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1649
繁体版

第77章 贤者来归

    就在武备学堂第一期速成班如火如荼展开之时,永历小朝廷正面临着一场空前的危机。

    满清定南王孔有德攻破龙虎关,志在夺取广西。永历帝张皇失措,立即决定逃跑。向东是广东,太危险,向南是南宁,永历君臣又觉得忠贞营不可靠,最后决定到云南投奔大西军。

    永历帝仓皇逃命,不战而退,令人大失所望。这次撤退漫无组织,乱兵趁机劫掠,很多朝臣都在此时脱离南明小朝廷。

    真是树倒猢狲散,有的投降了满清,有的返回了家乡,有的躲入深山隐居,有的剃发为僧。

    还有一部分人则南下廉州,包括王夫之、方以智、刘远生等,试图到赤军那里一探究竟。

    沈赤心知道,王夫之、方以智都是华夏历史上响当当的人物。

    王夫之世称“船山先生”,是明末清初“四大启蒙思想家”之一,也是华夏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

    章太炎对他评价极高,认为“船山学说为民族光复之源,近代倡义诸公,皆闻风而起者,水源木本,瑞在于斯”。

    方以智是“明末四公子”之一,也是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全才。

    明末四公子,可比什么民国四公子强多了。方以智家学渊博,学贯中西,于天文、舆地、礼乐、律数、声音、文字、书画、医药、技勇、物理等学科均有造诣。

    刘远生则是永历朝的戎政尚书。所谓戎政尚书,主要负责协理京营戎政,掌京营操练,说白了就是执掌中央军的军事长官。

    南明军队涣散,刘远生这个戎政尚书自然无所作为。但他习骑射,谙韬略,会用兵,早年亲冒矢石,屡立战功,确实是一员难得的帅才。

    沈赤心求贤若渴,对于王夫之、方以智、刘远生等人的来访十分重视,亲自出城十里迎接,令方以智等人颇有意外之喜。

    寒暄过后,沈赤心直言不讳地说道:“诸位,某这几天一直呆在龙门岛,组织军官到武备学堂速成班集训。听说三位来访,某喜出望外,特地赶来迎接。”

    刘远生已经五十开外,方以智刚过四十岁,王夫之则三十出头。

    面对着年轻有为的沈赤心,他们不由得暗自称奇,觉得他为人坦率,积极向上,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刘远生居长,对答都由他先说:“元帅年轻有为,战功卓著,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

    方以智则对武备学堂更感兴趣,问道:“听说赤军办了一所新式学堂,教授文、理、学、医、农等各类学科。难道就是这个武备学堂?”

    沈赤心笑笑,说道:“非也,非也。武备学堂是新设立的,专门培养军官。密之兄所讲的新式学堂名叫暨南大学堂,就在廉州城北,离这不远。不如,某带大家过去参观参观?”

    方以智等人自然应诺,随沈赤心前往大学堂。

    几人并辔而行,免不了要讲起广西的局势。刘远生也算是永历朝的重臣,对朝局大失所望,叹道:

    “皇上惊慌失措,擅逃云南,令人大失所望。除了镇西将军朱旻如在昭平县同清虏格斗而死,其他武将多有投降。

    “阁辅(瞿式耜)留守桂林,麾下诸将或降或逃。他对前途极为悲观,坚持与桂林共存亡,此刻恐怕已经成仁取义。

    “倒是忠贞营意志颇为坚决,据守浔州、南宁等地,毫不妥协,似乎尚可与清虏一较高下。”

    忠贞营得到沈赤心的支持,击溃广西地方军阀陈邦博,夺据浔州、太平、恩恩三府。再加上南宁府,忠贞营势力大涨,足可抵挡孔有德一段时间了。

    沈赤心听得出来,这些士大夫对忠贞营仍有歧视。忠贞营是大顺军残部,而大顺军攻占京师,逼死崇祯,是一项无法原谅的大罪。

    他说:“当年,浔国公(堵胤锡)收编大顺军余部,今上赐名为忠贞营。忠贞营名实相符,比朝廷那些酒囊饭袋的军队强多了。日后能够撑起广西局势者,或许就是忠贞营了。”

    王夫之也是一名心学弟子,主张均天下、反专制。他虽然年轻,却已学富五车,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观点:“平天下者,均天下而已”。

    这种观点,放在当时无异于大逆不道。心学解放思想,王夫之倒没什么顾忌。

    在他看来,赤军实施均田免赋、大力提倡平等,无疑是在“均天下”。沈赤心既能“均天下”,日后也必能“平天下”。

    当然,这种敏感的话,他不便当面说出,反而对永历帝提出了尖锐的批评:

    “西军孙可望视云南为禁脔,又在封王问题上与朝廷交恶。他自封秦王,又以秦国国主自居,不臣之心昭然若揭。

    “今上为了一时之安宁,仓皇逃往云南,怎么可能会受到孙可望的礼遇?大明三百年基业,或许真的气数已尽了!”

    王夫之等人之所以脱离永历小朝廷,实非没有气节,而是永历帝太令人失望。朝臣跟着他们,不仅前途渺茫,而且有客死他乡的危险。

    听过王夫之的议论,沈赤心不由得对他刮目相看。思想家就是思想家,看问题深邃,能见常人所不能见。

    他叹了口气,说道:“实不相瞒,某已得到消息,孙可望野心甚大,想了出‘敬鬼神而远之’的策略,准备把皇上软禁在贵州安隆千户所。

    “为什么送往贵州安隆千户所呢?其一,安隆千户所地处偏僻,与昆明、贵阳相距较远,孙可望不想受朝廷掣肘。

    “其二,安隆即为安龙。孙可望打算把安隆千户所改名为安龙府,以便掩人耳目。可安隆千户所人口稀少,条件艰苦。孙可望此举,摆明了是在羞辱皇上,逼迫皇上封他为秦王。”

    孙可望封秦王之事,在南明历史中堪称奇葩。

    他是大西军名义上的统帅,但麾下李定国、刘文秀、艾能奇等人并不完全服从他。

    于是,孙可望便想封王,使官爵在李定国等人之上,以便名正言顺地节制他们。永历朝大臣多引祖制,说明朝向来不封异姓王,一开始就拒绝了此事。

    后来,永历小朝廷处境越来越艰难。永历帝听从堵胤锡的建议,改封孙可望为“平辽王”。二字王为郡王,不如一字王的亲王尊贵。

    浔州军阀陈邦博为结好孙可望,伪造敕书,封孙可望为秦王。

    孙可望极为兴奋,率领部下郊迎陈邦博的使者,举行了盛大的仪式。

    没想到几天之后,朝廷派来正式使者,却封孙可望为平辽王,令孙可望恼怒至极。

    永历小朝廷吝惜官爵,孙可望一介枭雄,自然也敌视永历君臣。

    这次西迁,永历帝自知有求于孙可望,封他为“冀王”。

    但孙可望执意要求封秦王。永历君臣认为秦王是太祖第二子的封号,位居诸藩之首,传世二百多年,仍不肯封孙可望为秦王。

    事情僵在了这里,南明的局势却更加糜烂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