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1649
繁体版

第55章 暨南大学堂

    设立学堂培养人才,亦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沈赤心对此极为重视,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亲自参与筹建学堂,并审订学堂章程。

    明太祖朱元璋出身穷苦,没有受过上过学,却对学校教育非常重视,建立了十分完善的官学制度。明朝不仅在中央设立国子监,还在省、府、州、县各级设置官学,就连军事系统的卫所也建有卫学。

    为了加强官学,明朝还广为设置学官,委派提学官巡视各地官学。从明初起,官学就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学术环境宽松,与清初屡兴文字狱形成鲜明的对比。

    到了成化年间,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繁荣,心学迅速兴起,改变了官学一家独大的局面。

    学术环境相对自由,文化艺术蓬勃发展,各地广建书院,私人讲学蔚然成风。明朝中后期,全国书院总数高达两千多所,学术空前繁荣,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如今战乱迭起,官学也好,私学也好,都受到了极大的破坏。廉州府地处岭南一隅,学校同样没能幸免于难。

    沈赤心认为,办大事以得人才为第一要务。赤军来到廉州,有了块稳定的根据地,必须加紧培养人才。要培养人才,最方便快捷的还是举办学校。

    与明朝官学所不同的是,沈赤心立志建设一所新式大学堂,定名为“暨南大学堂”。暨南二字出自《尚书·禹贡》“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意为面向南洋,将中华文化传播至五洲四海。

    暨南大学堂将不同于以往所有的官学、私学,以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为办学方针,不再独尊儒家,授业课程也很广泛,不仅教经史子集,还教农学、水利、数学、军事等经济致用之学。

    经过两个月的筹备,暨南大学堂挂牌成立。为示重视,沈赤心、王业莹夫妻亲自参与学堂揭牌,以示重视。

    封建时代,妇女地位低,受到社会歧视。王业莹本不想抛头露面,但她是王阳明的后人,也可看作是心学传人。沈赤心极力邀请她,又以宏扬心学相劝,才得到了她的同意。

    心学主张“致良知”、“知行合一”,提倡个性解放。由心学而衍生出了反八股、反封建专制、经世致用等思想主张,无疑与宋朝以来的程朱理学相违背,也与“家天下”的封建政治传统相违背。

    王阳明在世时,心学就被嘉靖皇帝斥为异端邪说。

    一代名相张居正本是心学弟子,受心学栽培,立下不世奇功。可他掌权之后,也认识到心学威胁封建统治,下令禁止私人讲学,捣毁天下书院。

    沈赤心却决定发扬心学。心学虽然渊源于儒学,却已经脱胎换骨,比程朱理学要先进得多。剖析当前国情,心学仍是最有价值、最适合国情的学说。

    程朱理学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极力维持人伦秩序,是封建专制统治的得力工具。久而久之,人们的思想受到禁锢,闭关禁海、文字狱也就随之而来。

    可以说,程朱理学在明清两代得到了官方的极力推崇,把封建制度推向了顶峰,也使华夏错失大航海时代的发展机遇,逐渐落后于欧洲。

    当前,心学仍是最受欢迎、传播最广的学术流派,不仅在士大夫中流传,还在乡野平民中流传。

    心学中的泰州学派,学说简单易行,易于启发市井小民、贩夫走卒,极具平民色彩,流传甚远。

    泰州学派的李贽,则是明朝后期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极力推崇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鼓吹男女平等,被卫道者斥为异端。

    这天上午,沈赤心夫妻两个来到北门外,参加暨南大学堂揭牌仪式。

    暨南大学堂原拟在城内府学基础上办学,被沈赤心否决。府学规模太小,又在城内,不利于学堂的后续发展。他亲自批准,征用城北寺庙,将其改造成大学堂。

    学堂门口早已挤满了人,除了学校师生,还有闻讯围观而来的百姓。新事物历来受到歧视,新学堂莫能例外。但沈先生亲自莅临揭牌,情况就不一样了。

    近卫兵弹压秩序,学堂官员已经等候多时。沈赤心来到学堂门口,那里已经修葺一新,一块大红绒布挡着门匾,边缘吊下一根绳子。

    沈赤心、王业莹夫妻两个一起,扯开绳子,红布落地,露出了崭新的门匾。上面红底金字,写着“暨南大学堂”五个字,正是沈赤心的亲笔题词。

    与此同时,鞭炮齐作,周围响起热闹的掌声。学堂师生为新学堂所振奋,老百姓则亲眼目睹沈先生夫妻两人,被他们雍容镇定的气质所折服。

    沈赤心发表了一段简单的讲话:

    “各位师生、父老乡亲、赤军兄弟,今日我们齐聚于此,举行暨南大学堂揭牌仪式。暨南大学堂是赤军主办的第一所大学堂,旨在宏扬心学,教授经世致用之工艺。

    “办大事以得人才为首要,我们将选拔最优秀的青年才俊进入大学堂深造,也欢迎有志之士前来报考。学生毕业之后,将视其成绩,量才授职……”

    举行完揭牌仪式,学堂督学杨焕,带领沈赤心参观校园。学堂设督学一人,由元帅府委派,总管学堂各项事务,另设总教习一人,聘用博学多才之士,专管学校教学事务。

    首任督学为杨焕,在江西吉安府加入赤军,是明朝名臣杨士奇的后裔。

    初设文学院、理学院、工学院、农学院、商学院、法学院、医学院七个学院。这就有点北宋“熙宁兴学”的意思了,王安石改革教育时,就曾设立专门学校,教授医学、律法等实务之学。

    文学院自不必说,除讲授传统经史子集外,还要宏扬心学、法家等多家学说。

    理学院之理学,当然不是程朱理学,而是另有深意。沈赤心不仅厌恶程朱理学,还要夺理学之名。

    他的解释是,格物致知,穷究事物背后的科学道理,这才是真理学。因此,传统上的天文历法、算学等,都可归入理学院。

    工学院更偏重于经济致用,为实用之学。譬如,传统上的水利学就可归入工学院。但沈赤心要求更高,把造船、造火器、炼铁等微末之学也归入了工学院。

    最引人瞩目的则是商学院。商人在封建社会不受待见,也被朝廷视为“士农工商”之尾。暨南大学堂设置商学院,是摆明了要提高商人的地位,极大地冲击了时人的观念。

    的确,赤军在未来将大幅提高商人的地位。

    一方面,赤军即将推行均田免赋。大量地主将失去土地,要想赚钱,只能到商业舞台上寻找机会。未来,还要想办法引领蒸汽机革命,必须引导大量的人出来经商、开矿、办厂。

    另一方面,如今是大航海时代,赤军将鼓励商人出海。未来,等赤军强大了,还将以武力为后盾,在海外占据贸易据点,乃至占领殖民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