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小心成功了
繁体版

第七章 埋头苦干

    整个A国之行让孙夏感触很深,K公司的雄厚的技术、管理积累给人沉重的紧迫感。

    回国的飞机上,叶林靠窗,孙夏坐在旁边,这段时间下来孙夏对叶林也了解了不少,比自己大两岁,进公司四年,好像是早读书了一年又跳过一级,看来是个学霸,没有结婚,好像也没有男朋友。

    孙夏很敬佩叶林的各种才能,长途飞行很是无聊,两个人倒是聊得津津有味,叶林听到孙夏从小在山村长大,很感兴趣,孙夏随口说:“有机会请叶总去转转,不过没有什么名胜古迹,倒是门前有小溪,屋后有青山。”

    入夜后大家逐渐靠着椅背睡去,孙夏一觉醒来,觉得左肩很重,发现叶林的头靠在他肩上睡着了,孙夏不敢动,怕打扰叶林休息,也怕她醒来尴尬,只能假装睡着,叶林睡得很熟,均匀地呼吸着,过了不知多久,孙夏觉得叶林醒了,她很快坐正了身体。

    回到国内,叶林在梁一涛办公室汇报此次出国情况。

    梁一涛听完汇报,说:“很好,这个项目是我们公司第一个国际合作项目,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意义,特别是这次把知识产权以对等权利写入合作协议中,体现了合作开发的概念,否则我们只是一个加工厂,这个孙夏真不错,上次提出了一个工段管理最佳实践,效果很好,这次又提出国外专利,不知道能不能做成。”

    “孙夏说已经有方案了,我了解他,没把握的事不会说的。”叶林很有信心地说。

    “项目时间要求是我们一般项目的一半,你有把握吗?”

    “我们这么多年项目做下来,一直按部就班,而客户对我们的要求越来越高,国际巨头和国内民营企业异军突起,我们的优势正在很快消失,我们应该通过变革,提升敏捷度,争得优势,这个项目是个契机,正好可以逼一下我们整个运行系统,重新建立一套更有效的管理流程。这次我让孙夏负责项目管理,除了要求他按时完成项目,还要建立一套高效的流程,当然还有专利,我觉得他能行。”

    “想法很好,根据孙夏前一阶段表现来看,他的基础很扎实,等这些目标都完成了,他的基础会更扎实,不过现在还缺乏经验,你要多指导他。另外,你们的合作协议签订以后,商务部门就据此开始与客户签订供货合同了,后面就看你们的了。”

    叶林走后,梁一涛自嘲地想,经验真的那么重要吗,叶林在这个位子可以算超年轻的,也没有经验,但做得很好,反而那些年纪大的,经验老到,却瞻前顾后,难有作为。

    和K公司的合作项目被分公司列为头号项目,成立了项目领导小组和项目组,领导小组由叶林任组长,各个相关部门负责人为组员,项目组由谢明利任组长,各个相关部门派出骨干加上孙夏为组员,孙夏负责项目管理,由于人手紧张,还兼了焊接工艺。

    孙夏到了技术部以后地位有点尴尬,一般新人进来都会有个师傅带着,跟着做就行,但现在这情况,除了谢明利,没有人有资格做见习经理的师傅,谢明利不在的时候还要让孙夏暂时负责一下部门工作。

    一些老员工表面上恭敬,但言谈举止不免流露出轻视,觉得孙夏什么都不懂,加上前一段时间一工段的事情,大部分人还含有敌意。

    技术部的工作牵涉面很广,孙夏一下子觉得确实有点摸不着方向,但慢慢的发现一些看似复杂的事情其实很简单,不过孙夏也尽量不去管其他事情,只专心把自己负责的项目做好。

    谢明利虽然是项目组组长,但项目组的具体工作都是孙夏在做,孙夏并没有做项目的经验,不过通过几次项目组会议,把情况也摸清楚了,首先是配合K公司进行产品试制和设计验证,K公司会在10月份进行设计发布,接下去是正式供应商选点、硬模制作、生产验证、客户认可,明年7月小批量供货,一切顺利的话各个节点时间也不够,总的大概差三分之一时间,根据公司以往的经验,时间少了一半。

    孙夏很奇怪,叶林应该知道这个情况,为什么没有在谈判的时候提出来。转念一想马上明白了,客户产品上市时间是确定的,不会因为某个供应商的问题随意更改,供应商要获得订单就要自己克服困难,叶林一定想好对策了。

