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世纪
繁体版

东北大老李原创:花子豆腐

    东北大老李原创:花子豆腐

    小时候,夏天天热,尤其到了三伏,豆腐做好,如果卖的稍慢,就会变馊,因此,在那个冰箱冰柜还不普及的年代,夏天做豆腐的人也就比平时少了,即使有卖的,也是一大清早就出来卖。

    夏日清晨,只要听到街里小孩儿起哄地喊着“豆腐(音FO二声,下同)儿,豆腐儿,人吃狗驮!”,就知道是村西头做豆腐的花子来卖豆腐了。

    做豆腐的花子当然不是要饭的,他姓马,花子是他的小名,因为前边几个孩子没站住,他爹马老六就为他起了花子这个贱名儿,同时也怕自己和老婆命硬再克了孩子,打小便决定不让花子管他们叫爸妈,而是改叫大爷儿和婶,据村里人讲,为了表明花子身份,马老六两口子在花子满月那天,甚至还特意抱着他,象征性地在南北二屯挨家要了一圈儿饭!

    人常说,心诚则灵,刚打月窠里出来,就被大人抱着要了一圈儿饭的花子,这回算是把老天爷给感动了,他老人家终于高抬贵手,放过了花子和马老六两口子,打那以后,花子不但没有死,而且还继承了马老六两口子人高马大的身材,长的除了模样丑点之外,那是一点毛病也没有。

    自打生了花子,马老六家里的也仿佛开了挂一般,噼了啪啦地又给马老六生了仨丫头和俩小子,于是,在生孩子这方面,马老六算是和他爹老马老六打了个平杵。

    花子是长子,一小就耳濡目染,学会了马家祖传的做豆腐手艺,等到成家,也自然而然地在农闲的时候做起了豆腐。

    花子勤快,只要有功夫,夏天也不歇,由于他为人和善,邻近的小孩子都敢跟他开玩笑,他做的豆腐不掺假(当时有传说做豆腐掺苞米面的),所以大家都认,于是每天早上,只要他喊一声“豆腐”,小孩子们便会起哄的跟着喊“人吃狗驮”,听孩子们此起彼伏地喊花子专用的“人吃狗驮”,各家的大人们也便端着盆出来捡豆腐了!

    说起“人吃狗驮”的来历,是因为花子卖豆腐不象别人那样推独轮车卖,而是用自行车驮着卖。

    勤劳致富的花子是村里最早买自行车的人,而且买的是相当于现在城里顶级豪车的长白加重自行车,最关键的是他骑自行车出来不是为了显摆,而是卖豆腐!要知道,在那个年月,能买起自行车的人本来就不多,更何况是当时被称为二八大踹(杠)的长白加重呢!不客气地讲,当时农村的未婚小伙要是能骑上这玩意在集上兜一圈,那些天天想着“坐在自行车后座上笑”的姑娘就会剜门盗洞地托媒人求嫁上门!

    小孩子们喊“人吃狗驮”,花子也不生气,即使花容月貌的媳妇有时嘟哝几句,他也总是憨笑着说:“啥驮都行,不是王八驮就行,反正我又没驮,要驮也是洋车子驮,再说了,他们一喊,我还省着哟嗬了呢!”

    花子卖豆腐,结账方式很随意,不象别人,只收钱和豆子,他是钱也行,用豆子、高粮、苞米、鸡蛋,甚至别人收的破烂换也行,有时赶上穷人家实在不凑手,赊到秋也行!

    花子做的豆腐好吃,除了料不掺假外,干净也是其一,那时家家人口多,有的人家做豆腐,卫生是很差的,甚至爬到豆腐包上的虱子还会沾到豆腐上,出现这种情况,那些舍不得扔东西的人也就只能闭着眼睛吃了!

    花子做的豆腐好吃,最重要的还在于他家那口据说是老老年就有的大水井,相对于其他人家不泡茶就没法喝的苦涩碱井水,他家那口大井水可是十里八村都有名的泉水井,再加上他点豆腐从不用石膏,总是用自己按秘不传人的比例调的老卤水,那豆腐也就香名远扬了!

    那时,如果花子有事几天没来,爱吃豆腐的人有时也会买别人家的,别人推车卖豆腐,嫌哟嗬费事,常会吹哨子,即使偶尔喊一声“豆腐”,也没有几个小孩儿敢附和“人吃狗驮”,一来人家会骂,二来碰上脾气不好的,还会挨个腚跟脚!

    不是花子做的豆腐,人们吃时总要再加一下工,或炖或炒,最不济也要用滚开水烫一下,这样操作一番,人们也就心安了,即使接下来吃到什么小动物尸体或是其他什么不干净的东西,他们也会认为经过高温杀毒,没有啥大危害啦!

    约定俗成,花子豆腐,是可以直接端上桌的,有时为了强调,还会加上一句:“花子卖的,干净,直接吃吧!”

    花子豆腐适合以生鲜的方式吃,干豆腐抹点大酱,当成煎饼,可以卷一切可吃的菜食,至于水豆腐,最好的方式是直接凉拌,把水豆腐放入大海碗,滴少许生豆油,加点大酱,再洒上切碎的葱和香菜拌匀即可!至于那绝佳的味道,用语言文字来形容恐怕有些对不起花子的手艺,怕是只有亲口吃了才知道了!

    大家爱吃豆腐,平时人口多,日子紧吧,全家人尽兴的吃一顿是不可能的,只有过年的时候,才能排号到花子家里成板的买!

    花子豆腐春夏生吃,到了秋冬季,天凉了,水豆腐炖着吃味道更好,先不说酸菜炖冻豆腐,单是豆油葱花炝锅炖的白豆腐,咬开都带着油汪汪的蜂窝眼儿,真是香极了!至于说干豆腐,如果切成丝与白菜丝混在一起,洒上葱丝、香菜杆儿和盐面,再趁热浇上新炸的红辣椒油,那就是给肉都不换的下酒神器!

    光阴荏苒,一晃四十多年过去了,前年回老家,花子已逝去半年,花子的老姑娘,女承父业,还在经营着花子留下的豆腐生意。花子的老姑娘取了花子两口子的优点,个子象花子高挑挺拔,模样却象花子家里的,长得十分俊俏,天长日久,村里有文化的人,便把鲁迅“豆腐西施”的外号送给了她。

    听村里人说,要不是计划生育拦住了花子要儿子的梦想,花子的老姑娘怕是继承不了这门手艺的,因为老马家有规矩,这祖传的豆腐手艺,一律传男不传女。

    不知为什么,那天吃了豆腐西施做的豆腐,总是觉得照花子做的差点啥,莫非花子真是传男不传女,临了临了,还是留了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