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1649
繁体版

第58章 炼钢厂

    明代以前,华夏在文化科技各个领域独领风骚。明朝不仅在文学艺术上超越前朝,在手工业方面亦很有造诣。譬如造纸、制糖、烘模铸钢等手工业,在当时全世界都遥遥领先。

    赤军以廉州府为根据地,大力鼓励手工业,投入巨资造船、冶铁、铸炮,希望尽快生产出所急需的战船、火炮等军工产品。

    沈赤心对此非常关心,多次到军工局视察,亲自莅临指导。军工局隶属于元帅府后勤处,是赤军的军工生产部门,下设炼钢、铸炮、火器、火药等工厂。

    他最关心的还是炼钢。钢铁是工业的基础原材料,只要能够冶炼出合格的钢铁,就可以铸成膛压更高的火枪火炮,就可以大幅提升火器的性能。

    早在西汉时,国人便发明了“百炼钢”的技术。这是将生铁反复加热锻打,去除生铁中的杂质,最终形成钢铁。既然要“百炼”,就意味着效率低下,生产量也始终提升不上去。

    到了东汉末年,能工巧匠们又发明了“炒钢”的技术。这是把生铁放入熔炉中,使用铁铲不断翻炒,就像炒菜一样,因此被称为炒钢。

    炒钢技术是一项了不起的发明,比欧洲的炒钢技术领先了1600多年。

    明朝在炒钢技术的基础上又有创新,发明出了焦炭冶炼、复合炮管、烘模等技术。但由于政治昏暗、矿监盘剥、匠户制度、矿工起义等多种原因,明朝的炼钢业受到很大的影响。

    沈赤心决心在军工技术上寻求突破,制造出质优价廉的武器,好在日后对阵清军。这个突破点,就在军工局炼钢厂。

    今天,已是沈赤心第四次莅临炼钢厂了。

    军工局局长冯汝成亲自担任炼钢厂的厂长,根据沈赤心的指示,改进了熔炉装置和冶炼工艺。如果一切顺利,炼钢厂将根据新工艺,炼出第一炉钢水。

    到了炼钢厂,沈赤心已是熟门熟路,直奔试验炉。试验炉设置在一个隐秘的院落里,根据沈赤心的要求,特意在四周砌了围墙,安排专人把守,防止外人擅入。

    冯汝成正蹲在一号炉,等待熔炉炼出铁水。听说沈赤心要来,他起了个大早,亲自检查铁矿石、焦炭、白云石等原材料。

    估摸着沈赤心到来的时间,冯汝成提前把铁矿石、焦炭等原材料加入一号炉。工人生火,拉动风箱,把空气鼓入熔炉,进一步提高温度,熔化矿石。

    明朝使用焦炭炼铁,技术已经非常成熟。焦炭用煤炭加热而成,加热过程中,杂质化为气体,得到有焦炭相对较纯,燃烧时可以产生很高的温度。

    这一步耗时较长,主要是把铁矿石炼成铁水,所得为生铁,没什么特别的。生铁杂质较多,含碳量也比较高,用处不大,也不能用来制造火器。

    沈赤心走了过来,冯汝成向他作揖行礼,说道:“元帅,都已经准备好了,生铁水马上出炉。”

    沈赤心点点头,交待他道:“现在,最好的火炮用铜铸,但铜开采不易,价格太贵,硬度也不行,其实并不适合铸炮,也不适合制作火器。

    “真正适合制造火枪火炮的,是钢铁。未来能够大行于世界的,也必是钢铁。你按照我教你的技术,一定可以方便、快捷地制造出钢铁。

    “一旦成功,很多问题都能迎刃而解。譬如,最好的红衣大炮用铜铸成,因为铜炮管耐膛压,不易炸膛。有了钢铁之后,就可以用钢铁做炮管,膛压更高,价格更低。

    “再譬如,现在的开花弹都用熟铁铸成,不能承受高压,不能用红衣大炮发射,只能用臼炮发射,射程太短,威力太小。

    “有了钢铁,就可用钢铁做开花弹。钢铁硬度高,用钢铁做成的开花弹,完全可以用红衣大炮发射,威力更大,射程更远。

    “钢铁应用极广,前景极好。今日若能炼钢成功,将成为你们军工局最核心的技术。日后,赤军也将装备你们制作的各项武器,对付清军更有把握。”

