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明长生
繁体版

第八十二章 朱元璋也自觉,时日无多

    洪武二十五年。

    大明太子,常务副皇帝朱标,因风寒去世,年仅三十七岁。

    八月葬孝陵东侧,谥“懿文太子”。

    满朝哀悼。

    皇城。

    本是酷暑天气,但皇城中所有人的心,都冰冷彻骨。

    朱元璋自从得知了朱标去世的消息,亲自送别的朱标的遗体后。

    也是一病不起。

    是啊,朱元璋已经是接近古稀之年的老人了。

    幼年出身贫寒,营养不足。

    再加上中年多从军,风餐露宿。

    能够挺到七十古稀,不可谓不是一个奇迹。

    在七十岁左右病倒,太正常不过了。

    随着朱元璋身体的衰败。

    整个皇城,都笼罩在一片冰冷沉重的氛围中。

    若是在一年之前,在皇城中随便逮住一个小太监问:

    两年后,大明朝会是什么样子。

    胆子大一些的可能会想到。

    洪武皇帝朱元璋老爷子,身体可能不太好了。

    慢慢地退居二线。

    把江山交给太子朱标。

    朱标也会扛起来大明的天,做一个和父皇朱元璋一样,有着文治武功的皇帝。

    可是,谁也无法想象的到。

    洪武二十五年,朱标的突然去世,打乱了朱元璋所有的节奏。

    朱元璋卧倒在病榻之上,仍然在让一旁的学士,不停的念诵着奏章。

    朱元璋在听到奏章的内容后,在说出他的意见。

    朱标去世之后,朱元璋又不得不担负着全部政务的处理。

    皇孙朱允炆,在一旁小心伺候着朱元璋:

    “皇爷爷,您先喝茶。”

    朱元璋接过茶碗,浅浅地喝了一口,轻轻地放在了桌子上。

    朱元璋看着朱允炆,眼中充满了复杂的思绪:

    朱允炆是个好孩子。

    朱允炆父亲朱标病重,卧倒在床榻之上时,朱允炆寸步不离,小心照料。

    朱允炆父亲朱标去世,灵堂送别,朱允炆伤心欲绝,并非完全假状。

    最近自己病重,朱允炆在身旁照顾的也是无微不至。

    按照那群儒家官员的标准,孝道这一方面,朱允炆做的已经是非常到位了。

    可是……朱允炆真的能成为一个好皇帝吗?

    朱元璋看着朱允炆,轻轻叹了一口气。

    说实话,按照目前,朱允炆的表现,朱元璋并不认为,朱允炆可以做一个好皇帝。

    虽然朱允炆是一个好苗子。

    但这个苗子还没有施肥浇水,远远没有长到能够独当一面的程度。

    做皇帝需要的经验,并不是一朝一夕之间,便能够培养出来的。

    朱允炆的父亲——朱标,经过十五六年参政的锻炼。

    才能够逐渐成为一个合格的皇帝。

    朱允炆的天分,较之朱标来说,并没有高很多。

    甚至比起朱标来,还有所不如。

    这种基本上没有真正参与过政务皇帝。

    还是在深宫之中成长起来的皇帝。

    真的能够带领大明,走向千古吗?

    朱元璋长叹一口气。

    可以预期的未来,无疑是暗淡无光的。

    可是,在咱当年起义反元的时候,又有谁能够预言到,咱现在的成就呢?

    朱元璋看着朱允炆,眼睛里充满的歉意。

    朱元璋实在是不像,就这样把江山交到朱允炆手中。

    可惜,也只有这一个选项。

    朱标的另一个儿子,年纪比朱允炆还小。

    理政经验,比较朱允炆也并无优势。

    yao's

    朱允炆看着朱元璋复杂的神情,靠近些朱元璋,给朱元璋轻轻地捶着背。

    朱元璋享受地轻轻眯着眼,嘴中的言语,却十分冷静:

    “咱将抵御胡虏的大任,托付给诸王,可令边境不乱,留给你安宁。”

    朱元璋这句话,虽然是一个陈述句,但无疑是在问,朱允炆的想法。

    汉初的历史,朱元璋也是看过的。

    对于分封诸王到边塞之地的利弊,心中早有盘算。

    若是朱标能够活着,登基即位二十年。

    按照朱标和各位兄弟们的情感。

    朱标素来对兄弟们友善,在朱元璋面前,不知为兄弟们求过多少人情。

    秦王、燕王、周王等等各位兄弟,对朱标也是十分恭敬。

    边境的问题,至少早第一代边塞藩王,和中央之间。

    不会有任何问题。

    潜在的矛盾,朱元璋也相信,朱标能够做一个良好的解决。

    可朱标去世了,朱允炆做皇帝。

    问题可就有着大大地不同。

    朱允炆在辈份上,是诸位藩王的侄子。

    各位藩王对朱允炆,顶多看在死去的朱标面子上,有几分亲近。

    远远谈不上恭敬。

    朱允炆对于各位藩王,现在看着十分有礼,可等真正即位之后,也可能有着变化。

    朱允炆即位之后,最大的问题,便是边境诸位藩王。

    问一问朱允炆对这件事情的看法,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朱允炆捶背的手停留在半空中,顿了一下,轻声问道:

    “胡虏不安定,让诸王防御。

    可若是诸王不安分,谁去抵御呢?”

    朱元璋听着朱允炆的回答,袍袖下的手,一抖。

    朱元璋没有说话,心中却是掀起了惊涛骇浪。

    朱元璋是一个有着非常强大野心的皇帝。

    朱元璋曾经看过,元朝地图广阔的疆域。

    分封九个塞王,在北方边境,不仅仅是防守,更是进攻!

    比如前些年燕王朱棣,深入大漠。

    朱元璋看到战果,无疑是非常高兴的。

    秦王、辽王,在各自的疆域上,都在向北扩展。

    可听着朱允炆话语中的意思,确实将几位叔父,当成了潜在的假想敌!

    朱元璋沉默了良久。

    朱允炆为朱元璋敲背的手,节奏也乱了起来。

    朱元璋看着朱允炆,问朱允炆的意见:

    “你若是皇帝,你会怎么解决这件事情呢?”

    朱允炆毫不犹豫地回答道:

    “以德怀之,以礼制之。

    不可则削其地,

    又不可则变置其人,

    又其甚则举兵伐之!”

    这句话虽然说的有里有面,但在朱元璋的耳朵中,却只听到了四个字:

    举兵伐之!

    举兵伐之?武力征讨?

    朱元璋甚至拎起鞋子,追着朱允炆满殿跑,揍得他明白,边塞诸王到底是为什么设计的。

    可是,朱元璋也知道,既然朱允炆这么回答了。

    在强加干涉,也很难改变朱允炆的想法。

    毕竟,随着马皇后、朱标的先后去世。

    朱元璋也自觉,时日无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