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魔女的我,却掀起工业革命
繁体版

第68章:出生寒微,并非耻辱。

    这次代表会议一连持续了五天,这才最终票选出所有主要州的执政班底,更下一级的城镇村则是由各级州自主票选,下议院进行监督。

    接下来的问题就是这次代表大会的重点

    工业化转型以及税改和生产资料规范性分配。

    首先是工业转型和生产资料的分配。

    自由化这个是不可避免的大势,米蒂亚不会去走大锅饭路线,用拥有滞后性的政策条规去运作民生行业本身就是非常扯淡的事情。

    举个例子,六月份天气很热需要制冷设备,从发现天气很热需要制冷设备的需求然后上报,最后上面批复下达制造任务最后计划到达厂里。

    然后厂里按照计划去采购原材料,生产制造,分发到市场上时很可能都他妈到十二月份去了,这时需要的是制热设备,然后又是死循环。

    所以自由化市场经济是必然,但怎么个自由法这就是问题的核心了。

    在完全自由的市场环境下,财富增长的可预见性越强,财富的分配就越是不公平。

    比如当都认为房价会一直涨的时候,买不起房的人不但会失去财富增长的机会,也会越来越不可能从房子中获得财富。

    除非存在不自由的市场,并主动向穷人分配房子,否则可预见的财富增加只会持续的扩大贫富差距。

    而越是实现财富优越的人,就会越鼓吹自由经济,因为在自由的市场里,财富分配可以相当不自由,只对富人有利,强者恒强。

    可是过于主观控制的市场显然不会有什么活力,太僵硬了,并且可以轻易的徇私。

    而明确主张向穷人分配财富的做法呢?

    其实也不太实际,这会打击富人的主观能动性,我赚钱你分钱,那我那么努力干什么?

    什么样的生产关系更有利于公平的财富分配?

    之前米蒂亚施行下去的虚实股份制就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

    也就是虽然开放了自由市场,但通过虚实股份双轨制去弱化少数人的利润,将其释放给员工。

    但这个释放不可以是免费的,而是员工花钱去认购共同承担风险。

    比如如果你认为自己的公司还有未来可言你就可以用市场价去购买你认购额度内的股份成为小老板。

    而企业本身不得拒绝员工认购额度内的购买行为,老板自动退出这部分股份,将他的资金份额替换成员工的资金。

    说白了就是让员工个体去充当米蒂亚前世的所谓天使投资人,虽然个体资金量很少,可放大到整个员工群体的话资本量就非常可观了。

    而老板也可以借此分担他个人身上的风险出去,并且回笼套现了一部分收益。

    除了少部分坚信自己必定会赚钱还会大赚成首富的人,绝大部分商人都是愿意接受风险分担出去的做法的。

    他们不愿意的其实是收益平分~

    在米蒂亚的眼中,理想的市场环境是财富不断的增长,但增长的方向难以预料。

    并且财富的增长不依赖资本优势,否则无论如何都是富人恒富穷人恒穷。

    那么努力的方向基本上只有两个

    一是,提高穷人获得资本的机会。

    二是鼓励创新驱动的经济增长,因为创新是不可预见的。

    换言之就是让资本的流向与创新一致,让其进入薛定谔状态不可观测。

    但是创新往往又需要资本的投入,并且越是重大的创新,需要的资本量就越多。

    这样一来,问题又重新回到了起点

    那就是资本决定一切!

    所以生产关系问题必须摆在明面上来讨论。也就是

    【这个资本是谁的资本?】

    如果资本是少数人的,就只能让少数人越来越富

    优化生产关系就是一种必然。

    那么,国家资本能不能成为这其中的资本主体?但国家从哪来的这么多钱去给创新注入资金?

    很显然,靠税收是肯定不行的,税收实际上是死钱涨幅有限,田税几乎可以当做没有,而商业税又要把握好尺度。

    在米蒂亚看来,把税收作为主要收入,其实非常难以解决收入与支出的矛盾。

    高税收不利于将来赛里斯国内的招商引资,运营成本太高会让国家工业逐渐空心化。

    可低税收的话,国家将来的福利事业,如义务教育,医保就医,养老,基建交通等公共支出哪里来的钱?更别提什么给创新事业注资了。

    难道最终她也只能走上卖地这条死路?

    很多国家对于财政的解决第一桶金基本上都是通过买卖土地去实现的。

    毕竟要想保障国民福利,国家必须拥有良好的收入保障,以税收来实现就会陷入死循环,没额外收入你除了卖地还能咋办?

    高税收与投资矛盾,低税收与福利支出矛盾

    国家主体必须在税收之外拥有其他收入,并且是越可观越好。

    国家越有钱,就越能对私营企业的税收要求降低,竞争力不管何时都会保持在一个合格线上。

    所以米蒂亚觉得

    政府从税费创收过渡到经营性创收是必然的,这个基调必须定好,可怎么创收?

    那么以国家资本和地方政府资本为天使资金去进入商业市场中赚钱可不可行?

    这个国资不是集体制或者公私合营,而是作为一种场外的资金被使用,买卖依旧是公平的市场化运作盈亏自负。

    只不过一部分资金属于国家的而已,你管投资你的钱哪来的?谁的钱不都是钱?

    因为公司税务会计部门是独立的,不法商人很难骗到政府的资金。

    而且国资注入私营企业好处也不少

    品质服务不敢乱来,抗风险能力也更强,经营也更规范,劳资纠纷,税务缺陷基本消失。

    而且也不是什么都去做都去参合,这方面米蒂亚会做出行业规范限制,大环境依旧是自由市场。

    只针对农林工贸这类高度依赖本地的企业让地方参与到投资当中,这种本地资源当地政府自己清楚,运作起来风险就小。

    而且也容易将本地资源培养成具有地理标志性的特色产业链,实现可持续发展。

    私企运作的话虽然暂时会繁荣一地

    可前世已经证明了,完全成本化导向的话总会导致产业链缓慢流逝。

    最后在当地只剩下一个总部,完成了事实上把产业发源地给去工业化。

    如果地方政府参与在其中,那产业发展的决心就会不一样

    只要收益不是亏损的厉害,作为地方政府最重要的钱袋子,必然会代代相传产业和积极保障人才培养。

    毕竟市场运作不完全取决于成本优势,品牌附加也是增加收入的好办法。

    资本私有化的企业在米蒂亚眼中是完全没有什么正向作用的。

    资本企业运作逻辑上还存在非常多的问题,自由的发展,自由的败家。

    完全无法管控,因为没有纪律。

    缺乏自律,自律靠自己是非常难的。

    财富来自于价值,价值来自有用,更多的财富就是创造更多有用的东西

    资本单家独大的企业常常会使用恶意竞争来破坏这个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