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初:太后别这样
繁体版

第二十五章 赵匡胤:“谁能挡我?”(这章4K)

    这封《平定天下之策》是他根据原本历史上的北宋改革优劣得失,以及针对天下大势,写的一篇长策,全文足有五万多字,前前后后写了一年多才完成。

    他自认含金量还是极高的,等大宋建立之后直接拿来当国策也没啥问题,赵匡胤只要不瞎,就不可能理解不到此卷的价值。

    原本,李崇训是打算等半年之后,赵匡胤黄袍加身了,他再把东西直接拿出来给赵匡胤的。

    但是现在这天下被符婷婷这般一搞,他还有了前后眼,那这历史上的陈桥兵变恐怕很有可能就不会发生了。

    既然陈桥兵变已经不准了,那,咱就主动出击呗。

    符婷婷这般的疯法,李崇训其实也是发自内心的不认同的,她这么搞,必然进一步的培养场院势力,而场院的势力顽固,也必然导致牙兵集团更加抱团,也更加的尾大不掉。

    这不是疯是什么?

    这做法与宋初的赵匡胤改革完全是反其道而行之了,虽说这宋初改革一定程度上为后来的重文轻武,和北宋的积贫积弱埋下了祸根,但至少他确实是让这天下稳定了啊。

    别说什么百年积弱,唐末五代,王朝的平均寿命连十年都不到,还考虑个鸡毛的百年积弱。

    这疯女人。

    得知了自己只有半年时间之后,真是不管不顾了。

    可符婷婷啊符婷婷,你可知,你那金口一张,朱笔一画,直接在这中原大地上搞这种超大型社会实验,作为实验素材的,可是九州万方四千多万的黎民百姓,乃至于影响未来的几代人啊!

    这般乱搞,平白给将来的宋初改革增加难度啊,这倒是不用担心积贫积弱的问题了,可以后这些牙兵团体有了自己的钱、粮、税,怕不是以后连军中大帅,各镇节度,都得被栓起来当狗了。

    这天下还如何能够重回太平?

    搞不好,是要当千古罪人的啊。

    所以,李崇训直接跳反了。

    虽然对符婷婷有些歉意,但毕竟,他与郭威有灭门之仇,与柴荣有着夺妻之恨,再加上那点为苍生请命的情怀,倒也并未因此而有多大的愧疚。

    甚至稍微琢磨一下,自己这造反的理由简直是太充分了啊。

    赵匡义也不明就里,只是见他说的认真,那卷轴看起来挺厚的,光是那上面的丝绸怕不是用了都有半匹,倒也没有怠慢。

    他眼里这李崇训未必是什么顶级的高人,但至少能力确实是应该是有的,况且他跟赵匡胤还是旧相识,帮忙传个信儿么,倒是很正常,这差事自然也就应下了。

    开封距离归德府总共也没多远,隔天晚上,这卷轴就送到了老赵的案前。

    再隔天,他就叫了自己最核心的两大心腹,赵普和李处耘一同前来议事,直接将卷轴扔给了他们俩看了。

    “你们觉得,崇训兄弟的这篇策,写得如何?”

    两个人用了好长时间才将其看完,俱是一副心神剧震的样子。

    赵普道:“这几日,倒是听闻了这位太后夫君,还以为是一件风流事,荒唐事,却不想,这李崇训虽名声不显,居然能有如此才学,此策,堪称是句句珠玑,将这天下从南到北,从内到外,都分析得可谓是淋漓尽致,即使是诸葛孔明的隆中对,与此策相比,恐怕,也是远远不如,奇才,奇才啊。”

    李处耘也赞叹道:“此人,有留侯之才,节帅您若是依此策行事,则取天下,改军制,一统九州,政府四夷,皆可行矣,说不定,真的能够再造汉唐荣光。”

    赵匡胤笑着道:“早年间,我流落江湖之时,曾留宿河中,当时本是依礼拜访,但崇训兄就对我特别的热情。”

    说着,赵匡胤的眼中闪过一丝追忆之色,道:“那会儿他对我便与常人不同,让我与他同食同寝,亲如兄弟一般,当时我就觉得,他日后必能成就大业,谁之,却居然落得了今日这般的下场,当年,若不是突然被黄袍加身,说不定,他现在已经子承父业,成为天下第一大藩,甚至是……呵呵,造化弄人啊,如若不是那次黄袍加身,这天下哪还会有北汉什么事?李守贞,也真是爷们,围城大半年,也从没想过去请契丹援兵,哎~,可惜了啊。”

    赵普:“节帅以为此策如何?”