    看着总计划表,每一项工作时间都是合理的,每一项压缩都很艰难,但孙夏很快发现看起来必须首尾相接的工作是可以部分交叉的,也就是所谓的同步工程,但这和公司现在的管理流程是不符的,必须重新编制一套基于同步工程的管理流程并严格控制,才能防止项目交叉实施带来的各种风险。

    在项目领导小组例会上,孙夏汇报了经项目组讨论的同步工程的想法和项目计划,并演示了管理流程的更改点,叶林听了频频点头,看来是早就想好这么干了。

    项目计划已经有了眉目,孙夏开始考虑专利的事。

    有好几个方案,有成形方法、焊接工艺,但要成为发明专利都有难度,最多只是实用新型专利,限制性不强,很容易绕过去,实用新型专利在这个项目中起不了太大作用。

    孙夏想好的还有一个方案是材料,在出国前的资料准备中了解到,这次项目中有一个铝合金铸件,由于结构关系,这个零件不能设计出应有的强度裕量,对制造质量要求很高,当时就查阅了相关资料,发现铝合金中适当调整微量元素,同时调整铸造工艺,可以大幅提升机械性能,尽管铝合金材料牌号在外方设计图纸中是规定的,但微量元素调整后化学成分和机械性能仍然符合标准要求,可以认为只是一种特殊的铸造技术,就是这个方向。

    孙夏马上电话找到了大学母校教过自己材料的李教授,在大学的时候孙夏就觉得这个老教授才高八斗满腹经纶,对铝合金特别有研究,教本科生太轻松了,也发挥不出水平,正好这次给他一个具有国际水平的项目做做。

    李教授听了很感兴趣,正好最近正在研究微量元素对铝合金性能的影响,缺少实际应用例子,学校现在也在鼓励加强产学研合作,使研究成果发挥社会效益。

    接下去就是和李教授具体洽谈合作研究项目,老师羞于谈钱,项目费用不高,知识产权归属海浦,发明人李教授写在第一位,孙夏写在第二位,学校负责理论指导,海浦负责试制试验,这等于在项目中孙夏又多了一项材料开发工作。

    孙夏负责的焊接工艺看起来并不复杂,但实际上是这次项目的大头,焊接质量和效率是项目成败的关键,设备投资更是占了项目投资的百分之七十,对于孙夏这个初次实操者来说无疑是个极大的考验。

    孙夏翻看了大量国内外资料,也详细研究了本公司的以往项目,列出了项目可能存在的风险和解决办法,细做起来工作量极大,最终做出了详细的工艺方案,确定了所有设备,并得到了谢明利的认可。

    在项目领导小组会上,孙夏用风险分析法详细汇报了焊接工艺方案,与会领导都觉得这种思维方式很好,最主要的是这种方法有很强的传承性,所有这次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都可以作为以后做项目的参考,一旦出现新的问题,解决以后又可以再传递下去。

    至此,所有事情都有了眉目,接下去就是抓进度,解决各类问题,调整计划,再跟踪。孙夏忙得昏天黑地,走路有时都在小跑。

    一个月后,铝合金专利已初步确定,并已委托专业公司进行国内外申报。

    几个月后,项目设备陆续进场,进入试制试验阶段后,孙夏更忙了,经常后半夜回家,一早又来上班,因为早上要跟着试制调试,晚上要跟试验测量。整个分公司没有一个像他这样玩命的。

    铝合金零件试制结束,试验前需要切削加工,试验室专门有一个房间用来加工。

    一般切削加工需要三天,尽管这个铝合金零件加工很简单,正常的话,加工、试验、出报告起码也要一星期,孙夏的同步工程是试验和后面的试制同步进行,如果零件试验不合格,总成试制就白做了。

    孙夏要看到试验结果再通知后面的试制,按部就班项目就不用做了。

    负责切削加工的是一位名叫杨德华的五十出头的男子,据说技术不错,所以让他负责所有试验件加工。

    孙夏的试验是昨天快下班时委托进来,注明紧急,今天一上班来看看加工情况。

    进到加工间,见杨德华泡好了茶坐在长凳上看报纸。

    “杨师傅早!”孙夏笑着打招呼。“今天忙不忙啊?”听着像是聊天。孙夏知道这种老师傅干活不能催,一催可能就会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