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世纪
繁体版

东北大老李原创短篇—相声:铁胃功

    东北大老李原创短篇—相声:铁胃功

    甲:这回轮到咱俩说了。

    乙:对。

    甲:X老师。

    乙:不敢当。

    甲:您甭谦虚,要说在咱这相声界,提起X老师,XXX,那可是相当有一号。

    乙:您捧我。

    甲:可谓是满腹涤纶。

    乙:一肚子布哇?

    甲:不是涤纶?

    乙:不是。

    甲:对,那是满腹锦轮。

    乙:好嘛,改一肚子轮胎了。

    甲:那是?

    乙:满腹经纶。

    甲:啊,对,是经纶,经纶,锦纶,反正听着都差不多。

    乙:差不多?差多了。

    甲:开个玩笑。

    乙:别开玩笑,好好说话。

    甲:行,咱好好说话,要说做艺术,X老师可以说是德高望重。

    乙:您言重了。

    甲:在家里,那也是模范丈夫。

    乙:两口子嘛,就得互敬互爱。

    甲:这么说吧,X老师,人家那两口子,真可谓是“青梅竹马,举棍齐眉。”

    乙:您等等吧,举棍齐眉啊?

    甲:不是举棍?举刀齐眉?

    乙:净胡说,那是举案齐眉。

    甲:不跟您计计了,行,听您的,举案齐眉,两口子是相敬如宾。

    乙:也就是过个平常日子。

    甲:X老师家房子大。

    乙:还行。

    甲:有主人间,

    乙:有。

    甲:儿童间,

    乙:有。

    甲:客人间,

    乙:有。

    甲:后母间,

    乙:没有。

    甲:那是?

    乙:保姆间。

    甲:对,我记差了。

    乙:记差了像话吗,我这多一后妈。

    甲:对了,是保姆间。还有更衣间,

    乙:有。

    甲:洗澡间,

    乙:有。

    甲:洗衣间,

    乙:有。

    甲:宠物间,

    乙:有。

    甲:厨房,

    乙:有。

    甲:厕所,

    乙:有。

    甲:X老师家厨房紧挨着厕所。

    乙:好嘛,吃完就拉。

    甲:方便嘛。

    乙:那也不成,没挨着。

    甲:别看X老师家房子大,但媳妇贤惠能干,特会过日子,从来不请保姆。

    乙:那倒是。

    甲:为了表示对媳妇的尊重,X老师让媳妇住主人间,自己住保姆间。

    乙:住哪都一样。

    甲:每次去媳妇房间,总是先敲门。

    乙:啊?

    甲:轻敲三下,然后再小声细嗓请示。

    乙:请示啥呀。

    甲:需要服务吗?

    乙:没有的事。

    甲:要是赶上X老师有夜场,晚上稍晚一点回家,那嫂夫人更是第一个给他开门。

    乙:那倒是。

    甲:一进门,嫂夫人先帮着X老师脱去外套还有这鞋脚袜子,紧接着就会端过一个盛满热水的盆,然后再高高举过头顶,而且还面带着微笑。

    乙:这是想让我泡泡脚。

    甲:夫君,您一天奔波劳碌,实是辛苦,请让妾身为您濯足。

    乙:没那么夸张。

    甲:要说X老师,那可真是有范儿,看媳妇对自己这样毕恭毕敬,也不客气,熟练地从旁边拉过一把椅子,让媳妇坐在上面,紧接着接过媳妇的盆,一下腰,来了个单膝跪地——夜叉探海,就把媳妇的脚放进了水盆里……

    乙:我说你停停吧,合着我给媳妇洗脚啊。

    甲:是啊,要不怎么说你们两口子感情好呢。

    乙:那能不好嘛,进门就给洗脚。

    甲:洗完了脚,嫂夫人更是知书达理,再次将水盆高高举过头顶。

    乙:还要干嘛呀?

    甲:这叫举盆过顶,反正人家古时候夫妻关系好都这么做,刚才不是说了吗?

    乙:这位啥记性啊,刚才还举棍举刀呢,人家那个叫举案齐眉。

    甲:对,不管是齐眉还是过顶吧,你们家兴这个。

    乙:也不怕累着。

    甲:别打岔,夫君,您说相声一天,想必是口内干渴——

    乙:啊?

    甲:正是,真是生我者父母,知我者爱妻也,说完这话,您是一把接过盆来,来了个犀牛望月,DUNDUNDUN,一仰脖儿,是一饮而尽。

    乙:合着我喝洗脚水啊。

    甲:夫妻感情好嘛,谁也不嫌乎谁。

    乙:听着都不像话。

    甲:开句玩笑,这事真不是真的。

    乙:本来也不是真的。

    甲:X老师脑子好。

    乙:这倒是没错。

    甲:打小儿就聪明。

    乙:可不是嘛。

    甲:说有这么一年夏天,X老师跟着院里的几个小孩儿玩球儿。

    乙:那时候都兴玩那个。

    甲:玩着玩着不好了。

    乙:怎么啦?

