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门好细腰
繁体版

第494章 私情误事

    郑寿山上船前,并不知道对面来的人是冯蕴。

    他只是从任汝德那里得知北雍军有意议和,就想出面做这个和事佬。

    他也不想打仗。

    尤其战场摆在楚州,最吃亏的就是他。

    要是能说和,双方隔着通惠河而治,他不用夹在中间受气,还两边都不得罪,顺便还上冯蕴的人情,简直就是一举三得……

    可在看到冯蕴那一瞬间,他就知道……

    今日谈判的局面和结果,不会受他左右。

    尽管这是他第一次见到冯蕴,但他相信自己的直觉。

    这位雍怀王妃的胸襟,上次煤球事件,他便领略到了,从来不敢轻视。

    可真正见到她的人,郑寿山还是有些意外于她强大气场和那双仿佛能洞察一切的眼睛……

    怎么会有女子,如此美艳慑人,又如此从容?敢于在这样混乱紧张的战事下,面对敌军将领?

    他突然有点明白,裴獗当初为何会被身为女俘的她迷惑,再又不顾众人反对,不惜和李氏父女翻脸,也要娶她为妻了……

    短短一瞬,郑寿山想了许多。

    却万万没有料到,冯蕴是来策叛他的。

    “可否请郑公屏退随从,你我单独说话?”

    冯蕴声音清润,面容平静,笑看郑寿山。

    一个小女子都敢,他郑寿山哪能不敢?

    “好。”郑寿山摆了摆手,“你们退下。”

    双方随从统共有数十人。

    敖七有些不放心,将环首刀解下,塞到冯蕴的手上。

    “不用。”冯蕴微笑,看一眼郑寿山,“郑公谦谦君子,你放心。”

    敖七凝视着她,没有坚持。

    临走,往她的手心,塞了一枚响箭。

    “有事唤我。”

    冯蕴轻轻嗯一声。

    随行的船只慢慢退得远了。

    只剩两叶扁舟,在河心对谈。

    “今日前来,我专程带了一份大礼给郑公……”

    冯蕴说着,回头望向另一条船上的侯准。

    “这位侯将军,郑公可还记得?”

    郑寿山知道侯准,从将军到山匪,再投靠冯蕴。

    但二人之前没有正面打过交道,他不知冯蕴为何要提及。

    “王妃仁德,竟让南齐英雄,为你运煤……”

    冯蕴莞尔,“没错,侯将军便是上次运煤到楚州,遭遇山匪劫道的人。”

    她将一个木匣子从船侧双手递上。

    “这是侯将军从劫道的山匪身上搜到的,还请郑公过目。”

    郑寿山心下微微绷紧。

    煤球被劫,他怀疑过李宗训,也怀疑过冯蕴。

    其实都有嫌疑。

    然而,一是没有实证,二是李宗训事后许了他许多好处,冯蕴也把煤球填补上了,他没有受到实际的损害,也就不再追究。

    不成想,冯蕴手上居然握着李宗训的把柄。

    “几个邺城军腰牌,还有李宗训的亲笔手令。郑公看看,对是不对?”

    郑寿山逐字逐句的看。

    一个字一个字的拆。

    手令上,李宗训安排了劫煤,细节到将货物换成石头,浇上墨汁。甚至还写了目的——不让郑寿山搭上冯蕴,以免他左右摇摆。也借机离间郑寿山与西京朝廷的关系,让他从此回不了头,只能跟邺城朝廷捆绑在一起。

    “可恨。”郑寿山拳头一握,咬牙切齿。

    他可以断定,手令是李宗训的字迹。

    “这老儿竟把老夫玩弄于股掌之中,还反咬一口,说劫煤一事,是王妃歹计……”

    冯蕴见他信了,心下的大石头,当即落定。

    在并州,她模仿裴獗的笔迹,没有被人发现。

    因此,在决定策反郑寿山的时候,她就早早开始准备了……

    西京朝廷里,存有大量李宗训手书的公文,她轻易便将公文借阅出来,很是苦练了一些时日……

    终于派上了用场。

    以假乱真,她并没有半点心虚,反过来替郑寿山扼腕叹息。

    “郑公在中京事变后,率先响应邺城,扶李氏父女于微末,如此大恩,李宗训不仅不心存感激,反而处处算计……唉!”

