穿越两个时代的医生
繁体版

第20章 要不要去采购科

    能当领导的显然没一个简单角色,于是沈院长笑呵呵又看向了林三七:

    “林三七同志,既然你是顶了你母亲的岗位,你母亲又不想让你太辛苦,要不你还是去医院图书馆?平时就是搞搞卫生,收拾收拾书本,登记下借阅就行,这工作也不算辛苦嘛。”

    林苦参和金采凤一听就高兴了,这图书馆好呀,风吹不到雨淋不到,平时躲在里面打个盹都没人发现。

    这年头反正都是固定工资,干多干少一个样。

    但林三七却不干了。

    当图书管理员?这么牛逼的岗位自己可不敢接,那都是伟人们的起点。

    而且当了图书管理员,朝九晚五每天都要固定在岗位上,连个赚外快的机会都没有,自己还怎么从穿越金手指这里发家致富?

    难道自己穿越过来,就是为了领每个月30多元的工资?

    开什么玩笑?

    林三七打定了主意,这种没追求、没前途、没激情的工作坚决不干。

    “沈院长、老豆、阿妈,我,我不愿意去图书馆工作,你们也知道我在外面流浪了十年,心思早就野了,让我天天坐在那儿对着书本,这工作我干不了!”

    金采凤不高兴了,这可是以自己退休才换来的好工作,咋能说不要就不要呢?

    “你这孩子,这可是别人想求也求不来的好工作呀,听阿妈的,咱去图书馆。”

    沈院长也皱了皱眉头,心想林家这小儿子是个小刺头,去什么岗位要服从组织安排,哪有自己挑三拣四的?

    “林三七同志,这个这个,我们都是革命的一块砖,组织需要我们往哪里搬就去哪里,还是要以服从组织安排为主嘛。”

    林三七也有点不好意思,于是挠挠头:

    “院长,我,我就想有没有更自由一点的工作,可以整天在外面跑的?反正我还年轻,怎么能在图书馆养老呢。”

    嗳,这说法似乎有道理!

    沈院长一听心想自己难道错怪了林家小子,于是脸上又变得笑呵呵了:

    “小同志思想觉悟还是不错的嘛,你真想往外面跑呀,到是有一个工作岗位不错。要不你去采购科吧?”

    “采购科?”

    林苦参和金采凤是行内人,听到去采购科就轮到他们皱眉头了,而林三七却听了眼睛一亮。

    不止企业有采购科供销科,医院也有采购科,这应该是五六十年代的一个特色。

    解放前,国内各大中医馆、中药铺的进货渠道都掌握在少数批发商手里。

    毕竟中医馆和药铺都是私人作坊性质,用量也不会太多,几百种中药材不可能自己派人去采购。

    解放后,私人批发商或者商行都被解散了,这就相当于中药从田间到医院产业链断档了,中间的批发商没了。

    国家新建立,百废待兴,再加上药材和农副产品类似,所以暂时有供销系统负责充当“批发商”。

    运作的模式就是供销社向农民或者药农们下定单采购,像收青菜萝卜一样收上来,然后中医医院再向供销社购买。

    可这里面又有一个问题。

    医学药学是非常专业的行当。

    中药材的炮制、储藏、运输等等也都需要专业人员打理,普通供销工作人员根本就不会处理,导致中药材的质量非常糟糕。

    另外还有一个问题,中药材的定级。

    同样一种药材也有好坏之分,中药材等级分为五个级别:特级、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

    每一个等级都有对应的标准,同样疗效和价格也完全不一样,如果定级鉴别这同样需要专业人士进行。

    可是供销社的工作人员哪管那么多?什么特等品还是四级品,通通装进麻袋打包带走。

    这又导致了中药材卖到医院后,医院不得不花大量的时间和人力去分类、重新炮制,但这里面的消耗和损失也只能医院自己承担。

    你不能指望不专业的人会有多少责任心不是?

    如果仅仅是责任心的问题还好说,至少你药材还买得到。

    像解放前的中药铺,备存的中药材一般在300种到500种之间。

    到了解放后,像宽街中医院这种顶级医院,因为各个医生使用的偏方秘方很多,所以需要的药材非常广泛,数量达到了700种左右。

    而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经营的药材品种只有105种,不仅仅是种类少、质量差,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数量出问题了。

    供销社向药农们收购,那都是有指标的,要1000斤就1000斤,多一斤都不要。

    可是临床不是这么回事呀,病人是在动态随机增减的。

    或许某味药材今年一千斤够了,可是明年病人多了,临床使用量增加了,医院需要两千斤,可供销社只能提供一千斤,剩下就是缺口,这就产生了矛盾。

    同时中药材是小土产中品种繁多、地域性强,分布在全国各地。

    与粮、油、棉等大宗农产品相比,经济价值虽小,产地分散,可替代性差,采购复杂,往往需要远距离跨区域贸易。

    供销社要统管全国商品,哪有时间和那么多人手来专门为你医院服务?给你多少你就用多少,没时间对付你。

    医院没药,这就尴尬了。

    名中医开出一张方子来,缺这味药,缺那味药,这还怎么看病呢。

    对于某些特殊药方来说,少一味药效果就是天差地别。

    针对这种供需矛盾,政府也没有什么好的解决办法,毕竟供销社太庞大了,要负责整一个国家的商品流通。

    五十年代也有医药公司,但这时期的医药公司主要还是西药和医疗器械,并不涉及到中医中药。

    怎么办?

    用哲学的话说: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产生了矛盾。

    于是上级就给了一个政策:开放药材自由市场。

    就是你中医院,可以用医院的名义自己去采购你需要的中药材,可以直接跟各类药农合作社和地方供销社下定单采购。

    当然也不是彻底自由,你只能公家对公家,不能公家对私人,或者私人对私人。

    于是医院的“采购科”由此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