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的二十四监
繁体版

四,继续努力

    送走了杨复恭,李瑶便稳坐钓鱼台,让人拿了本《史记》,准备等下一个上钩,美中不足的是自己不会唱京剧,不然高低整两句,就更有场面了。

    官场是张大网,在这张网上,哪怕有个跳蚤动弹一下都会惊动无数蜘蛛,今天自己这么大的动静,要是不震出几个来,那就有鬼了。

    很快,李瑶还没翻五六页呢,门口的太监就来传报:翰林学士王文杰前来求见。

    李瑶一边看着书,一边若无其事的点了点头。

    “臣承旨翰林学士王文杰参见陛下。”

    带着南方吴语哝呢的王文杰,按耐着心中的不安与焦虑,低下了身子等候李瑶的平身。

    皇宫里就没有不透风的地方,作为皇帝的秘书,负责为皇帝出谋划策的私人顾问,在得知今儿个上朝皇帝一反常态,要搞个大的,自己却没有得到提前通知后,立刻就慌了。

    大唐的翰林学士并不如后世明清的清贵,大都是出身卑微,陪皇帝逗乐的存在罢了。比如这位承旨翰林学士王文杰,之前其实就是陪皇帝下棋的棋侍诏。

    为此,翰林学士虽是文官,但在权力场上,与那些太监阉人没什么区别,他们都是依附在皇帝这棵大树上的藤蔓而已,一旦大树倒了,或是不愿再为他们遮风挡雨,等待着他们的就是雨打风吹去了。

    甚至于,翰林学士的根基比那些太监还要虚,毕竟大唐的巨珰们,现在手里多多少少还抓着不少实打实的权力,而翰林学士他们就是个代刀捉笔的秘书机构而已,

    李瑶对这个秘书机构不满意,很不满意,

    只属于皇帝的秘书机构历史悠久,考虑到大部分皇帝的能力欠缺,经验不足,精力有限等现实情况。

    为了保证自己不被变成朝中大臣的提线木偶,人家说什么就是什么,自己就只能乖乖的盖个章,做活像章。

    所以,皇帝都会找一些身份低的丶没背景的,又确实有才能的人在自己身边,为自己出谋划策。

    前头有名的是汉武帝的尚书台,后面也有大明朝的内阁,都是皇帝的秘书机构,但不同的是,尚书台与内阁都成为了帝国真正的权力中心,而大唐翰林院?

    简直就是乐色中的乐色,皇帝秘书行业里的败类!

    即使承旨翰林在中晚唐被人称为内相,但莫说有如霍光丶张居正这般权倾朝野的顶尖存在,连能独挡一面的二三流人物也是乏善可陈,实在是缺乏统战价值。

    但偏偏,哪个文人没有提笔治国安天下的豪情壮志,结果往往是志大才疏,误国累己。

    在原主的记忆里,这些翰林学士似乎已经有了想反客为主,直言进谏,控制领导的趋势。李瑶只感觉好笑,这大唐的翰林学士没有同行的能力,但却开始有了同行的脾气,这让李瑶很不爽。

    秘书是什么?秘书就应该是领导的笔丶领导的刀,而不是皇帝的丈母娘,专门给皇帝唱反调!要有这个风骨,要么去朝堂上当御史言官,要么就去首阳山上采薇绝食!

    这也是为什么,李瑶对这位翰林学士冷淡的原因,如果眼前这位翰林院的领头人敢在他面前炸毛,那么他立刻就会废了翰林院,反正作用也不大,还敢不听话,那就直接废了,再换一批吧!

    别怪他现实,而是中晚唐这种皇帝都会死得不明不白的地狱开局里,容不得猪队友。

    末世将至,先杀圣母!再杀猪友!

    当然,李瑶敢这么做也是有原因的,王文杰出身寒微,虽然一腔抱负,但奈何朝中无人,虽然三十岁便考中了进士,但却根本得不到授职。

    长安宦游人,多少苦心酸?

