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明长生
繁体版

第九十三章 前进了一大步

    周易走到一株稻穗面前,朗声说道:

    “关于水稻杂交,培育优良品种的原理。

    父亲的书中虽然提到过,但是却很是复杂。

    殿下日理万机,想必没有时间在这里详细了解。

    咱就简单演示一下方法,请殿下过目。”

    周易说完,环视了一圈朱允炆和黄子澄等人一眼。

    朱允炆下意识地觉得,周易是在鄙视他智商。

    认为朱允炆是听不懂这关于水稻杂交,优良育种的原理。

    不过确实,朱允炆并不想听周易解释水稻杂交,优良育种背后的原理。

    甚至也不想看周易解说如何操作。只想知道结果。

    但作为皇太孙,作为一个关心黎民百姓保暖的储君。

    朱允炆知道,他必须对周易接下来要说的事情,保持十二分的热情。

    否则难免会传出什么不好的议论。

    周易从一旁学生手中,接过来了一把剪刀。

    从田地中挑选了一个水稻的植株,用手一把捏住,展示给周围的人看:

    “我们要先把这些黄黄的地方——没有开花的花药剪掉一半。

    这个过程在理论上叫做去雄。”

    周易又从一旁拿来水碗,浇灌到刚刚剪裁的部位:

    “我们将它清洗一下,这是为了让它们吸胀,失去活性。”

    周易暂停了手中的动作

    周易回头,看着一旁自己的学生,问道:

    “都明白了吗?”

    诸位学生连连点头,这些知识,早在课堂之上,都已经讲授过了。

    该问的问题,也早已经问完了。

    现在实践的环节,并没有什么疑惑。

    周易环视四周,把询问的目光转向了朱允炆和黄子澄等人。

    朱允炆和黄子澄等人,日常接受的教育是四书五经。

    论起来基础生物的知识,和周易学堂的中学生,差距大的简直惊人。

    又怎么能明白,周易所为,到底是在做什么?

    朱允炆开口想问,但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

    因为朱允炆甚至都不知道从何问起。

    周易看着大家笑了笑:

    “都没问题了啊,那我们继续下一步。”

    周易一边儿说着。

    拿来了一个硬纸袋。

    这个硬纸袋,是周易特地请师兄宋仁义定制的。

    和穿越之前的牛皮纸信封相仿。

    只不过上面和下面都打开了口子。

    周易将硬纸袋套在了水稻之上。

    并将水稻靠下一头的袋子,用木片固定,扎紧。

    一边儿做,一边儿告诉一旁的学生,在操作这個的时候,一定要小心注意。

    扎的结实一点儿,免得被风吹走脱落。

    紧接着,周易又从一旁拿过来了一个小号毛笔。

    站着墨汁,从硬纸袋封皮上写上了一个编号。

    一边写,一边解释。

    这个编号,便是指的所用水稻的品种。

    等将来收获的时候,可以一一查对。

    周易行云流水般做完了这些事情。

    例行问了一遍大家,都明白了吗?

    让这些只读圣人言语的读书人,又感受了一下水稻震撼。

    周易在田地中,又挑选了两三个开过花水稻植株。

    将这个开过花的水稻植株在学生们眼前展示了一下。

    用剪刀剪开了一半,抖一抖,浸过水之后,将它们密封在一个牛皮纸袋中。

    放在水桶之中待用。

    周易一边儿做,一边儿和学生们解释,这便是采取花粉的经过。

    周易又在桶中,取出来了一个之前放好的牛皮纸袋。

    打开牛皮纸袋之后,果然,被剪掉一半的穗子中,花粉密集。

    周易将花粉,抖落在刚才剪过一半穗子的水稻之中。

    再次密封起来。

    做完了这些事情,周易拍了拍手。

    又问了一次大家有没有听懂。

    在朱允炆越来越迷茫的眼神中。

    周易转身看向自己的学生,道:

    “这仅仅是操作的过程。

    这个操作的过程并不艰难。

    艰难的是,我们需要找到合适的两个植株,进行杂交。

    更艰难的是,并不是每一次杂交之后。

    产出的产品,都向我们预期之中一样好。

    而且,这里面的进阶操作,还要很多很多。

    诸位不要觉得这件事情很简单,就对水稻的杂交太有自信,认为不过如此。”

    朱允炆和黄子澄等人在一旁看着周易方才的操作,都已经是云里雾里。

    听着周易的一番对学生们的敲打,更是有些怀疑人生了。

    周易看着朱允炆和黄子澄的的表情,突然有了一丝悲哀。

    难道说朱允炆和黄子澄,和周易手下的一些出身农户的学生。

    理解能力上面有差异吗?

    当然不是,甚至朱允炆和黄子澄,比周易手下的学生们,

    都更聪明,理解能力也更强。

    但朱允炆和黄子澄等人,从小就学习繁杂的古文、四书五经,孔孟道理。

    这些道理先不论正确与否,至少他们占据了朱允炆和黄子澄等人学习的大部分时间。

    而周易学堂的中的学生,学习的语言是白话文,学习文章也只占到全部学习内容中的四分之一。

    更多的时间,周易都安排了诸如简单的生物等内容。

    两种不同教育方式下出来的人,对不同事物的理解能力,是有着非常大的差异的。

    从管理者的角度看,虽然朱允炆并不需要懂得如何操作水稻的杂交。

    但至少应该看得懂周易的演示。

    而四书五经、孔孟道理,连这最基础的理解能力,都无法让朱允炆拥有。

    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周易敢大胆下一个断言。

    在理解周易杂交水稻的行为上面。

    和受到孔孟教育的朱允炆相比,收到社会教育的朱元璋,反而会理解的更透彻一些。

    周易也没有让朱允炆尴尬很久,而是说道:

    “这样的工作,每一天,我们都要做无数次。

    但成果也是很显著的,从去年开始。

    我们已经把产量提高了两成。

    也就是说,如果说之前能产十斤米,今年便能够产下十二斤来。”

    朱允炆听着周易说得,终于变成他能够听懂得内容了,表情终于恢复了镇定:

    “那可真的是大明朝的福气啊,是万民的福气啊!

    实现周先生您当年读书,为了所有人能够吃饱的目标。

    前进了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