惘汉
繁体版

第二十二章 道教

    夷陵之战,蜀汉几乎精锐尽没,元气大伤。

    所幸陛下没事………天佑……个屁!

    不过,还有另外一个好消息,射援又拿起一个卷轴,端详着上面来自南安的讯息,看了半晌却是眉头轻皱。

    “殿下亲自杀人了?”在一旁同他一同观看信稿的尚书郎蒋琬也是倒吸了一口凉气。

    刘太子亲手一剑砍了黄元,用力不准,却只是砍了一半,而后黄元癫笑而死。

    这……

    “谁杀人了?”旁边一人问道,却是昭文将军伊籍。

    “哦,伊将军,是太子……”射援连忙说道,并把卷轴递了过去,心想怎么把这个人忘掉了。

    伊将军平日里一直教授太子读书,低调异常,几乎让人感觉不到他的存在。

    大概这次也是听说有陛下和太子的消息才过来的吧。

    伊籍从对方手里接过卷轴,打开一看,却是面色不变。

    待阅毕,将卷轴合上,又重新还递给射援,而后抚须说道:

    “此乃乱世,太子杀人有什么了不得的!”

    “只是这霍弋该杀,他这个太子舍人是怎么当的,竟然让太子上了前线,似乎还与那黄元只有尺寸之遥,若是此时叛军中有一二劲弓手……“

    初闻这位伊籍的话语,周围人还以为是他在为自己的太子学生开脱,而且似乎话里还隐隐有些炫耀的意思。

    只不过等听到那一二劲弓手,一下都反应了过来,值此陛下大败之际,太子要是也有个三长两短,这可如何了的......

    “没错,不能让太子殿下这么下去了!”

    “太子如此轻佻,俱是尔等之罪!”

    “恩?你之前还说太子仁弱,现在太子出去杀人了,怎么你又改口了?”

    “胡说八道!我何曾说过太子仁弱这种话,倒是你,前段时间还在酒肆里说陛下刚愎自用,不听人言,才至此败。”

    “都别吵了,让我来卜上一卦如何!”杜琼冷不防的说道:

    闻得此言,众人一时大眼瞪小眼的愣住了。

    “卜…….卜卦?”

    看着眼前跪在道路一旁的几人,刘禅迟疑的再问了一遍霍弋道:

    “你是说他们要为本宫卜卦?”

    “是……是的,殿下!”霍弋硬着头皮回到,他也不知道这是个什么情况。

    黄元之乱平定后,刘禅把后续事项移交给南安县令后,就带着军队和俘虏回成都去了。

    路上说不上有多顺利,这不才出了南安地界没多久就突然冒出来这么几个人跪在道旁。

    “他们说自己是附近峨眉山上清虚观的道士。”

    “听闻太子殿下途径此地,说是测得大汉气数有变,所以特意下山来乞见一面,想要确认一下这个测算结果。”霍弋一脸古怪的说道。

    听完这话,刘禅哑然失笑,这道教流传到后世确实是有点东西的。

    虽然不知道是不是真的能改变什么大汉气运,但至少他这个穿越者可能真的在冥冥之中改变了点历史轨迹。

    哪怕是很小的,甚至是被人忽略的一些东西。

    比如黄元之乱,历史上若刘太子真的御驾亲征了,恐怕后世总会记上一笔。

    既然没有记载,显然是他这个穿越者更改历史的结果,甚至连黄元之乱有没有都是个问号,这一点他心知肚明。

    我们的刘太子怎么会承认他孤陋寡闻,根本没注意过历史书上关于黄元的记载呢?

