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小心成功了
繁体版

第四章 朦胧身影

    这个月的产量终于完成了,财务报表出来,多项指标都远远好于原来最好水平,公司财务会上,公司财务部专门汇报了一分公司四车间一工段的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总经理梁一涛四十来岁,方方正正的脸,剃个平头,穿一件白衬衫,很有领导的气场,听了财务部的汇报很感兴趣,问叶林:“小叶,这么大的提升,你们是怎么做到的?”

    叶林简单汇报了一下采取的措施,听上去信息量很大,梁一涛让叶林会后到他办公室再仔细讲讲。

    一工段按公司奖金分配制度拿到了应得的奖金,还拿到了主动改善特别嘉奖,而且这个奖金是因为效率提升所得,并不影响其他工段,也消除了一部分人的不满,不过对其他人的压力还在,因为本来认为做不到的效率提升20%被证明是可以做到的。

    接下去一工段连续几个月产量和各项经济、质量指标稳步提升,公司内部经常有人前来学习经验,甚至有几次公司外也有人专门前来取经。孙夏生性低调,总想让别人去介绍,可大家包括分公司的几个领导都觉得只有孙夏讲的听起来有滋味。

    孙夏觉得头大,有时一天要接待几拨人,于是决定,把这套方法写下来,以后照着稿子谁都能讲。孙夏把这套方法取名叫焊接工段管理最佳实践,利用业余时间,一口气写了十几页纸,既有理论,又有实际例子,数据详实,方法清晰,材料交出去,觉得轻松不少。

    没想到,几天以后孙夏更忙了。线旁介绍没有减少,还经常被请到会议室详细介绍。

    孙夏等工作结束,人静下来总会想起一些过往的人和事。

    孙夏是独子,在一个叫做孙家坳的小山村里长大,从小调皮,上树下河样样精通,走到哪里都是孩子王,有时也打架闯祸,不过学习成绩还行,让父母喜忧参半。

    进了初中,孙夏突然不再调皮,学习很上心,考试总是全年级第一,而且遥遥领先,初中毕业后顺利考入了省重点高中,村里人都说,小夏将来一定有大出息,孙夏的父母听了总是笑得合不拢嘴,早早的就开始准备孙夏住校的物品,虽然家里不富裕,但也不能让孙夏在新同学面前丢了面子,孙夏倒是很体谅父母,说只要能用就行,不必讲究。

    刚进高中,孙夏就得了一场病,天天高烧,在医院住了两星期,在各种猛药狂轰滥炸下,病终于好了,只是出院后人晕晕的。回到学校后,总觉得不在状态,成绩大不如前,而班里又都是全省的学习尖子,第一学期后的期终考试总成绩从进校时的全班第十名落到了倒数第三。班主任谆谆教诲,要好好读书,否则进大学都有问题。班里成绩好的同学都用同情的眼光看他,孙夏从初中起学习成绩都是一骑绝尘,何时变得如此憋屈,强烈的反差令孙夏尝到了苦恼的滋味。

    第一学期孙夏没有回过家,因为从学校到家里,坐公交车、长途汽车,还要走10里山路,加起来要半天时间,如果回家,周末基本都在路上了。母亲是想去看望儿子,但父亲觉得儿子大了,不要搞得像宝贝疙瘩,将来没出息,劝阻了母亲。

    寒假回家过年,村里人见了纷纷打招呼:大学生回来啦。在他们眼里,进了省重点高中,前途已是无比光明,将来进大学是当然的。

    孙夏回家见到将近半年没见的父母,大家免不了兴奋了一阵。

    小村北面是一座大山,山上有一条小溪向南流下,汇入山下小河,村里大部分房子都沿溪而建,溪旁一条石板小路一直可以通到山上,孙夏的家就在溪边,在家里安静的时候,可以很清晰地听到溪水声,孙夏一个人的时候听着水声,心境很是宁静。以前村里人、父母包括自己都把自己看得过高了,眼下在学校又被过分看低了,自己到底怎么样呢?