    赵匡胤:“平定天下之策,可谓名副其实。”

    赵普:“那节帅,可有意做天子乎?”

    问完,赵普和李处耘全都屏住了呼吸,认认真真地在瞅着赵匡胤的脸色。

    想要让赵匡胤黄袍加身的,又何止是手底下那些武夫呢?

    赵匡胤闻言却是自嘲地笑了笑:“呵呵,天子啊,天子。”

    似乎是在说着什么可笑的事情,一边说着,赵匡胤还一边摇了摇头。

    “若是当了天子,则,欲做一庶民而不可得也,而要想真的坐稳江山,就不得不拆散将门、牙兵,难,难,难,只要往前再想一步,身份调转,有些事对我而言,可就是完全相反了啊,我若是想当天子,何必主动自请来这归德府这么个破地方?老子生于洛阳长在开封,跑这归德府来度的哪门子的假。”

    唐末五代,毕竟是五朝十四帝啊。

    做天子对他来说倒是真的不难,可这位子坐得稳么?

    若论得国之正,他跟人家刘知远没法比;论武功之盛,他照比李存勖好像也差了许多;若论举贤任能,仁政爱民,李嗣源和郭威也都可谓圣主,他也没有把握能胜过;至于说英明神武,做任何事都如有神助,柴荣在整个青史的所有皇帝中都可以排在前列,他还真是自愧不如。

    这些人做天子做到最后都只落得了一个欲求庶民而不可得的地步,他赵匡胤又凭什么特殊呢?

    对于牙兵而言,这动乱越是频繁,礼乐越是崩坏,他们下一次造反的心里压力其实就越轻啊,这岂不是说明将来改朝换代会越来越快么?

    其实事实上也是如此,后周其实在郭威刚死的那会儿就已经快要崩了,柴荣本人面临的困境和刘承佑没有丝毫差别,甚至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之所以能挺住那是因为柴荣他本人确实是文武双全的厉害,而且高平之战中柴荣确实是带头冲锋还打了胜仗。

    可总不能每一代传位,都指望这后继之人是柴荣这样的英主吧?

    几千年的史料中一共才出了几个柴荣?

    总不能以后的君主每一代都御驾亲征,亲入敌阵吧?几条命啊这么玩?

    若是连顺位继承都需要这么拼命,那为啥不踏踏实实当将军呢?

    反正现在将门已经形成了,将军的将军大概率还会是将军。

    也就是将门。

    而且一代更比一代厉害,赵匡胤本人就是第三代将门的头儿,他们这第三代其实就比上一代他们厉害多了,上一代将门,其实就是符彦卿李守贞郭威他们,李守贞造反郭威不是照样领兵出征了么,这种事,是绝对不会发生在他们兄弟之间的。

    因为到了他们这一代的时候禁军十四节度使里七个是他结拜兄弟,他们过半了啊。

    只要外边那些老家伙们都挨个退休或是老死,他们的这个第三代甚至还会进一步壮大,到时候填上位置的可就都是他们自己人了。

    下一代呢?

    下下一代呢?

    如果不是害怕被黄袍加身,他也不会在柴荣刚一死就马上跑归德府这种鸟不拉屎的地方躲着了。

    他有病啊,想当皇帝。

    赵普知他心中所想,可若是这赵匡胤不当皇帝,他作为私臣何时才能出头?

    急切地道:“可采取李崇训策论中所提到的更戍法,使不同的军队中来回来去的多多调动,打断将门与牙兵的联系,也让牙兵之间通过多多调动,打断他们彼此结拜、联姻的纽带关系。”

    李处耘也道:“还有这里,李崇训说可以通过赏赐来分化兵和将的关系,多赏中高级将领大屋豪宅,让他们搬出军营,让他们享受生活,只要让将和兵的阶层分化,让当将有钱,当兵的依然没钱,这将和兵的关系自然也就断了,从此以后,再也没有军营里一块长大的将门,只有青楼里一块饮酒作乐的将门,这样的将门,自然也就不足为虑了。”

