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大明武宗
繁体版

第十八章

    这活字印刷看过了,朱冶廷对于活字印刷术的质量与速度都有了清晰的认识,定下基调说道:“英国公,朕看你这个工坊的规模还是太小,还需再扩大十倍,才能满足日后刊印报纸的需求。这是极为关键的。”

    “臣遵旨,一定尽快办到。”英国公张仑总算是看出来了,这次皇上是准备大干一场的,其意义必然名载史册,连忙点头道。

    有了印刷术,再有就是要准备海量的纸张了,皇宫中都是各个地方上上贡的各种贡纸,本身并没有造纸的地方。此时的文人墨客都喜欢安徽的宣纸和夹江的竹纸,时人赞之为“国之二宝”,像这种比较名贵的纸是不适合拿来印刷报纸的,因为成本太高了。而成本低廉的草纸由于表面太过粗糙,也是不太适合用于印刷的。

    报纸的纸质需要具有松轻、有较好的弹性;吸墨性能好,这就保证了油墨能较好地固着在纸面上。纸张经过压光后两面平滑,不起毛,从而使两面印迹比较清晰而饱满;有一定的机械强度;不透明性能好等特点。

    目前市面上印刷经书和典籍用得最多的是玉山皮纸,司礼监是大明内廷管理机构十二监之一,主管皇帝文书、印玺和宫内礼义,职掌古今书籍、名画、册叶、手卷等,所采购供内廷后宫御制书册、手卷、画轴,并糊饰殿宇窗棂、板壁、槅子、仰尘等用的纸张基本都是玉山皮纸;此外还有内府十库之一的乙字库所采购的供朝廷使用也都是玉山皮纸,以及部省都院用纸,奏本纸等皆是。

    玉山皮纸的原材料为构皮、毛竹、百结皮,构皮产自湖广,由吉安商贩运至,毛竹产自福建,百结皮为玉山土产。构皮即构树皮,构树又名楮树,土名野火麻,适应性强,生长快,其韧皮不仅是很好的造纸原材料,古代还用来生产楮衣、楮被等。早在魏晋时期,就己开时用构皮造纸,故常用楮代表纸,楮书即造纸史。楮树玉山随处可见,外购应为弥补不足。百结皮即枫杨树皮。枫杨,土名锯皮树、水麻柳、苍蝇树,适宜于溪岸河滩地,生长迅速,金沙溪、玉琊溪岸边常见。

    朱冶廷带着张仑回到了御书房,又命人请来了内阁诸臣,开口问起了关于玉山皮纸的情况:“诸位爱卿,可有人知道玉山皮纸的详情?”

    杨廷和不愧是饱学博文之士,稍稍在脑中回忆整理了一下,便开口说道:“国朝自洪武年间设广信府,其领县七:上饶、玉山、弋阳、贵溪、铅山、永丰、兴安。广信府纸槽前不可考,至今唯有玉山一县造纸规模极大。玉山纸槽坐峡口等处,玉山县槽房不啻五百余座,皆系民间自备竹木砖瓦材料,构结房厂,每个槽房可容百数十人。全国各地纸厂大多为二、三十家,很少上百家。可见,玉山县造纸规模之大,极为罕见,可称为全国之最。

    据《广信府志·食货志》记载:洪武二十四年(1391),玉山县:户,一万四千四百一十三;口,八万七十五。至此时玉山县当有二十万左右人口,造纸及相关产业从人员占两成以上。江西省去年上贡纸张为一百九十六万张。原本朝廷下派的上贡任务数,江西、浙江、福建、湖南四省相同,都是一百九十六万张,由于玉山皮纸物美价廉,又符合上贡标准,所以浙江、福建、湖南三省,经常派员带着现银在玉山等着收买纸张用于上贡,所以实际上贡的玉山皮纸应为七百八十四万张,总价约为白银八万八千五百两左右,运费近两万六千两左右。每张玉山皮纸折合十四文有六。”

    朱冶廷听杨廷和这么一说完,想到自己原定的十文一张的报纸,如果也使用玉山皮纸,真的有可能要赔本赚吆喝了。

    看来还是要选择量大又便宜的普通竹纸,竹纸之所以没有被时人选用为印刷用纸,主要是古人主要印刷的经书典籍,需要长期保存使用,而竹纸相比于皮纸,不仅韧性不足,而且易受潮,不易保存。而如果拿来印刷报纸,倒也够用了。

    不过他随即就想到后世常常听到的“规模效应”,既然玉山皮纸物美价廉,适合印刷经书典籍,那就再扩大规模,一个玉山县太小,那就在整个广信府遍地开花。

    而竹纸在浙江富阳、四川夹江和福建宁化、长汀多地都有盛产,只要报纸的销量能保证,市场有需求,自然能促进竹纸制造业的蓬勃发展。

    “杨阁老果然博识,既然玉山皮纸物美价廉,又如此供不应求,不如让工部派遣专员到广信府其它县实地勘察一下,看看还有没有像玉山县那样适合建造纸槽的地方,建立官方督造的造纸坊,扩大造纸的规模,将玉山皮纸的价格降下来一点,也算为天下的读书人谋福利了。”

    杨廷和一听,连忙躬身拜道:“此举甚善,老臣替天下的读书人拜谢皇恩。”在座的其他大臣也跟着齐声附和感谢皇上。

    所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古代的读书人对于经典和书本是十分爱惜的,就是因为书本的价格相对于普通人家还是比较昂贵的。如果朱冶廷下达的旨意真的能奏效的话,纸张的价格降下来了,书本的价格自然也能降下来一点,那受益的自然就是全天下的读书人了。

    文官集团虽然派系林立,争斗不断,但是在提携后进这方面都是出奇的不遗余力。为什么?肯定是有好处他才这么干的。什么好处?

    这个年代的士人不是古时候的贵族,单单是指读书人,因为只有他们才能考中科举,进而登上庙堂,出将入相,成为执掌国家的群体。所以这些人彼此视为同类,自命清高,瞧不起其它行业的从业者。所以他们又有“奖掖后进、栽培新人”这样一条潜规则,目的就是不断壮大他们这个士人阶级,所谓朝中有人好做官,冠以“先生”、“恩师”、“学长”、“同窗”、“同乡”、“同年”之类称号予以捆绑联结成一体,荣辱与共。

    说句大不敬的话,甚至连这大明朝的皇帝,他们都隐隐有些瞧不起。当然,这话没人敢说,可确实从某些奏章,某些应对中,可以清晰感受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