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叛代码
繁体版

第14章 敢想敢干

    他一进设计部,就被分到了一个特殊的项目组,叫攻防实验组。

    这个名字听起来有点像军用或者警用的味道,但是实际上项目组测试的就是一些普通的民用机器人。

    实验人员主要分为两组,一组是设计障碍场景的,叫场景组;另一组是提出改进意见,让机器人适应障碍场景的,叫方案组。

    实验的过程就是把机器人引入到场景组设计的场景中,然后观察机器人如何处置。方案组会根据观察分析的结果,不断地改进机器人的代码。

    姜岳升被分到了方案组。

    据方案组的组长介绍,目前正在进行的测试项目,是为了改进一种低成本的人形机器人,功能要求不高,但是成本必须压低。

    这天,方案组的组长通知大家说,场景组那边布置好了一个新场景,可以模拟敌方机器人对我方机器人的信息干扰。

    所谓的信息干扰,就是故意制造一些伪装来迷惑我方的机器人。

    要测试的机器人,是在游乐场里供孩子们遥控的战斗机器人。场景组布置的场景就是模拟在游乐场里,两帮孩子拿着遥控器操纵机器人对战。敌方的机器人身上涂装了伪装成建筑物的颜色和图案。

    在战斗中,如果敌方处于不利地位,机器人可以把身体靠在建筑物上,或者多个机器人挤在一起构成一个伪装,就可以躲避我方机器人的射击,也就是所谓的信息干扰。

    方案组的任务是,找出识别敌方机器人伪装的有效方法。

    方案组的人带着待测试的机器人进入场景后,便开始用后台系统观察机器人的反应。

    他们发现,待测机器人在打开红外探测仪后,是可以发现伪装的敌方机器人的红外影像的,但是由于周边的发热物体较多,不太容易锁定目标。

    说得直白一些就是,采购的红外探测仪还行,但是识别算法不给力,无法分辨敌人。

    接下来方案组的任务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提高机器人分辨敌人伪装的能力。

    组长建议大家回去好好想一想,尽量开阔一下思路,特别是要注意控制成本,因为采购商都是游乐场里的一些小老板,资金都不是很宽裕。

    一周后,组长召集大家开会,让大家谈谈各自的思路。

    在沉默了几十秒之后,一个年轻的男程序员先开第一炮。

    “我认为应该从机器人的电池下手,增加机器人的电量,从而提高红外探测仪的功率,以此来增强机器人的辨别能力。”

    “我认为应该加强机器人的火力,只要发现可疑目标就射击,宁可错杀一千、也不放过一个,这样就不会遗漏伪装的敌人了。”又一个程序员发言。

    “我认为可以利用磁场探测仪,因为机器人多少都会向外辐射磁场,即便是静默状态下的机器人也会辐射微弱的磁场。而磁场的穿透能力比电场强得多,也很难被屏蔽,所以通过磁场探测仪定位机器人应该效果不错。”一个女程序员发言。

    “我认为可以探测机器人发出的一些有特征频率的电波来识别机器人。”又一个女程序员发言。

    轮到姜岳升发言了。

    其实刚才那些同事提的思路,他也基本都考虑过,但是都被他自我否定了,所以他刚才在听别人发言时,更坚定了自己的想法。

    “我觉得,利用特征频率来识别是有问题的,主要问题是在接收到某个特征频率后,很难定位这些发出特征频率的源头。因为周围有很多机器人,也包括我方的机器人也在发射一些特征频率,要识别这么多目标,恐怕这种低端机器人CPU的算力不够。”

    提出特征频率定位的工程师开始还盯着姜岳升认真听,听着听着就低下了头看着桌面,开始沉思起来。

    姜岳升接着说:“我觉得用磁场探测仪分辨也有问题,主要是因为,可定位的磁场探测仪价格过于昂贵,很难大批量装备到这种级别的机器人身上。”

    “嗯……有道理。”组长点头表示赞同,因为上级对他说过,这种机器人是给小孩子玩的,控制成本很重要。

    “至于加强火力嘛,这其实等于回避了主要问题,而且在混乱的巷战中作用也不大。”姜岳升一边看着组长那边,一边说。“升级电池其实性质也差不多,都需要大幅度提高成本,但是效果会很有限。”

    听姜岳升这么一一点评完,大家都把目光同时投向了他。

    好像在说,这是哪里来的毛头小子?把大家的意见都否定了,说说你有什么高见吧!?

    姜岳升略微向前挺了挺腰板,说道:“我觉得这个问题从软件的角度去解决,可能效果会更好一些。我的思路是利用软件来提高识别度,这样就可以把成本控制住。”

    “为什么我们人类就可以轻易地识别对方机器人的伪装呢?主要是因为我们人类有审美能力,伪装的建筑物在我们看来很不协调,我们一眼就能看出来这些不协调的东西。”

    听到姜岳升谈起了审美能力,大家都被惊呆了。心想,这都是什么奇谈怪论?

    姜岳升没有理会大家诧异的眼神,接着说道:“而我们的机器人只会简单的建模和比较,把场景拿来与建模对比近似的,它就认为这是与模型一类的物体,它并没有基于审美的判断能力。”

    “如果是在野外丛林里的伪装,我们人类肉眼的识别能力并不比这种机器人强太多,那是因为我们的审美能力在识别人造的东西上表现比较强,特别是静态的建筑物、街道和车辆等大目标上,我们的辨别能力比机器人强很多,而对于纯自然的东西,我们的优势并不明显。”

    全场开始变得鸦雀无声,很多人都在想,这个新来的到底能不能吹到天上去。

    “所以,我建议我们应该建立一套基于城市环境的审美特征模型,输入给机器人。当伪装的物体出现时,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与周围环境不和谐的。不和谐的就不美,我们就从美不美下手,建立一套审美模型,机器人就能依据这些模型分辨出不和谐的、不美的伪装。由于在游乐场的战斗状态下,伪装需要快速完成,大部分都是与环境不和谐的,比如一个白墙上突然镶嵌了几块石头,肯定位置是不对的,所以大概率是伪装。如果软件方案能成功,就可以把成本压得很低。我说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