    不甘心的他在长安跌跌撞撞7丶8年,这才不得不以下贱的棋待诏身份入了宫里,陪着皇帝下了三年棋,才靠着与皇帝的私谊做了这翰林学士,希望能够做一位山中宰相,一展抱负。

    这样的人,硬不起来的。

    在非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敢得罪老板的人,只有两种,要么是世家大族出身,家里有矿,即使丢了官位,也能逍遥快活,还能捞一笔名声。

    要么就像海瑞这种纯认死理的,无欲则刚的勇士。

    已经年过四十的王文杰没有世家大族的底蕴支持,他的身后,就是他们整个家族的未来,他没那个资本去浪。他更没有海瑞的勇气,毕竟这世间大多数人都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凡夫俗子。

    不出李瑶所料,即使半天皇帝都没让他起身,似乎完全无视了自己,但王文杰却也不敢说什么,而是在大脑中赶紧思索自己是哪里得罪了皇帝?

    否则,平日里对自己还算重用的皇帝,怎么忽然就成了冷冰?

    对翰林学士来说,没有了天子的恩宠,他们就会立刻被打回原形,成为人人嘲笑的天子清客,甚至随时会被扫地出门。

    王文杰心中忍不住打了个寒颤,承旨翰林学士虽无实权好歹也是正五品的官员,而且有机会接触到真正的权力中心,大有可为。一旦被踢出去,以自己的家世,能熬到一个县令便算到头了。

    每个时代都是如此,越往后有关系的人越多,就越是内卷,官场尤是如此。而没关系的,除了像黄巢,洪秀全这种狠人外,就只能被卷死成为时代的尘埃。

    王文杰没有世家子弟的那份矜持,也没有更没有勋贵的底气,在思索片刻,却实在想不出什么问题。偷偷瞄了瞄神情依旧冷淡的李瑶,王文杰在要脸还是要官的两难中,进行了一番挣扎。

    一边是他作为一个文人一直向往的文人风骨,名臣风范,王文杰当真想学一场硬项令。

    可又想了想自己的宏图大志,想了想陪伴了自己多年的发妻与儿女,想了想已经年过花甲的父母。

    40岁的男人就是放到文明的21世纪,也是被家庭的锁链困成了狗的,就别提这长安米贵的年代了。

    承旨翰林学士王文杰,在短暂的天人交战后,看着脸色越来越冷的皇帝,做了一个决定。

    在李瑶期待的余光中,王文杰咬着牙,先双手颤抖的将头顶的官帽取下,而后略带挣扎的跪在了地上,如大姑娘一般,扭捏着低声道:“罪臣狂悖失行,请陛下治罪。”

    不错,虽然声音不够响亮,但好歹态度是可以的。李瑶要的就是这种效果,有没有罪?你说的不算!朕说的才算!

    李瑶对此很满意,这才放下了史记,平淡的接了话头:“你既已知错,朕也就不再加罪,起来吧,朕有些事要吩咐你。”

    王文杰嘴角嗫嚅,似乎还想说什么,但想了想,还是恭敬的低眉顺眼,等待着这位皇帝的吩咐,心中多少也算松了口气,只要皇帝还给他安排任务,那就说明自己还不会被扫地出门。

    接着,王文杰就有些跟不上皇帝的脑袋瓜了。

    “翰林院中收集了不少的书籍,但还不够,朕命你组织翰林学士前往民间收罗有关农业,畜牧,兵法丶水利丶百工、医学,总之,除了诗词歌赋圣人文章之外,所有有用的书籍通通收入整理。

    朕也不在乎什么古籍珍本,朕要的是那些有用的东西。”

    王文杰闻言不禁愕然,这皇帝整理书籍倒不是什么稀罕事?但如他这般不要诗词歌赋,只要这些旁门左道的还真是少见,不过王文杰心中虽然有些反感,倒也没太多抵触。

    宦海沉浮这些年,他也明白,再好的文章也济不得事,加上他出身贫寒,倒也还没那么自视甚高的圣人子弟觉悟。

    见王文杰很是乖巧的在听自己的吩咐后,又继续补充道:“朕要的整理,可不仅仅是把那些书籍收集,重新编写,重要的是你翻译。”

    “翻,翻译?微臣有些不明白,还望圣人解惑。”

    王文杰赶忙问道,好不容易接了个大活,他可不想办砸了差事。

    李瑶想了想后说:“你可听过佛教的变文吧?”

