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明长生
繁体版

第七十一章 可以实行!

    朱标的手术非常成功。

    在后世之人看来。朱标在洪武二十三年不行患病背疮,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情。

    直接导致了朱标的免疫能力底下,最终导致了两年之后。

    也就是洪武二十五年,在朱标巡视西安的时候。

    不幸染病身亡。

    但在朱标下了手术台的一瞬间,只是由衷地感受到了,不疼是什么样子。

    背部不疼了,多是一件快事啊。

    没过十几天,朱标便恢复得非常好了。

    好到可以早晨在鸡还没有打鸣的时候,就要披着衣服爬起来批阅奏章。

    直到晚上很晚很晚,才能入睡。

    朱标的这种生活习惯,周易是看在眼里,嘴上也是提醒了好多次,但朱标总是明面上答应听从周易的劝告,不会太因为政务而疲惫身体。

    但朱标第二天却依旧是很早起来,处理政务。

    周易心中感叹:

    “如果你的后代朱翊钧,也和你一样勤奋,就好了!”

    可朱翊钧活了57,朱标如此辛劳,就算没有因为背疮而减低免疫力,被累死也是早晚的事儿。

    毕竟,不是每一个老朱家的血脉,都如朱元璋一样能活。

    周易看着朱标劳累,也只是能在轻松的时刻,嘴上提醒。

    却也从不敢非常严肃的告知。

    毕竟,周易心中牢记一个底线。

    有神异,能够和上天进行沟通的。

    只是他死去的父亲,而不是他周易本身。

    ……

    朱标为了表示对周易为他只好背疮和多次提醒注意休息的感谢。

    不仅在批阅奏章的鹅间隙,给周易写下了亲笔感谢信。

    还命令朱允炆,到周家庄园,为周易送上了感谢的礼物。

    周易看着长长的礼物单子,感受到了皇家的富足:

    “黄金、玉石、珠宝、丝绸……”

    这黄金,倒是总有地方花。

    玉石、珠宝,绫罗绸缎,周易倒也并不是十分感兴趣。

    不过在请示了朱标之后,却有了一个非常好的去向。

    周易将这些宝物,作为奖励,鼓励周家庄园义学中的学生。

    和分享织布技术的工人和耕种技术的农民。

    也用以鼓励各个科研小组。

    期望能够激发大家的热情。

    周易给朱标治疗背疮完成之后,最大的收获。

    既不是能够改变朱标早晚被累死的结局;

    也不是朱标被治愈后,对周易的赏赐,

    而是另一个事情:

    名声!

    外科手术的名声!

    在周易为朱标治疗好背疮之后。

    周家庄园所提倡的外科手术之法,名动南京城。

    包括太医院在内的许多医家,纷纷来到南京城西的周家庄园。

    向周易请教,如何进行外科手术。

    周易来着不拒。

    请各位来参观的医术高手,观摩周家庄园中的手术,是如何操作的。

    并且还顺便为诸位医生普及了一下,消毒的常识。

    随着来访的医生越来越多。

    周易决定,在周家庄园中,建造一个医学学堂,培养一批能做外科手术的医生。

    三个月后,在周家庄园,一座医学学堂拔地而起,周易在学堂的门口匾额上题了“第一医学学堂”的名字。

    剪彩当天,南京城中,从太医院太医向下,所有南京城著名的医生。

    都来到周氏庄园观礼。

    “第一医学学堂”里面,接受各地前来学习的医生,收费很低。

    但是,只提供少量的酒精,以供学习使用。

    若是学成了“手术”这门手艺,要想回家也能够做手术。

    必须在南京城周家庄园买“酒精”才行。

    一两黄金,一两酒精。

    酒精,成为了南京城中奢侈的商品。

    作为酒精的独家提供商,周易狠狠地赚了一大笔钱。

    周易倒也不仅仅是贪财,而是不敢把酒精蒸馏的方法,公开给大众知道。

    因为周易认为,酒精这种,原材料主要是粮食。

    如果制备的渠道公开了。

    那么很有可能导致一种情况,那便是富豪的商人,大肆囤积粮食,制备酒精。

    为了赚钱,或者以备不时之需。

    普通的百姓,因为粮食减少,而不得不承受飞涨的粮价,很可能最终无法吃饱,冻饿而死。

    与其造成这样的人间惨剧。

    还不如周易在把周家庄园里面,结余出来的粮食,蒸馏一些酒精。

    并放在瓷瓶之中售卖。

    一方面,给确实有需要的人一个活命的路子。

    另一方面,还能够赚下一笔银子。

    周易的庄园中,越来越热闹了。

    不仅有从全国各地来进修的《大诰》的乡村教师。

    还有来进修学习“外科手术”的年轻医生。

    周易坐在书桌前,面前放着一张白纸,周易在纸上画着抽象的符号。

    教育、医疗,“一老一小”是社会生活的基本。

    虽然现在教育的发展,只是“大诰”的传播。

    医疗的发展,只是“外科手术”和“消毒常识”。

    周易认为,这些最实用,也是最容易实现的先行。

    一点一点发展,才是长生的正确打开方式。

    可是,仅仅在南京城中传播,远远达不到周易所期望的效果。

    还是要在每一个布政使司衙门旁边儿,都设立一个“观止堂”才行。

    周易思考了良久。

    终于有了一个大致的规划:

    选拔几个在周家庄园中培养出来,能够独当一面的学生。

    让他们跟着宋师兄“仁义书肆”在大明各地的分店历练。

    等他们能够真正地独当一面的时候。

    就让这些学生在每个省份,各开一家“观止堂”的分号。

    每个分号都由两个部分组成。

    一部分是医馆。

    医馆中,除了其他医馆中都有的事情之外。

    每个医馆中,都要建造高标准的净室,留作动手术之用。

    除了手术之外,医馆中还要销售“观止堂”独家出品的消毒酒精。

    也算是南京城销售酒精的分包商。

    另一部分便是学堂和书肆。

    学堂中,除了寻常学堂都有的事物外。

    还提供统一的标准课本,课本是由白话文编写的。

    为了取得朱元璋的支持,周易还要在课本中加入一些“大诰”故事新编。

    周易脑子中进行着构想,想着一种有一种可能出现的问题。

    一边儿脑子里面思考,一边在纸张上画符。

    直到第二天,雄鸡破晓。

    周易才把笔投递在纸张之上:

    可以实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