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砍征途之新世纪风云
繁体版

第135章,明帝国的西洋商行(下)

    经过三天的激烈讨论,各方进行了有理有据的交流,厨房里烧水沏茶的仆人累到了三班后。

    终于达成了各方都能接受的条款,也宣告着明帝国第一家殖民商行的建立。

    明确了商行的特许经营项目,就是丝绸,瓷器,茶叶三种商品的出口。

    再次是统一了各行业使用的度量衡,裁缝和木匠,石匠使用的尺子是不一样的,分为营造尺,量衣尺等。

    趁着这次机会,打着帝国南北不同作坊,生产的商品尺码都要一样的要求。

    重新制定了度量衡,长度度量统一是一种标准。容积、重量度量标准统一是一个标准。

    新标准应用到所有跟商行合作的工坊中,不按照新标准者,不予合作。

    度量衡的标准件由李有粮提供,材质是耐腐蚀的合金钢,从【商城】里订购了一千套,到会的每人都能分到一套。

    另外确立了南北工苑的建立,聚拢能工巧匠,专门研发改良各种器械,如纺纱机,织布机等现在急需的器械。

    确定了三种商品的采购渠道和采购价格,渠道以各封君辖属城镇设立供销商行,专门负责面对各商家的生产作坊和百姓手工作坊采购。

    根据各地的产业不同,茶叶主要集中在云贵和川地采购,陕西秦岭一带也有茶叶产出。

    山东云蒙山区和崂山一带也有少量茶叶种植,从去年开始,李氏商行开始在山东这两地推广茶叶种植。

    瓷器产地南北都有,为了避免恶性竞争,每一个瓷器生产作坊,生产时商品规格,都要严格按照各型器具的规定尺寸生产,再按照南北产地成本中的最高价,制定采购价。

    供货方如果想要获得更多利润,再保证不低于约定的雇工薪水之时,就要为压低成本而努力,比如改善工艺,流程。

    丝绸也是一样的,因为南北都有桑田,所以也是按照最高成本价,制定采购价。

    个体农户自产后卖给基层供销商社的价格,不会跟从工坊生产价格一样,比工坊生产价格略高两成左右。

    这是为了保证普通百姓的利益,开始的时候,兰德按照李有粮的要求散户的收购价比工坊价高五成,最后在大家全力阻拦下定为两成。

    基层的供销商社,是组建起来专门用来服务海贸商行,在帝国境内的全新全国性商业联盟。

    是各股东已有的商号的联合,统一冠名为供销社**商行,如供销商社李氏商行锦绣布坊,供销商社晋味坊,供销商社皇家粮行等。

    这些分散在各地的商社除了负责采购外,还有销售海外进口的货物,所以叫供销商社,等于股东们的商号自动获得了海外商品的销售权。

    会议推选确定了第一届十二掌柜人选,还有第一届股东监事会名单。

    推选名单是在充分发扬民主的基础上产生的,按照默认的封君势力排名,帝国势力最大的十二位封君的商业家臣获得了掌柜提名和任命。

    第一届股东监事会名单,就是按照各位认购的干股数量,选出了前三十名。

    最后皇帝的内臣贾珍获得了商行首席掌柜的提名,并获得了全体监事会和其他掌柜的同意,贾珍担任第一任首席掌柜。

    这十二掌柜背后的封君是,皇帝,靖远伯,庆王,沐王,荆州公,伊王,西安公,肃王,楚王,德安公,蜀王。

    地方封君占了四位,宗室藩王五位,两方都不认的沐王一位,总体来说是完全受到皇室掌控的管理层。

    内官监掌印太监张宝,一直等到所有事项都确定了,才把手里经过手下总结出来会议纪要放下。从怀里拿出了一个黄色包裹。

    打开后对各位说道:“既然谈妥了,那陛下御赐的名号也该亮出来了。”

    说完后,一抖包裹,白色的锦帛上,写着“西洋商行”四个大字,下面是盖着红色的御宝。

    “这个商行以后就叫明帝国西洋商行!各位把正式条文整理好,各色印章纹饰,也都开始刊刻吧。

    咱家回京师时,带回去一份,也给陛下过目。”

    按照一万两一股的售价,皇帝名下由李有粮代为支付两千股,另外李有粮用五百艘大福船折算成一千八百股。

    其余人员最多认购两百股,普遍是在十股至五十股之间。毕竟其他的封君是没有李有粮的吸金能力的。

    他们的手下的士兵和官吏,每年都要花费封地收益的一多半,能积攒出十几万两的流动资金,已经是很多了。

    他们可不是有了银子,就卖到地下的士绅豪商,这些人又不用交税,又不用关心他人死活,当然能积攒下数目众多的大银球。

    在流动资金方面,做实业的肯定没有干金融的多。这也是这些封君们手里看着人马不少,封地占据一府之地。

    但是,他们花的也多啊,在领地内还不能渴泽而渔,也不能强制要求领民们把粮食等实物税换成银子。

    能有百十万两的可利用存钱,已经是很难得了。如果明年没有分红到账,他们就要破产了。

    明帝国西洋商行成立的消息,在帝国境内的商人圈子里,引起了轩然大波。

    根据他们得到的消息,丝绸,瓷器,茶叶三类货物,以后就不用担心售卖不掉了,各地陆续挂出供销商社的店铺,正在无限量的收购合乎他们规格的货物。

    各地百姓也感到,自己辛苦一年积攒的生丝,或者是自己一丝丝纺出的丝绸,再也不会有商人压价收购。

    每个季度都会把最新的收购指导价,在各地供销商社张贴出来,供百姓们参考。

    当然任何新事物的产生,产生的影响不会只有欢迎的,还有不少厌恶甚至敌视的。

    特别是东南的海商世家们,他们感到自己的财路受到了严重威胁。

    但是,没有办法,西洋商行的建立整个帝国的实权阶级的意志,不是他们控制的朝堂文官能干扰的。

    他们能做的也只是抵制,让自己的工坊不接受新公布的《帝国各业度量衡施行标准》。

    他们依仗有自己的海外贸易实力,可以通过自己的海船外运开展贸易,不跟西洋商行的海运力量合作。

    再有就是上书皇帝,言些与民争利的旧调子。

    但是,他们还不知道,整个南洋已经全部在李有粮的控制之下。

    除了跟金地诸国开展贸易外,他们只能自己航行到天竺或者天方了。

    不过,对于不悬挂帝国海贸许可旗帜的商船,李有粮属下的海上力量,不保证他们路上不会遇见海盗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