    赵普:“还有这,尽量从军营外面招募兵卒,多使贼配军,将士兵也分为三六九等,通过不停的掺沙子,制造不同等级的兵种之间的相互对立。”

    李处耘:“如此行事,至多一代人,牙兵之患,必解矣。”

    这两条本来就是宋初改革的国策,而且是所有国策中的重中之重,直接给这宋初国策奠基的三个人看,自然会得到极高的评价。

    没有李崇训他们也是会这样做的。

    而且历史证明,他们做的很好。

    可是赵匡胤闻言却是连连摇头:“如果这做官家的威望足够高,这么做倒是也未尝不可,可是你们难道真的看不出来?这么做的话,不出一代,我中原军队也就废了,我中原军队之所以骁勇善战,在战场上可以以一当十的与契丹骑兵野战,就是因为人人从小在军营长大,无论武艺兵法,各个精不可挡。”

    “而且,袍泽之间亲如血亲,同进同退,彼此信赖,临机决断之时,下属信任上司,上司信赖下属,面对敌人的大规模兵团难以抵挡时,可以将部队化整为零,不用担心这些零散小队的战斗力和战斗意志,散可以是燎原烈火,聚可以是九霄雷霆,此乃我中原兵马之所以强横的根基所在。”

    “似这崇训兄的做法,一两代后自然是没了牙兵将门之患,可这样的军队,还打得过谁?况且你们这样,岂不是又把军队搞得跟唐朝一样,什么人都能欺辱了么?做将领的若是都开始享乐了,下一步是不是就是贪污?不行不行,我本人就是将门,从小是在军营长大的,我要是为了当皇帝而做这种掘军队根基之事,那我还是个人么?不行不行,绝对不行。”

    赵普:“…………”

    “那大帅,这李崇训的这个策……”

    赵匡胤却是不置可否地笑道:“你们说,太后,是个什么样的人?”

    “太后?”

    俩人也不知,这聊国策聊的好好的为什么突然要聊太后,但两人还是异口同声地道:“疯女人。”

    李处耘:“唐末以来,天下纷乱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牙兵作乱,历代君王也无不以打压牙兵为第一要务,哪有如她这一般,非但不打击,反而跳过朝中官员,甚至是军中的指挥使、节度使,直接去跟代表了牙兵的场院去做生意的道理?”

    赵普也面色凝重地道:“我听人说,太后对李崇训可谓是恩宠备至,依然以妻子自居,可谓是无以复加了,然而李崇训却依然特意让义哥儿传讯于您,谋此大逆之事,分明就是因为这太后太疯,所作所为,非只是遗祸当代,实则是涂毒百世是举,若是任他胡搞,他日,纵使是改朝换代,这些场院牙兵,也指挥变得愈发难以钳制,真是祸乱天下啊,连他这个当夫君都看不下去了。”

    “是啊……”

    赵匡胤也点头,却道:“我也是这么想的,只是我听说,有句话叫做盛极而衰,物极必反,既然牙兵用正常的方法怎么压都压制不住,除非以彻底牺牲军队战斗力,还得是在军中有绝对威望之人才能改革,那你们说,如果是反其道而行之,不再压制牙兵,而是彻底释放他们,就如太后这般,会发生什么?”

    赵普:“自然是天下大乱。”

    赵匡胤却道:“唐末五十年来已经换了五朝十四帝了,再乱,还能乱到哪去?”

    却是把赵普给问住了。

    赵匡胤:“这天下,都已经乱了这么多次了,要我看,也不差再多乱这一次,真乱了,我再将这天下给平了便是,可他要是万一,万一天下没乱呢?百多年来无数的聪明人都试了多少种方法了,有用么?没有用的啊,莫不如换这个疯女人来试试再说。”

    李处耘:“就算天下不乱,也是太后的天下,到时她若是坐得稳了,大人您……”

    没等他说完赵匡胤就把他给打断了:“这般搞法,这天下,真的还会是她这个太后的么?”

    闻言,两人齐齐一愣,看着赵匡胤面上有些红光的样子,一时间,好像明白了什么。

    “节帅,想怎么做?”

    “替我写一份奏表给太后吧,大概意思么,就说是我害怕禁军被他搞出大乱子,请求调回京城,亲自坐镇。”

    “这……若是太后,或是范质等人不许呢?”

    “开封是我家,我要回家,还需要谁允许么?谁敢阻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