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德
繁体版

三百四十八 刘备做对了

    这一波刘备回来之后,接连搞出大事情、大行动。

    州学建立起来了,州学附属的预备学校也建立起来了,凉州眼看着就要步入文治大兴的状态之中了。

    这……是不是有点快?

    从中平三年年中刘备任职凉州牧,到中平四年年末,满打满算一年半的时间,刘备居然已经把凉州从战乱状态带到了文治大兴的状态,这状态转换之快让很多人都没反应过来。

    一年多以前,凉州还是战乱不堪的废土,人们艰难挣扎着求生,过着今日吃了饭明日被人当饭吃的生活。

    一年多以后,凉州就成了勃勃生机万物竞发的乐土,所有人都能在凉州享受到最起码的和平生活。

    这不得不说,是一件非常值得欣喜的事情。

    跟随刘备而来的那一批人完整的经历了整个过程,对这些事情还有比较高的接受程度,因为很多事情本身就是他们参与进去的,他们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

    而对于那些带着固有刻板印象刚刚进入凉州的人们来说,这一切就宛如天方夜谭了。

    比如荀攸。

    他发誓,他在此之前真的已经对凉州的发展建设做了最大程度的设想,他自己甚至都觉得他的设想已经很给刘备面子了,真的已经到了极致了,不能继续设想下去了。

    否则凉州就不是废土,而是乐土了。

    他觉得凉州现在能百废待兴稍微说得过去就行了,不需要更多的改善,可谁曾想,现在的凉州,还就真的朝着乐土的方向大跨步的前进了。

    战乱仿佛已经远去,文治已经到来了。

    按照此前历史的经验来看,战乱之后进入稳定状态了,天下才能迎来文治,迎来繁荣和发展,接着进入盛世,凉州一隅之地,显然已经从战乱之中走出,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

    从发展角度来说,这是正常的。

    但是从时间上来看,这不太正常。

    凉州混乱一百三十多年,自打汉明帝开始就出现羌乱,连年征战不休,打打停停停停打打,就没安分过。

    期间,多少人死在这里,多少钱花在这里,凉州简直是雒阳朝廷和地方反叛势力的绞肉机、坟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这话真的不是假话。

    每一次大家以为凉州之乱解决了,结果没多久又爆发混乱了,以至于没有人认为凉州之乱能够彻底解决。

    所以才会有人想要以彻底放弃凉州来解决凉州之乱。

    我放弃了,我不要了,总不会有战乱了吧?

    持这种思想的人就算是在眼下的雒阳朝廷也是大有人在,更别说汉羌战争时期。

    可是现在,仅仅是换了一个军政长官,一年多的时间,凉州就从混乱无序走向了繁荣有序,一切都有条不紊。

    似乎这场混乱已经走到了终点?

    就荀攸自己这些日子亲眼所见的,凉州州府的效率之高、官吏之勤政、同僚关系之和谐、官员操守之清廉,都是他在其他地方不曾看到的。

    他是高门大户子弟,对社会阴暗面有很深的洞见,对政治运行潜规则也有很深的理解,绝不是政治小白。

    然而无论是在家乡还是在雒阳,他都没见过一个如此高效廉洁的官府。

    倒不是说没什么私下里的八卦小传说,没什么彼此之间的小心思,可是这都是被控制在一定程度之内的。

    而在别的地方,官府的日常是牟利,然后才是办事,而在凉州,这个次序是反过来的。

    其他地方,官府办事首先看利益,看看对自己有没有好处。

    有好处的事情才会一拥而上,甚至互相拉踩、争抢,模样非常难看。

    没好处的事情就懒洋洋踢皮球,踢到谁算谁,谁也不愿意尽心尽力。

    有坏处的事情直接当没看到,避之不及,或者使出甩锅大法,一口黑锅甩的漫天乱飞,互相指责,推卸责任,语言的艺术被发挥到了极致,叫人看了叹为观止。

    效率也是低下的令人发指。

    但是在凉州,情况则不是如此。

    这个官府存在的目的仿佛就是要办事,一定要先办事,然后再谈其他,首要的就是办事,就是老老实实办事,其他的甭管是什么事情,一概把重要性往后排。

    有条件要办事,没条件就上报州府,创造条件也要给我办事。

    就是四个字——给我办事!