    甲:院子里有一棵老槐树,这树年头儿长了,中间烂了一个大窟窿,这球啊,轱辘辘儿,轱辘辘儿,你说咋就那么寸?

    乙:掉树洞里了?

    甲:可不是嘛。

    乙:这故事听着可有点耳熟啊!

    甲:这下子可麻烦了,树洞太深,谁也够不着,一群这小丫头小小子算是彻底没辙了,怎么办呢?

    乙:往树洞里灌水吧。

    甲:对喽,要不怎么说X老师小时候聪明呢。

    乙:是挺聪明。

    甲:该说不说,说话间几桶水咕嘟嘟咕嘟嘟也就灌进去了。

    乙:球飘上来了?

    甲:你说真是奇了怪了,连树洞里的蛤蟆都灌的飘上来了,球愣是没见影儿!

    乙:能有这事?

    甲:正当你们几个小孩儿给那着急的直跺脚呢,你爸爸回来了,看到此情此景,你爸爸是二话不说,撸起袖子一弯腰,就把那个铅球从树洞里给掏出来了!要说这⋯⋯

    乙:我说你先等等,什么球?

    甲:铅球。

    乙:铅球啊?

    甲:可说呢。要说咱X老师小时候聪明呢。

    乙:去你的吧!

    甲:说真的,X老师上高中时学习好。

    乙:还行吧。

    甲:就说这高考成绩一出来,您父母那真是欣慰,啥叫"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啊"?

    乙:是这个道理。

    甲:要说X老师那高考成绩一出来,可说是平地一声雷呀!

    乙:没那么夸张。

    甲:把老头儿老太太呀,乐得不行,好几天呐,都拿着这烧烤志愿啊……

    乙:烧烤志愿啊?

    甲:不是烧烤志愿,拿着这个炭烤志愿啊……

    乙:又改炭烤了?离不开串儿啊。

    甲:不对吗?

    乙:那叫高考志愿。

    甲:对,是高考志愿,老姑母俩儿对着清华、北大的专业呀,这个选呀,这个费心呐。

    乙:挑个好的吧!

    甲:可不是吗,简短截说吧,足足合计了三天三夜,最后决定⋯

    乙:报哪啊?

    甲:决定报XXXX(名字虚无长点)学院。

    乙:说这么热闹,咋报这啦?

    甲:分不够。

    乙:我说你损不损啊?

    甲:开个玩笑。X老师水平确实不低,是英国牛筋儿大学的访问学者。

    乙:牛筋儿?

    甲:不是牛筋儿?那是蹄筋儿?

    乙:要红烧怎么着?

    甲:不是牛筋儿?

    乙:那是牛津。

    甲:啊,对了,牛津,牛津,牛筋儿,差不多少。

    乙:差不多少?差多了。

    甲:对,牛津大学。

    乙:这就对了,牛津大学!

    甲:牛津大学,X老师早些年去英国,听说有这么个牛津大学的地方挺有名,就去了。

    乙:是去了。

    甲:到了门口,照了张照片,打那以后啊,X老师就跟人家说他是牛津大学的访问学者了。

    乙:没有的事。

    甲:没有这事?

    乙:没有,别老开玩笑了,说点正经的。

    甲:行,这回说点正经的,X老师爱旅游。

    乙:这倒是真的。

    甲:走哪儿,就爱在那儿的墙上,门上、树上、石头上刻字。

    乙:啥字?

    甲:XX省XX市XX县XX乡XX村XX组XX单位XX到此一游。

    乙:刻得倒是详细。

    甲:不知为什么,每刻一次,警察就来家抓一次。

    乙:破坏环境违法。

    甲:他还纳闷儿呢,这警察咋找我找得这么准呢?

    乙:这不废话嘛,刻字时就差把自己属啥的都刻上了。

    甲:后来一想,这样不行,太给警察添麻烦了。

    乙:不刻了?

    甲:不刻地址了,就刻六个字“XX到此一游”。

    乙:那也不行。

    甲:没两天,警察又来了,这位还跟警察犟呢。

    乙:犟啥呢?

    甲:全国叫XX的多了,你咋就说是我呢?