    冯汝成不住点头,对钢铁有了更深的认识,说道:“元帅放心,我们炼钢厂一定不会辜负您的期望,一定会造出物美价廉的钢铁。”

    沈赤心接着说道:“我让你围起院落,派人把守,就是要保守这项秘密,防止技术外泄。这里面的核心工艺,你要保护好,交给妥当的人操作。”

    冯汝成连忙应允,说道:“操作二号炉的人,都是精挑细选而来,绝对可靠。”

    聊着聊着,第一炉铁水已经炼成了。这是生铁水,里面的碳、硫、磷等杂质比较多,不能直接用来制造火器。

    冯汝成上前,指挥工匠打开一号炉的底部阀门,让生铁水流入二号炉。

    关键就在二号炉,二号炉的作用,是把生铁水中的杂质去掉。

    这是一道世界性的难题,以往只能去除少量杂质,所得到的是熟铁。熟铁硬度不够,容易变形,但比生铁已经好上许多,常用于制造火器。

    二号炉大约有两米高,造型奇特,在炉底部伸出了八根管子,宛如一个大章鱼。八根管子接了八个风箱,由十六个工匠轮流鼓风。

    这其中的妙处,便是用风箱透过管子,把空气鼓入铁水。空气中的氧气与铁水中的杂质发生氧化反应,放出大量热量,使铁水温度迅速升高,达到1600摄氏度。在之前,以人类的冶炼技术,很难达到如此高的炉内温度。

    最妙的是,杂质被氧气氧化后,会形成气体逸出,不留残渣。譬如,硅杂质会被氧化成褐色烟雾逸出,碳杂质也被氧化成二氧化碳。

    磷元素对炮管性能影响极大,因此,钢水必须做脱磷处理。

    二号炉使用碱性炉衬,又在炉内加入生石灰,使炉内反应在碱性高温条件下进行。铁水中的磷杂质在高温条件下被氧化,与石灰结合起来,形成炉渣沉淀在炉底,脱磷问题也得以完美解决,铁水也就变成了钢水。

    这实际上就是大名鼎鼎的“碱性底吹空气炼钢法”。英国人在十九世纪中期发明了“酸性底吹空气炼钢法”,极大地提高了钢铁生产效率,也促成了铁甲舰等近代武器的诞生。

    但这种炼钢法只适用于含硫、磷量少的高品质铁矿石,所以应用并不广泛。直到十九世纪后期,欧洲才发明了“碱性底吹空气转炉炼钢法”,奠定了现代炼钢技术的基础。

    从某种程度上,华夏炒钢法之所以要反复翻抄生铁,也可看作是为了促成生铁与空气的接触,从未促进氧化反应,消除铁水中的杂质。

    鼓风一刻钟后,沈赤心下令停止鼓风,放出钢水。十六个鼓风工匠早已累得大汗淋漓,冯汝成亲自拧开底部阀门,放出钢水。

    橙红色的钢水极为炽热,温度远远超过生铁水或熟铁水。钢水慢慢冷却,表面形成一种钢铁特有的寒光。

    仅凭经验,冯汝成就能判定,这种钢水形成的钢材,必将远远胜过熟铁、紫铜。用它来制造武器,必将神挡杀神,佛挡杀佛。

    都说百炼成钢,可沈先生教给的办法,简便易行,几乎没有增加成本,可以大规模地生产钢铁,这简直太神奇了。

    沈赤心也很振奋,说道:“炼出钢水了,接下来就可以用它来铸造火枪火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