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火星
繁体版

太阳系引力变化,阋神星脉动和潮汐加热产生火山活动

    阋(xì)神星(小行星序号:136199Eris),是一个已知第二大的属于柯伊伯带及海王星外天体的矮行星,根据早期数据观测估算比冥王星大(2015年7月,美国航天局公布的最新数据中,冥王星直径约为2370公里,阋神星直径约为2326公里)在公布发现时曾被其发现者和NASA(美国太空总署)等组织称为“第十大行星”。并曾被传为第十大行星“齐娜”。阋神星有一颗卫星,在国际天文联合会议上该卫星被正式命名为阋卫一(Dysnomia,戴丝诺米娅)。

    因为阋神星看起来比冥王星要大,所以一开始它的发现者和NASA把其称之为太阳系的第十大行星。阋神星,以及之后其他类似大小天体的发现,促使国际天文联合会第一次重新进行行星定义。阋神星于2005年7月位于距离太阳97个天文单位远的位置,而它的轨道极为倾斜,公转周期为557年。它被分类为黄道离散天体(偏离地球轨道平面的星体)。在2006年8月之“第26届国际天文学大会”上,把2003UB313划入矮行星之列,赋与小行星编号136199号,并以希腊神话中的阋神厄里斯(ρι)命名。根据2006年8月24日的IAU的行星定义,阋神星是一个同冥王星、谷神星、妊神星、鸟神星一样的矮行星。

    2010年11月6日,对阋神星掩星的初步结果显示,其直径约2326公里,误差±12公里,其直径略小于冥王星。

    2015年7月,NASA发现,阋神星的直径要比科学家们此前推测的小,最终得出的数值为1445英里(约为2326千米),比冥王星的1473英里(约为2371千米)小。

    阋神星目前位于绕日轨道的最远点(即远日点,约97.56天文单位),在这个距离处,它接收到的阳光最少,获得的热量也很低。然而,对它的两次观测表明,其表面结构正在快速发生变化。研究人员比较了2005和2007年拍摄的光谱,发现阋神星表面固态氮的含量已经明显发生了变化,其甲烷谱线中混合的氮线变少了,这意味着在它的表面之上,2005年的氮含量高于2007年,而表面之下,2007年的氮含量高于2005年。天文学家对此大惑不解,因为在阋神星557年的轨道周期里,2年实在是微不足道,它的表面成份不应该有大的变化。而且通常情况下,行星只有靠近或远离太阳时,其表面气候发生变化,才会发生这种情况。但是这并不适用于阋神星,因为它太远,太阳的影响也很微弱,或者说阋神星上不应该会有气候变化。表面氮含量的明显变化,很可能暗示着阋神星的表面并不像想像中那么平静。阋神星的发现者——加州理工大学的布朗认为,阋神星可能是一种“冰火山”(Cryovolcanoes)类天体,柯伊伯带有许多这种天体,它们也经常像火山那样爆发,不过喷发出来的不是岩浆,而是挥发性的氨水、水或氮气、甲烷(正如阋神星这样)。喷发物冷凝后落回表面,不会导致表面成份的变化。但问题是阋神星是否有足够的温度来完成这种活动?

    太阳系引力变化,阋神星脉动和潮汐加热产生冰火山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