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明长生
繁体版

第十三章 高端的商战只需要简单的泼脏水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富乐院子,今日开张。”

    张恒别看年纪小,但出身商贾,想得确实一点儿也不少。

    由着外面的豆腐先生,便想起来了豆腐西施;

    说起来豆腐西施,又想起来了即将开张的“富乐院”。

    神游天外,顺嘴而出,浑然天成。

    只是说了四句,再也不知道说些什么。

    茫然失神。

    学堂里诸人,听得懂张恒话中意味的无不哄堂大笑。

    就连周易,也是废了好大的精神,才勉强控制住面部肌肉,没有跟着笑出来。

    张恒方才提到的“富乐院”,便是当今洪武皇帝朱元璋筹办的风月场所。

    不止勾栏听书,周易也想去勾栏听曲儿。

    这两天沿着秦淮河畔四周闲走,欣赏江水悠悠,远处苍峦翠绿。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之乐,其乐无穷。

    顺便也远远地听听,丝竹管弦,入耳声声。

    遥想着豆蔻词工,青楼梦好,可赋深情。

    嗯,顺便。

    “伸出手来。”

    周易没有说什么批评的话语,“三下。”

    “嘶——”

    学堂里,诸位学生都是倒吸了一口凉气,往日里背书背不出,只是一下,这次张恒却是三下。

    张恒猛然回过神来,想起了方才说的话语,终归是少年年少,满脸通红。

    啪!啪!啪!

    三声脆响。

    周易收回戒尺:

    “可知错?”

    “学生知错。”

    张恒咧着嘴应道,不知错,再挨上三戒尺,可有他好受。

    “错在何处?”

    张恒看着面前似笑非笑的塾师,有些害怕,嗫嚅道:

    “没有认真背书……”

    “还有呢?”

    周易摇了摇头。

    私塾里明白张恒方才话语的同学,又是哄堂大笑。

    “学生……”

    周易看着面前张恒憋的满脸通红,打断说道:

    “方才我问大家,是否已经背熟,

    为什么你回答背熟了?”

    “我……”

    “要诚实!”

    周易背着手踱步,走回到桌案后,坐下,

    “继续温书吧!”

    学堂里的诸位学生,听了周易的话,如蒙大赦,摇头晃脑,开始背诵起来。

    周易转身,走向门外,意图看一看外面豆腐先生的吆喝,到底是怎么回事儿。

    周易刚出了学堂的门,身后的读书声忽然便小了。

    “恒哥,皇爷真要开富春院吗?”

    “恒哥,富春院真是今天开张吗?”

    “恒哥,你怎么知道的?”

    一群学童围着张恒,七嘴八舌地问着。

    “富春院今日开张,夜晚还有盛大的开场典礼。”张恒点了点头,洋洋得意,

    “昨天老爹亲口告诉我的,还说今晚带我一起去见识见识。

    明天,我告诉你们,也让你们开开眼。”

    张恒享受着四周同学的艳羡目光,昂着头,不再理会身边儿如狼似虎的眼光。

    观止堂里,教孩子读书的院落,和大门尚有一些距离。

    周易推开房门,没有直直地朝着吆喝声音走去,而是绕了半圈儿,遥遥地看向大门前。

    稳一手,万一是来寻仇,或者调虎离山呢!

    遥遥望去,果然是是邻居老解,拉着个半大小子,挑着豆腐正在门口摆摊儿。

    那吆喝声是怎么回事儿呢?

    一声儿“豆腐”面朝着外,是买卖生意。

    吆喝完“豆腐”,半转头,冲着周易的私塾喊一声儿“先生”。

    一声儿“豆腐”,一声儿“先生”。

    周易就成了“豆腐先生”。

    周易看清楚了门口怎么回事儿,方才放心。

    原路回到私塾,推开前门,走向门口。

    “解叔,有事儿找咱吗?”

    豆腐老解应声回头,看是周易出来了,赶忙收起了豆腐摊。

    可门口排队买豆腐的人们却没有散去,自动围了个圈儿,站在周易私塾门前,看热闹。

    周易是个稳健的人,知道人多难免生是非的道理,心下便有些不喜,想着快刀斩乱麻,速战速决。

    “周先生,这是咱家小子。

    到了蒙学的年纪了……”

    老解把身旁的孩子往前推。

    周易看着面前的孩子,约么六七岁,五官端正,眼角眉梢透出一股机灵。

    好苗子!

    可不知为何,四周看热闹的人们都表情奇怪,和方才私塾中的学童一样,偷着憋笑。

    周易在脑海中回忆,关于老解一家的记忆。

    这两年一直在谋划一步登天,街坊邻居间的走动,倒是生疏了。

    “几岁啊,叫什么名字啊?”

    周易小心应答。

    “啊……没名。”老解讷讷。

    “那,平日里都怎么称呼?”周易皱了皱眉。

    虽说元末明初,贫寒人家,起名大多随便。

    就像洪武大帝朱元璋,原名朱八八一样。

    可朱八八再随意,也是个名字,面前的孩子都半人多高了,没个名字,属实奇怪。

    “平日里啊,叫他哑巴。”老解憋了半天,终于解释道。

    周易听着老解解释,后退了半步。

    送哑巴读蒙学?

    不怪周易歧视,在明朝,平民百姓家里面,供哑巴读书,百里无一。

    事出反常必有妖!

    “老解家真是可怜,老来得子,却是个不会说话的。”

    “别看不会说话,可这孩子看见人读书作文,总往旁边儿凑。”

    “十哑九聋,这孩子能听到,就不是哑巴!”

    ……

    围在周易私塾旁看热闹的人们议论纷纷。

    周易听着,也大致明白了原因。

    原来水西门大街做豆腐的老解,老来得子。

    这孩子生下来,看着聪明伶俐,可却是个不会说话的哑巴。

    平日里最喜欢往念书的学子旁边凑,听着他们读。

    周易心中同情老解的遭遇,可却明白,自己可没有让哑巴开口的能耐。

    “你们看这周易,念书——念呆啦!

    连街坊邻居孩子是个哑巴都不知道,把孩子送这儿开蒙。

    那不仅是花冤枉钱,而且是浪费孩子宝贵的时间啊!”

    人群中,一个尖嘴猴腮的麻秆瘦子嘲讽着周易。

    这麻秆瘦子姓孙,在隔壁那条街上的学堂跑腿。

    孙瘦子并没有刻意压低声音,一字一句真切地传到了周易耳中。

    这是,商战?

    周易一愣,心中苦笑。

    果然,高端的商战只需要简单的泼脏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