    一件事情送过来,立刻有人根据类型送到不同的部门,部门长官阅览之后着急相关负责人员布置下去,或者自己亲自埋头处理,亦或上报州府等待消息。

    办完了之后,马上推动下一件事情的办理。

    从早到晚,除了午休那个时辰,其他时间都在办事。

    日落之后,城池已经宵禁了,但是官府依然点着灯办事。

    官府有公共食堂,这是刘备专门嘱咐办理的,官员吏员和官府雇员可以在这里免费吃饭,一天三顿,很晚了以后还有名为夜宵的存在,就是为加班办事的官员准备的。

    同僚之间,没有其他地方官府那么多的出身、官职、学术等等的争端,日常有些闲聊,但是闲聊也是围绕着所办的事情为核心展开,偶尔涉及到学术出身之类的,并不深入,一笑而过。

    在这里,仿佛只有一个指向,那就是办事的能力,办事的能力决定了一切。

    这种纯粹,荀攸从没见过,也不曾想象真的出现。

    但是当这种情况真的出现在眼前,并且,他真的介入进去之后,他开始渐渐理解凉州为什么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被扭转了局面。

    这一切的源头,都是那个人。

    那个凭借一己之力扭转乾坤的人。

    那个人给凉州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凉州吏治推动大刀阔斧的改革,营造了目前的这一切。

    荀攸一开始认为是由于刘备的雄才大略和严苛的手段改变了凉州,是刘备举着鞭子抽打在凉州官吏们的身上,逼迫着他们不断前进,但是后来,他觉得又有什么地方不对劲。

    如果只是苛待官员,官员应该多有怨言。

    可是他们对待刘备分明是敬畏的状态,没听到有谁说刘备的坏话,反而是溢美之辞居多,剩下的就是担心自己的考评会出问题,为此怀有忧虑。

    最后,是他那个一直在这里办事、亲眼目睹了这些剧变的小叔叔荀彧所说的一些话点醒了他。

    “君侯曾对我说过,他不觉得自己很了不起,他之所以能办到这一切,只是因为他真心实意为了凉州好,希望凉州变好,愿意拿自己的东西用来补贴凉州,使凉州发展起来。

    而除了他之外的官员,瞧不起凉州,鄙视凉州人,认为他们无可救药,也根本不想做任何实事,只想着从凉州身上捞好处,满足私欲,于是凉州才会越发混乱,越发无可救药,可是凉州人真的不想过安稳日子吗?”

    刘备所做的一切证明了很多事情。

    真诚,公平,这是刘备在凉州把官员们折腾到这个地步却还是名望很高、名声很好的原因。

    哪怕不认同他的一些做法和手段的人,对于他的公平和实实在在的付出也是点头认可的,对于这些,他们无话可说,也愿意相信刘备基于这些基础而作出的判断。

    尽管他们的确被刘备折腾的很难受。

    但是他们从没见过愿意为了凉州付出到这个地步的长官,也没见过如此讲规矩守规矩的长官,打从东汉建立开始,或者说从汉羌战争开始,他们就没见过这样的长官。

    刘备和同时代的那些地方军政长官比起来,简直就是个圣人。

    对于这个乐于付出、不喜奢华、严于律己、严于律人的“圣人”,官吏们敬畏不已。

    所以荀彧对荀攸说,刘备的经验证明了,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苦寒之地,事在人为。

    长官肯投入,大手笔的投入到地方,凉州这传说中的“苦寒之地”也能焕发出勃勃生机。

    凉州的农民只要有一个安稳的环境,他们也能努力生产出大量的粮食,他们也愿意当农民生产粮食,而不是像朝中某些人所说的那样,他们更愿意打打杀杀,是一群无药可救的刁民。

    凉州也有经营货物的商人,凉州也有愿意种植粮食的农民,中原有的,凉州全都有。

    那么又为什么要让凉州成为所有人都不愿意接受、都要鄙视的存在呢?

    这是错的。

    刘备没这样做,刘备做对了,于是凉州重新焕发出了生机。

    这勃勃生机完全不比其他繁荣富庶的中原州郡要差。

    荀攸感叹,他非常感叹,刻板印象已经破碎了,凉州已经不再是什么贫困、贫穷、野蛮的代名词。

    凉州,就是凉州。

    现在的凉州,不单单没有战乱,甚至于还能主动对外发起征伐作战,能够调动兵马和民夫支撑作战,并且凉州人非常愿意支持刘备发起的作战。

    究其根源,荀攸发现,是刘备又做对了一件事情。

    他乐于将自己获得的成果和众人分享,而不是一人独享,而且哪怕是最底层的农民,也能享受到这种成果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