    “让他们过来吧!”刘禅大手一挥。

    这群道士们闻言大喜,确也不敢造次。

    竟是完全没有那种方外之人的洒脱,你推我搡的跟着先头一人来到刘禅面前。

    只见这当先一人,白发配簪,精神矍铄,只是面目苍老,眉白脸瘦,倒也有几分修仙之人的飘逸。

    此人见到刘禅从马车里出来,却只是这么看了一眼,随即作揖打躬,大礼参拜,口称‘殿下恕罪’

    然后立即掉头离去,身后众道士一愣,也是迅速对着刘禅一礼,然后回身匆匆跟着那老道往山中而去。

    只留下一脸懵逼的刘禅在风中凌乱。

    有心要叫住这群道士吧,又不知说点什么,派兵去捉拿他们吧,又有点小题大做。

    眼瞅着这群道士在山林间消失,刘禅依旧在车架旁愣愣发呆。

    “殿下!他们太失礼了,要不要派兵去围捕他们?”霍弋在一旁瓮道。

    半晌,刘禅才若有所思,忽然问道:

    “绍先,这个峨眉清虚观,是个什么由来?”

    霍弋尴尬的摇了摇头,这种化外之人的事情,他还真没怎么关心过。

    只是之前听闻有一佛陀之类的说法,逐渐在益州传播开来。

    不过也就这么一说,他却也没有专门派人打听,所以眼下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殿下!”

    倒是一旁的五梁见此,站出来拱手作答。

    “哦,五先生可是知道这清虚道观?”刘禅问道。

    五梁这人不错,除了士族有的那点清高的毛病外,其他的都还好。

    这人熟读经史,还兼学地理,问他什么都能搭上几句话。

    所以很快就有了一个‘百晓生’的雅号,当然这雅号是谁取的,那就不知道了。

    “回禀殿下,这峨眉山上的清虚道观,源于百余年前的张天师所创,属于天师道这一脉。”

    “张天师?”

    不学无术的刘太子又开始了他那憨憨的不耻下问。

    “哦,就是张道陵,字辅汉,生于光武帝时期,卒于威宗时期,年百二十岁余。”

    “……….“

    刘禅有点不想再问下去,光武帝是谁他是知道的,大魔导师刘秀么。

    但是威宗是谁他上哪儿知道去,不过一听这年岁,算算日子像是在黄巾之乱前离世的样子。

    想到黄巾之乱,刘太子心中微动,然后开口问道:

    “本宫记得张氏三兄弟起义……作乱,一开始靠的就是这传教吧,他们也是天师道一脉?”

    “额,殿下,张氏三兄弟所传乃其大哥张角所创太平道,和天师道不是一回事。”

    “若说天师道的传人,就是昔年汉宁郡太守张鲁了,其人乃张道陵之孙,在汉中地界传教三十余年,徒众无数。”

    原来是他,刘禅这下明白过来了。

    张鲁这个人他还是清楚的,五斗米教么。

    当年便宜老爹和曹贼争夺汉中,这张鲁也不知道怎么想的,曹操派兵击破了他的阳平关,这货逃到巴中。

    便宜老爹派人去迎接他,他居然喊出‘宁为曹公作奴,不为刘备上宾’这样的话,一心做了曹操舔狗,搞得便宜老爹特没面子。

    属实一位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早期患者。

    “这张家人修道,还代代相传的?”刘禅突然问道。

    “哦,确实如此,张道陵乃是我大汉留侯七世孙,相传留侯晚年沉迷于修道之事,大概是一脉相承吧。”

    五梁介绍道,这话却是把刘禅整不会了。

    留侯不就是张良,那个黄石公兵法的传人?

    这货晚年修仙,修了七世孙出来,修仙大成,创立天师道,到十世孙的时候已经能割据汉中……

    这画面……

    “我大汉,还真是人杰地灵…….”刘禅默默的念叨着,这话却被旁边的五梁听了去。

    人杰地灵?

    这是什么词,怪上口的,以前怎么从来没听过,殿下是从哪儿听来的?

    也不管胡思乱想的五梁,也不管刘太子一不小心就把王勃的词搬到了汉末来。

    只听的刘太子的下一句话,却把五梁给问懵了。

    “你说这个五斗米教,会不会很很有钱?”刘太子喃喃自语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