    乙:对呀。

    甲:警察一听就乐了,是啊,办这么多在景区私涂乱画的案子,你是第一个把字刻在监控探头上的人。

    乙:好嘛。

    甲:打那以后,X老师出去玩啊,再刻字可是小心多了。

    乙:还刻呀。

    甲:没办法,就有这爱好,一时半会儿改不了。

    乙:那就刻吧。

    甲:话说这是今年夏天的事,X老师到海边玩,一看,这地儿挺好,有这么一大群人呐,在那海滨浴场游泳,X老师不会游,咋办呐,心急的不行,一看旁边有租游泳圈的,就自个儿租一个套上就下海了。

    乙:也只能这样了。

    甲:咱们就简短截说吧,X老师套着这游泳圈随波逐流,不知不觉就来到了一个美丽的地方,真可谓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山高皇帝远,水浅蛤蟆多。”

    乙:这都什么词儿啊。

    甲:X老师一看,景色不错,四下又没有人,心里这个高兴啊,心想,如此美妙之所,不留下我X某人的墨宝岂不可惜!

    乙:又犯老毛病了。

    甲:想到这,不免又犯起难来了。

    乙:难啥呀。

    甲:这茫茫大海之中,到哪里去找那应手之物。

    乙:可不是嘛。

    甲:要不说X老师,那可是绝顶的聪明。

    乙:可不是嘛,脑袋上都没头发啦。

    甲:别打岔儿,说是迟那是快,X老师一抬手,把嘴里前两天镶的一颗大金牙摘下来了。

    乙:啊?

    甲:这刻东西的牙是有了,可往哪刻呢?

    乙:往哪刻呀。

    甲:往水里,不行,显不出来,往远处的大船帮儿子上,不行,离着好几十里呢。

    乙:这不废话嘛。

    甲:正着急呢,一低头,X老师乐了。

    乙:乐啥呀。

    甲:看着腰上套着的游泳圈了。

    乙:啊?

    甲:我的天呐,这质地,这色彩,刻字正好!想到这,您是拿起大金牙,在那游泳圈上是笔走龙蛇,一挥而就,紧接就看见游泳圈上边咕噜噜,咕噜噜,咕噜噜,咕噜噜,冒出四个小气泡,定晴一看,只见四个大字——

    乙:到此一游。

    甲:沉底啦!

    乙:那还不沉。

    甲:说点真事吧。

    乙:说点真事。

    甲:X老师,除了说相声,还是一个练家子。

    乙:业余爱好。

    甲:人家练铁头功,铁腿功,X老师也练。

    乙:我练啥呀?

    甲:铁胃功!

    乙:铁胃功,听着都新鲜。

    甲:可不是嘛,不新鲜的您也不练啊。

    乙:没听说过。

    甲:要说这铁胃功可真不是一般人能练的。

    乙:做啥都得下工夫才行。

    甲:工夫不负有心人,现在您这铁胃功算是练成了。

    乙:怎么就练成了呢?

    甲:咱不说别的,就说X老师吃饭吧,就跟别人不一样。

    乙:怎么个不一样?

    甲:别人吃东西,都是在厨房做好了再吃。

    乙:都是这样啊。

    甲:X老师,那可是世上的铁胃功高人,人家是在把东西放胃里再做。

    乙:听着都玄乎。

    甲:比方说大米饭,X老师,先拿过一大碗生米,然后往嘴里一倒,一仰脸儿,一捋嗉子,就咽下去了。

    乙:嗉子啊?

    甲:不是嗉子?

    乙:是嗓子。

    甲:对,是嗓子,一捋嗓子,这一大碗生大米就顺着大肠进到胃里去了。

    乙:大肠啊?

    甲:不是大肠,是小肠?

    乙:是食道。

    甲:啊,对,食道,顺着这食道就算进胃里了。

    乙:也不怕噎死。

    甲:您想想,生吃生大米谁不会呀,关键是咱X老师那可是练过铁胃功的人啊,咋能吃生米呢,怎么的也得想办法给它生米做成熟饭啊。

    乙:那咋办呐。

    甲:咋办,这点小事还能难倒您嘛,咱可是铁胃功的练家子。

    乙:可不练家子嘛,都练出嗉子来了。

    甲:闲话少说,大喊一声:“孩子他妈,快给我烧壶开水来。”

    乙:啊?

    甲:说时迟,那时快,打仗亲兄弟,上阵寡妇兵。

    乙:这都哪的词啊?

    甲:别打岔儿,说时迟,那时快,打仗亲兄弟,上阵寡妇兵。不一会儿,你媳妇就把一壶水烧好了,只见你前腿弓,后腿蹬,张开大嘴,大喊一声:“败家娘们儿,快把开水往我嘴里倒啊!”

    乙:啊,滚开的水往嘴里倒啊?

    甲:DUN,DUN,DUN,您是一口气憋住,不一会儿,就让你媳妇把这一壶响开的水倒进去了。

    乙:啊?

    甲:这下可好了,胃里生米遇上热水,一会就变成大米饭啦。您说这铁胃功怎么样?

    乙:您呀,别挨骂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