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处心积虑十六年,方知是水浒
繁体版

第677章 花灯如昼

    大秦天健八年,上元节。

    东京城灯火如龙,亮似白昼,人流如潮,热闹非凡。

    这一年,宁王赵诤十六岁。

    恭王赵熹十五岁。

    定王赵诣十三岁。

    明珠公主赵悦十二岁。

    崇王赵谙十二岁。

    安王赵谚七岁。

    祥王赵谦六岁。

    真庆公主赵敏五岁。

    早上之时,赵柽填了一首青玉案·元夕,至下午便已经传唱遍整座开封府。

    尤其是最后一句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立刻惊艳了开封的文坛。

    如今大秦立国十年,赵柽登基八载,治理之下,文风鼎沸,武风熏然,各自不服,相互竞争,竟然有越来越旺之势。

    而赵柽这首词一出,马上便被誉为古往今来第一上元诗词,就算是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都立刻被压了下去。

    京城的才子小娘,纷纷吟诵这首词,有的长吁短叹,黯然神伤,有的却似悟出些什么,壮下胆量,跑去心上人面前表白,哪怕被拒绝了,也不沮丧,反而是一副长出口气的神态表情。

    亥时一刻,城内各处依旧喧嚣,东京本就不宵禁,这天更是一年之中晚上最热闹的光景。

    灯市在城中足有五处,比靖康之前多了两处,但其中最大的还是内城南面朱雀大街的灯市。

    朱雀大街长宽仅次于御街,此时从头到尾,马路两边都挤满了灯摊,有些是专做这门生意的,一直做这一天,做得好了便一年都吃喝不愁。

    还有些是路边的商铺眼馋,本不经营这行,但见实在赚钱,也有样学样,摆放出来,叫喊游人猜谜和买灯。

    这时远远地走过来一行人,这行人足有几十名之多,前面黑衣精壮汉子开道,一看就是侍卫之流。

    后面正中走着位白衣胜雪,丰神如玉的少年公子。

    公子脸上带着和蔼的笑容,背负着双手,嘴里似乎在浅吟低唱些什么。

    此刻,正行至碎玉楼前。

    碎玉楼今晚也热闹,虽然都封了爵,可还是光棍居多,在家呆着没意思,晚上就都跑过来这里过节。

    徐三边吃着油炸滚烫的浮圆子,就是汤圆和元宵的前身,边伸手朝楼下街路指指点点:“看,看那个小郎举止神态怎么与公子那般相似?”

    丁二蟹过来瞅一眼,抬起手掌往徐三脑袋上拍了一下:“能不像吗,那是恭王赵熹啊!”

    徐三“哎哟”一声摸了摸头:“原来是恭王啊,我说怎么看着这么像,不过话说回来,我真怀念和公子微服市井,走访民间的时候啊……”

    下面路上,白衣少年公子低声询问旁边一名文士:“任先生,我和陛下像吗?”

    “像,简直太像了。”这任先生五十多岁年龄,留着一抹短须,微微躬身道:“恭王你和陛下当年微服私访时,简直一模一样呢。”

    白衣少年听得开心,前方侍卫这时用强分开人流,挤得人群向两旁踉跄而倒,他从中施施然走了过去。

    少年连猜了十数个摊子的灯谜,无一不中,却没有拿一只花灯,反而打下赏赐,这时旁边的老者便大声道:“还不领恭王赏!”

    各家摊主都是在呆愣中捡起银两,等人走过了,才反应过来是恭王前来逛花灯了。

    午夜时分,赵熹逛罢了灯市,一行人往王府回去。

    他是去年冬初的时候得了旨意出外开府,府邸早便完全,只是添加些自己喜爱的东西物什,过完年初八便搬出了皇宫,于外居住。

    这时进入府内,有管家来报,说宫中娘娘捎来了书信,双手呈递上去。

    赵熹接过书信,带着那任先生直去了书房。

    到里打开一看,不由面露喜色:“明日朝上群臣要联名上书陛下,请立我为太子,此事大抵成了。”

    任先生急忙行礼:“属下恭喜王爷,贺喜王爷,王爷身为陛下嫡长子,自然是要授储君之位的。”

    赵熹闻言大笑,吩咐人准备夜宴,吃至寅时方才罢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