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大明武宗
繁体版

第十三章

    此时,幕后策划此事的罪魁祸首——朱冶廷,看着对面闹着要请辞的首辅杨廷和,不禁有些头疼。

    因为连续多日的圣旨都是朱冶廷直接下达而没有通过内阁商议,相当于是皇权压制了相权,所以作为“外相”的内阁首辅杨廷和觉得自己必须有所表示,不能任由皇帝这么肆意妄为下去,于是就有了今日面见皇上请求辞官的局面。

    杨廷和虽然也过了六十岁的退休年龄,但是他作为政坛文官首领的身份,却让朱冶廷不得不尽力将他留下来,因为杨廷和做事比较公允,百官对他都很信服,而且他对朱厚照的命令通常都是选择遵从的,除非朱厚照做得太荒唐了,才会被他驳回。加上现在正处于朱冶廷准备进行改革的准备阶段,自然不会放过他这么一个天然的“挡箭牌”。

    “杨阁老何出此言,朕是肯定不会准你辞官的。朕还需要你,大明还需要你,天下苍生还需要你。先皇曾说过,你有革新除弊之志,朕这次大难不死,突然想明白了许多事情,决定不再像从前那样荒唐下去了,不过朕想要发奋图强,还不离开杨阁老你的鼎力支持。”

    老实说,朱厚照在位这十多年,到处用兵,还真是给留守北京城的杨廷和留下了一个到处都在漏风的烂摊子,可谓是已将孝宗时期“弘治中兴”积累下的厚实家底败得差不多了。此时国库还余白银三百来万两,内帑也只剩一百万两,这点钱也只能维持朝廷和皇宫的正常运转。往常都是需要挨到秋收,靠着子吃卯粮,拆东墙补西墙,身为内阁首辅的杨廷和也就是靠着这个办法,才力保大明王朝这架老马车继续前行。

    只可惜,之前杨廷和勉强维持的平稳局面,却被朱冶廷这几天的几道旨意所打破,朝堂之中早已是暗流涌动,群臣激愤,而若是等消息传导到京城之外,就不知道又是什么版本了,估计传出皇帝病好后性情大变,屠戮群臣的谣言都有可能。所谓人言可畏,他立志做一位大明名臣,自然不得不防,以免出现“晚节不保”的结局。

    杨廷和当了这么多年大明首辅,可不会被朱冶廷几句话就打发过去的,随即开口询问道:“如今六部底下的官员们成天叫苦,消极怠工,不知道皇上可有考虑过今天的局面?”

    “他们一定是心里在责怪朕,想以此来要挟朕是吧?那他们的算盘可就打错了。”朱冶廷闻言,冷笑道。

    杨廷和闻言,忍不住出言询问道:“皇上莫非是准备裁撤掉这些官员?”

    “不,朕不但不会裁撤掉他们,反而还要给他们涨一倍的薪俸,不过这次的涨薪要等到年底的时候再根据每个人的表现再一起发放。”朱冶廷知道,就目前而言,在这个政局动荡的时期,不宜去动官员们的饭碗,因为即使这样做的话,并不能从根本上扭转朝廷财政的糜烂的局面。

    裁撤掉一部分的官吏,虽然能在短期内缩减朝廷开支,但却会使政局也糜烂到不可收拾的地步,从而导致财务的进一步恶化。一旦财务彻底恶化,到那时候,一切都将于事无补,天家体面也将不复存在。

    所以,减员增效这条路是走不通的,那么,只能从其他地方着手。

    杨廷和听到朱冶廷这么一说,加上他那一副胸有成竹的自信态度,以为他真有办法一举扭转局势,顿时来了精神,屏住呼吸,仔细聆听起来。

    只听朱冶廷接着说道:“第一条就是清丈土地,这事说起来本就是一件天经地义的事情。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天下间的土地可都是朕自己的,百姓们种了朕的地,自然应该交税。可你们清楚地知道朕现在究竟有多少耕地吗?”

    古代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基本形式按照性质可分为三大类:地主和农民占有的升科纳税的民田、王公贵族占有的优免田赋的庄田和长期防守异族入侵的军事重镇用于保障后勤补给的屯田。

    杨廷和不愧是首辅,能力毋庸置疑,稍微回想了一下,便开口回答道:“臣记得弘治十六年,孝宗皇帝觉得国家应收的税款年年递减,觉得有些不正常,于是下旨让各地督抚清丈土地,得出了一个大概的数字。据那次清丈,全国共统计出有耕地五亿一千万亩。”

    朱冶廷点了点头,说道:“不错,不过那都是十八年前的数据了。随着这十八年的繁衍生息,全国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地方上实有的土地肯定不止这个数。朕估摸着每年至少有四成以上的赋税都落入了私人的囊中。”

    他之所以敢这么肯定,是他知道民间之所以隐瞒田亩数字,那是因为许多破落户都将田产依附在有免税特权的士绅头上。如此一来,许多官僚和豪绅兼并了大量土地,却想尽办法隐瞒土地的真实面积,拖欠田赋。这样,该上缴到国库的田赋就落到私人腰包之中。此风至仁宣始,到正德末年已经愈演愈烈。地方豪绅的土地也膨胀到惊人的地步。

    杨廷和一听到“四成”这个数字,背上的冷汗一下子就流了下来,因为如果皇上所说属实的话,那么这种隐藏田产的事情可就上升到动摇国家根基的性质。连忙问道:“皇上这么说,可有依据?”

    朱冶廷轻轻一笑:“若没有依据,朕又怎会说这话?都说天子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大家五五分成也没什么不可能的。”

    杨廷和闻言一惊,吓得跪倒在地喊道:“臣万万不敢有此念,请皇上明鉴。”

    朱冶廷连忙让魏彬将他扶起,说道:“杨阁老品行高洁,志存高远,朕自然是信得过的,不然也就不会跟你说这些。不过即便是让地方官们马上就动手去清丈土地,这事也不是一两日就能弄下来的,朕估计怎么着也需要个两三年才能彻底厘清。不过这就需要各级官员都全力配合,而杨阁老则是全盘掌舵之人。”

    杨廷和闻言不禁一哆嗦,这哪是掌舵呀,这简直就是把他放在火上烤,清丈土地可是涉及到士大夫的切身利益,可谓是得罪人还不讨好的事,又想到一开始皇上就给他扣了一顶“革新弊政”的帽子,于是只能硬着头皮说道:“皇上说得对,这事耗时耗力,确实拖延不得。不过就怕地方官员同豪绅地主上下勾结,一拖二磨三敷衍,清丈之事经年累月,难收其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