    王文杰似乎是想到了什么,点点头征询:“陛下的意思是想让臣将那些书籍,编成如那些会摊会上的变文,以能让村夫村妇也能听得懂的?”

    李瑶满意的点了点头,给予了肯定:“对,没错“。

    然后,李瑶又叹气道:“圣人造字本是为了传播学问,这学问若是让人看不懂,岂不是失传了?只想着卖弄文采,却丢了祖宗留下来的真义,实在是本末倒置!”

    作为农村出来的教师,李瑶实在不明白那些所谓的名家书画到底有多大的价值,动辄成千上亿?

    他是一名真正的实用主义者,在他看来,一本书籍,宋代的也罢,清朝的也好,盗版的无也无所谓,重要的是上面的知识,那些才是书籍真正的核心所在!

    王文杰倒没在乎皇帝想干什么?而是在琢磨这件事的可行性,觉得似乎也没什么太大难度。

    那些佛教变文他也听过不少,不怎么难写,技术含量不高。

    至于风险性?

    自己若是敢将四书五经编成佛教变文,那么估计朝堂上那些世家子弟,非得给自己扣上一顶名教罪人的骂名把自己活剥了不可。

    不过,要是将这些旁门左道的书籍变成佛教变文,倒不会引来多少的反抗,这件事情倒也能干。

    李瑶吩咐完后又想到了什么,问王文杰:“现下翰林院中有多少人?”

    王文杰赶忙回话:“启禀陛下,眼下翰林学士共计东西两院,四班16人。”

    李瑶点了点头,说道:“好,先由这16人分工,暂且分别负责农学,医学,工学,水利,兵学,算学六科。

    你下去之后询问他们的意见,根据他们的才能各自划分。

    朕允许他们从民间征召有此类人才入宫当值。人数不限,也无需过问出身,总之多多益善,朕养得起,但是若有鱼目混珠之辈,那就别怪朕不讲情面了!

    半个月内给朕递上一份详细的章程,若没什么问题便交由你全权代理,朕再拨给你100名禁卫军供你调用。

    若是翰林院中有人不听话的,你尽管废了他便是!”

    李瑶爽快的又订了大单。

    王文杰这回是开心了,对于任何部门的主管而言,管的事越多,手下编制员工越多,权力便越大,好处便也越多。

    尤其是他之前说是翰林学士之首,但也就跟大学班长差不多,翰林院本身在唐朝,就属于一个皇帝的娱乐休闲部而已。主管琴棋书画的文娱场所。

    承旨翰林学士在翰林院中也没什么权威可言,翰林学士朝官升迁都由皇帝决定,而现在皇帝将生杀大权交予他手,如此,他也变成真正算得上是一方大佬了。

    况且,皇帝这番扩充翰林院的规模,对翰林院而言,也无疑是件好事,皇帝都说了,不拘一格任用人才,但有一技之长就行,像他们这些人,谁还没个没着落的亲朋故旧啊?

    而且皇帝所说的这些学问也不怎么难,实在不行就现学,毕竟这个年代,中国的科学发展还处于低维阶段,尤其这些长期被忽视的旁门之学,只要有足够的书,真要下了劲,恶补个一两年也能应付过去。

    扩大编制,安排亲信的好机会,怎么能错过?为此,王文杰也算心满意足的离开了。

    接下来,就该是神策军了,李瑶又回过头来捡起了《史记》,翻的是汉武帝,然而想的却是明成祖与汉高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