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1649
繁体版

第86章 门户洞开

    大敌当前,高州守将李明忠却有些前怕狼后怕虎。尚可喜的清军来势汹汹,兵锋直指高州。沈赤心在雷州厉兵秣马,李明忠又担心赤军趁机夺取他的地盘。

    南明之败,与崇祯之败有所不同。崇祯一朝内忧外患,既要应付农民军,又要应付八旗兵,但朝廷的权威还在。

    南明历经弘光、隆武、永历四朝,武将跋扈,疆臣不服朝廷,把地盘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为此不惜相互拆台。

    这种例子不胜枚举。南明正规军屡屡火并忠贞营;永国公曹志建据守龙虎关,劫杀南明重臣堵胤锡;两广总督杜永和不许王兴率军来增援,原因尽在于此。

    李明忠年少时慷慨自负,现在同样不能免俗。他年纪上来了,疑心也重了,担心沈赤心趁机夺取高州,对迎战清军颇有顾虑。

    部将邓耀劝他:“爵帅,大敌当前,我们要以大局为重。清虏围攻汶村,赤军航海千里,以水师增援王兴,最终破除清虏围剿。

    “以粤国公之为人,绝不会乘人之危。相反,唇亡齿寒,粤国公不会不明白这个道理,一定会倾力支持爵帅。”

    作为镇守高州的大将,李明忠也染上了南明军阀的恶习,变得骄纵多疑。他曾因私怨杀吏部侍郎洪天擢全家。洪天擢清贫,李明忠掠其家财,所得不超过一百两白银。

    听到部下口口声声称沈赤心为“粤国公”,李明忠心里不免反感,说道:“老夫闯荡皮岛时,沈赤心还没出生呢!

    “我在皮岛时为毛帅倚重,常为他出谋划策。那时候,尚可喜的父亲尚学礼还要时常巴结于我,尚可喜还是个初出茅庐的偏末裨将。

    “现在尚可喜纠集清虏夺我高州,我又岂会坐以待毙。邓耀,你不必担心,我要亲统大军,出高州与清虏决一死战。”

    李明忠已经打好了如意算盘:广州之战后,永历朝把他由海康伯晋升为信宜侯,富贵已极。他与清军决一死战,胜则名扬天下,败则保全名节。

    邓耀见他举止草率,劝道:“爵帅,清虏人多势众,尚可喜在鞑子中号称名王,咱们不妨退避三舍,在高州境内迎敌。

    “我们在高州经营多年,人地两熟。高州又靠近雷州,随时可以得到赤军的增援,对付清虏更有把握。”

    李明忠准备不足,另有主意,说道:“不对,对付清虏要主动进击,御敌于高州之外,方有转圜的余地。否则,若在高州接战,一旦不利,将无可回旋,一败涂地。”

    “平时袖手谈心性,临事一死报君王。”明朝以科举取士,大臣大多夸夸其谈,不务实事。

    天下大乱之时,他们只能用死亡来简单粗暴地报答君恩、成全名节。要么,连死亡也不敢,只愿“穷则独善其身”,隐姓埋名,消极避世,到山林中做一“山中宰相”。

    这些还算好的,更多的文臣武将平时大谈理学、名节,真要面对清军了,却争相投降,丑态百出。

    李明忠对明朝忠贞不贰,自然不会投降满清。可廉颇老矣,面对清军的大举进攻,李明忠缺乏应对之策,又耻于归顺沈赤心,只好抱定必死之心,以全名节。

    战前准备仓促,李明忠要迎敌于境外,对手又是尚可喜这样的满清名将。这要是能打胜仗,太阳都要从西边出来了。

    明军出高州,东进至阳江县迎敌。阳江县位于阳江入海口,境内有一条驿道东至广州,西通高州、雷州、廉州,交通十分便利,为兵家必争之地。

    阳江县属于肇庆府,此时已归入满清。李明忠统军东进,驰抵阳江城下。清军人少,全部龟缩城内防御。

    明军使用红衣大炮攻城,轻松轰破阳江城墙。但守军得知尚可喜正率领大军星夜赶来,意志颇为坚决,使用木栅填补城墙缺口。

    明军接连两天,两次轰破城墙,组织两次冲锋,都未能从缺口处冲入城墙。

    李明忠大怒,亲自到阵前督师,驱使家丁冲锋陷阵。第三天,明军终于攻入城内,俘杀阳江知县。一名清军守备逃脱,明军并未大量杀伤清军。

    胜利来之不易。明军攻下阳江,军心稳定不少,李明忠也稍微松了口气。

    但也就是两天之后,尚可喜率领清军陆军主力逼近阳江,吴六奇也率领清朝水师逼近阳江口。

    尚可喜的嫡系部将、水师总兵许尔显,督率新造好的四十艘战船,加入到清军水师中。吴六奇底气更足,率战船向明军水师挑战。

    李明忠鼠目寸光,担心赤军乘机抢夺他的地盘,不让赤军水师过来增援。他手下的水师将领只有一个邓耀。

    邓耀不顾敌强我弱,毅然迎击吴六奇。两军在阳江口大战,邓耀不敌,损失惨重,率残部退回神电卫。

    明军在阳江失去水师的屏护,顿时孤立。长久以来,明军屡战屡败,官兵早已失去信心。眼见尚可喜大举进犯,李明忠的部下军心浮动,官兵大量开小差。

    李明忠已抱定必死之心,连斩十几名逃兵,总算稳住了部队。

    很快的,清军先锋进抵阳江。李明忠深知自家军心不稳,又明白清军擅长野战,不敢出城迎敌,试图死守阳江。

    清军同样使用红衣大炮攻城,在东门处打开缺口。明军拆卸民房门窗填补缺口,但不能抵挡清军的冲锋。清军一入城,明军很快崩溃,弃城而逃。

    兵败如山倒,李明忠根本收拢不住败兵。清军沿着官道长驱直入,相继攻占电白、神电卫。

    李明忠集合残部守卫高州,清军尚未攻城,便有守军暗通清军,约为内应。

    李明忠无计可施,率领两百家丁,护送着家眷撤入雷州,投入赤军庇护。

    形势急转直下,雷州门户顿开。沈赤心闻讯,不由得大为叹息,对左右说道:“原以为李明忠资历甚老,久经战阵,觉得他能抵挡清虏一段时间。

    “没想到,他也是个银样镴枪头,中看不中用。还没怎么与清虏交锋,就败下阵来。平时坐享高官厚䘵,在汛地作威作福,一遇强敌就原形毕露,一触即溃。

    “此辈最是误国误民。有点骨气的,就一死了之,事后留个好名声。没骨气的,干脆降了鞑子,为鞑子鞍前马后效劳。

    “与之相比,绣花针王兴坚守汶村,平时笼络部属,发展生产,战时上下齐心,将士用命,虽无高官厚䘵,竟能击退清虏围困。

    “哎,李明忠之于王兴,真是差得远了。王兴尚且挡住清虏一个月时间,李明忠却连十天都没坚持住。今后能为赤军盟友者,应该是忠贞营、王兴这类的草莽英雄,而非李明忠这样的文臣武将。”

    沈赤心对李明忠很失望,但还是派人安抚李明忠,把他的家眷妥为安顿。李明忠不是将帅之才,毕竟经历丰富,请他参谋军事还是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