    在家里怕父母看出心事会担心,孙夏出门沿着石板小路往山上走,想着学习的事,心里觉得压着一块巨石。走着走着,两边的房屋没有了,山势也越来越陡。爬上一个山坡,回头看,村里的房屋已经很小,脚下的小路沿着小溪蜿蜒通到村里,孙夏非常喜欢出生、成长的小村,也非常渴望走向更大的世界,看到更多精彩。

    一场病生下来,对学习可能有点影响,但影响有限,小学到初中学习的东西太简单了,现在的难度提高一倍不止,难道自己的能力只有这点了,孙夏天生要强的性格让他觉得应该没有什么搞不定的,而且现在学的东西也没有特别难,只是内容比较多,学完以后觉得都懂了,却不是很清晰。班主任曾说过,高中学习不能死记硬背,要融会贯通,先要学懂,然后灵活应用。此话看来不能不信,也不能全信,学懂是必须的,然后就是要一遍一遍的练习,哪怕死记硬背也要把过程和答案弄熟。

    正在胡思乱想,旁边的树林里传来好听的女声:“孙夏,你回来啦。”

    转过头,看到一个窈窕的身影从树林里走出,原来是同村的小学到初中同班同学孙瑶,在树林里捡些树枝当柴烧。孙夏一直觉得她是见过的女孩子中最漂亮的。

    孙瑶的学习成绩一直很好,在班里名列前茅,只是比孙夏要差一些,记得初中时俩人曾一起代表学校去邻村参加英语口语比赛,回来时突然下起大雨,将近五里山路,两个人淋成落汤鸡,路上孙瑶给孙夏吃了一颗话梅糖,孙夏觉得从来没吃过这么好吃的糖。

    中考太激烈,孙瑶只考上了镇上的普通高中。两个人聊了几句,孙瑶就下山了,看着她的背影,孙夏觉得人各有机缘,不知道将来会怎样。

    新学期开始,孙夏理清了思路,只要学过的,都滚瓜烂熟。

    很快期中考试开始了,考卷发下来一看都是烂熟于心的内容。

    成绩公布那天,班主任很激动:“我们班有个同学进步非常大,从上学期总分倒数第三名到这次获得了全班第二名,他就是孙夏同学,如果我们班人人都像他这样进步,那我这个班主任就省心了。”

    孙夏心想,如果人人都这样进步,我不是还是倒数第三名,而且我这不叫进步,叫回归。在前面还有一个人真是很厉害,我都熟成这样了,还会输,看来很熟的东西还有做错的,以前的对手太弱了,现在还想获得以前的成绩就不能有丝毫差错,这又是一个新的努力方向。

    正想得入神,发现大家都看向自己,好像班主任最后一句话是请孙夏上台谈谈体会。孙夏站起来慢慢向台上走去,心想说什么呢?

    “同学们,大家好!我这点成绩微不足道。”孙夏确实有诸多感慨,侃侃而谈。最后说道:“我们同学、老师相聚是缘,三年很快过去,但今后不管我们在哪里,这里是我们起步的地方,我从小山村出来,更加珍惜眼下的机会,感谢老师和同学。”

    孙夏讲话时一直觉得台下有一双眼睛特别明亮一眨不眨地看着自己,那是坐在自己前面的女生,叫陈晓慧,她的成绩非常好,上学期是全班第一,这次估计又是她第一,人也长得非常漂亮。孙夏坐下的时候陈晓慧转过头说了声:“讲得真好”。

    “谢谢!”孙夏回道,心里还是蛮受用的。

    此后,两人下课的时候经常在一起聊天,讨论作业,交流感想,两个人对语文的讨论引发了对文学的兴趣,对唐诗宋词元曲都格外入迷,各自先后在校刊上发表了多篇文章和诗词。孙夏还发表了一篇完全用古汉语写的文章,语文老师的评论是功底扎实言之有物,并推荐给各班作为课后阅读材料,以培养学生兴趣,一时成为学校的名人。

    高中毕业后,陈晓慧在A国的叔叔帮助下直接去了A国就学于某名牌大学,孙夏则考入了本省某名牌大学,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孙夏觉得自己的条件出国读书难度很大,在国内把书读好了一样有远大前程,因此也没有很失落,但那天在学校与陈晓慧道别后看着她渐渐远去,心里还是空落落的。

    上大学后的日子是很暇意的,不必过多关心考试分数,上课基本在上午,很多下午都空出来,晚上更是自由自在,某一天,孙夏收到一封来自A国的信,原来是陈晓慧寄来的,孙夏忽然觉得天地都明亮了不少。那是一九九四年,个人电脑还没有普及,电子邮件是没有的。

    从此,两人经常书信往来,了解各自情况。

    现在,孙夏把遇到的事情经常写信告诉陈晓慧,可陈晓慧的回信越来越少,内容也越来越简单,孙夏感觉陈晓慧是希望他继续读书,向更高端发展,而不应该到工厂工作,而孙夏有自己的考虑,父母年纪越来越大,已经辛辛苦苦把他养育到大学毕业,自己应该早点工作,早点通过自己努力给他们带来好的生活。

    随着时间推移,孙夏感觉陈晓慧的身影在脑海里变得朦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