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散记
繁体版

林志玲

    最初对于林志玲的了解无外乎媒体的宣传与外界的评论,媒体的宣传无不露骨,外界的评论多有蜚语。媒体宣传露骨自然是因为林志玲天生丽质,外界的流言蜚语多是针对林志玲那嗲嗲的发音。

    在对于异性充满幻想又一次次破灭之后,在一次又一次失望又自欺再次失望之后,我不抱有希望地去试着了解林志玲,以为世界就这样。

    刚开始听到林志玲的声音竟是全身发麻,以为就是普通女孩发嗲的诱惑;看到她的行为动作,只感觉和常人不一样,说不上高端,反而感觉低龄。

    我抱着低视的心态,对接下来的内容没有预想。

    林志玲的回道没有回避敏感话题,她直面回道,没有羞涩。回答的内容让我忘记了她声音的发嗲,似乎本身就是小女孩般。如果忽略她的年龄,似乎一切便解释得通了。她本是一个小女孩,或者说始终努力保持着小女孩的状态,这个小女孩有很多困惑,虽已经过半个世纪的世俗,仿佛一尘不染。

    我还是不敢相信:这个世界怎么会有这么纯洁的人存在。

    我那被世界打击过的失望的心以及拒绝回归最初的纯真。

    有的人说林志玲情商高,我倒是感觉林志玲不仅是情商高,而且很有智慧。

    我们总是渴望有那么个人,这个人有着迷人的外表与有趣的灵魂。当我们历经世间的各种不完美,似乎已经接受了这种不完美的必然性:仿佛美丽的人一定肤浅,有趣的人一定丑陋。而当真正出现这么个真正拥有迷人的外表与有趣的灵魂时,又不免叶公好龙判定为:这是假的。

    我终于接受了林志玲真诚的事实,这是经过反复的心理思想斗争才终于接受的:怎么可能会有这么完美的人;不可能,她一定有破绽;她说的话确实很有含量:不,是被她的外表骗了;她的举止很优雅礼貌;不,那是她故意的;她居然硬是吃掉了冰淇淋炸弹;那是她装出来的;她为什么要装?目的是什么?

    最后一个问题算是终极问题。

    假如她的所作所为都是假的,那她的目的是什么?

    这便是推理的最后命题了。

    她的名声已经几近完美,似乎没有什么太大虚荣,更何况她本身的条件也没必要虚荣;她的物质条件无疑丰富,每年定期捐款似乎违背了这一目的,况且她似乎未有卷入任何经济纷争中。

    我找了很多原因却始终无法找到:她图个啥?

    经过证明,原命题是假命题的话,那么,难道她已经达到了悟化的境界?

    这似乎便是答案了。

    对于这个答案,我似乎还是不敢接受,怎么可能会有这么完美的人?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我所探索出来的世界,这或许是这个世界的馈赠,或许是极其幸运。

    多么幸运,有个女生天生丽质,但好看的女生并不稀缺。

    这个美丽的女孩还有一颗纯真的心,对自己要求严格。这似乎并不难。

    这个女孩出身较好,家庭教育重视品格。这似乎只是幸运。

    到这里,林志玲似乎只是简单一个知书达理的美女。

    但是,她似乎还不知此。

    我或许知道了她的追求,她的努力点。

    这样一个知书达理的美女似乎只要经过培养便好了,像专业空姐。但是那些专业美女客服人员似乎只是工作上如此,能有林志玲这般时刻温文尔雅的实是罕见。

    或许林志玲便是做到了人前约束,至于独处便不一定了。这似乎是唯一的攻击点。

    可是,这又有什么意义呢?独处属于她自己,旁人似乎没这个权利干涉。

    我似乎对林志玲有了一种惺惺相惜的同情。

    是啊,她似乎只要有人的地方便会带上一副面具,面具下的真实不曾暴露出来。身边怜惜她的人相互理解,不理解她的人以扯下她的面具为乐,却从未成功过。

    这或许便是她的斗争点吧:保住面具。

    我不免又想到:她为什么要保住面具?每个人都有面具,面具下的面孔都是心照不宣的,何必如此怜惜?

    我想到两个情况便是:或许她接受不了面具下的自己,或许本就没有面具。

    面具下的自己哪一个不肮脏,你又何必爱惜羽毛?

    倘若她确实无比爱惜自己的羽毛,倘若这是她的真实想法的话,倘若这便是面具下的忧虑,那么,这似乎反而伟大了起来。

    我的逻辑陷入崩溃:难道,她没有面具?

    我不敢接受这个答案,但似乎这个答案是唯一。

    那么一切问题便迎刃而解。

    我试着将这个答案代入之前的所有疑惑。

    那些经过经过专业培养的温文尔雅的美女无不戴有面具,待大家闲下相互摘下面具时,林志玲没有面具,这不免引起同行的恐慌,甚至引起更大范围的恐慌。

    这样一个没有面具的温文尔雅的美人才是林志玲的最合适的指称,这样的指称的重点便是没有面具,没有面具是林志玲独一无二的特点,温文尔雅与美丽只是锦上添花。

    没有面具,那不就是神了。

    在这神的外层,似乎布满了外界淫秽奸邪的东西,可这神的光芒在努力透过这些遮挡,想要照亮这个世界。

    林志玲不只是思想家,更是一个实践者。

    感恩与你处于同一个时代。

    希望能与你有所交集。

    但愿那时候你还在,我也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