    她说着,看郑寿山老脸铁青,又叹息道:

    “可能郑公会认为,我今日是来挑拨你们关系的……我承认,我确实是来挑拨的……因为我和大王都十分看重郑公的为人品性,不忍你受李贼裹挟,一不小心成了千古罪人。”

    “多谢王妃。”郑寿山眉头蹙了起来。

    他抖了抖信,突然眯眼看来。

    “如此重要的证物,王妃为何早不给我?”

    冯蕴微微一笑。

    “早给又如何?郑公,还是会选择邺城,不是吗?与其被你视为挑拨离间的小人,不如装聋作哑,当作未知算了。”

    郑寿山又问:“那为何王妃今日又愿意拿出来,交给老夫?”

    冯蕴眉头微微一扬。

    别看郑寿山嘴上说得感恩戴德,但他其实并没有完全信任她。

    这还只是其一。

    其二,对郑寿山这种人而言,单是这点矛盾还不足够改变他的决定,还需要有足够大的利益……

    要把饼画大。

    不仅要让他看到跟着西京的锦绣前程,还要让他知道,跟着邺城必将会有的凄惨结局……

    冯蕴沉默许久,慢幽幽一声苦笑。

    “太苦了,郑公。数十年的战乱,夺去了多少无辜的性命,又有多少农田荒芜,房屋被毁,多少***离子散,家破人亡……郑公,日子真的太苦了。这个天下,也该迎来和平盛世了。”

    动之以情。

    郑寿山默默不语。她再是一笑,继续晓之以理。

    “郑公心下也有一杆秤,应该很清楚,李宗训父女把持的傀儡政权,能不能为大晋带来好日子……那么,大丈夫该与何人谋事?还望郑公三思。”

    郑寿山眼睛暗了暗,“王妃这是为难我啊……三姓家奴,令人不齿,郑某……”

    他摇摇头,“做不来。”

    冯蕴道:“郑公此言差矣。两晋是一家,何来三姓?郑公归顺西京,那是大善。减少将士伤亡,便是为黎民谋福祉,为万世享太平。郑公,你是大晋的功臣啊!”

    郑寿山满脸愁绪的看着她,叹息不语。

    还不肯松口?

    冯蕴微微一笑。

    “我离京时,大王特意让我捎句话给郑公……”

    郑寿山眼底一暗,多了一丝光。

    他拱手朝西京方向,“不知大王有何指教?”

    冯蕴道:“大王说,顺我者昌,逆我者亡。郑公若肯归顺,来日必封侯拜相。郑公要是一条道走到黑……”

    她停顿一下,淡淡笑开。

    “北雍军攻入楚州那日,便是郑公阖家团圆之时——黄泉路上。”

    这天的通惠河上,冯蕴说了很多话,郑寿山除了感念她仁义,却不肯当场表态,然后客客气气地告辞……

    冯蕴也没有十足的把握,郑寿山会完全被自己说服,归顺西京……

    因此,她特地准备了一个后续的方案——郑寿山的小舅子和妻子。

    这些年,任汝德没少拿着南齐朝廷的银钱,在各地周游,广交朋友,建立自己的人脉。

    郑寿山的家人就是被他挑正的,这些年,他们没少拿任汝德的好处,早就被他喂肥了……

    这也是上辈子萧呈得以策反郑寿山,剪除楚州障碍的原因。

    她想好了,一计不成,再生一计,再计不成,还有三计,只要她诚心挖这个墙角,就不信它不倒……

    然而,她万万没有料到,半路杀出个李桑若,帮她的大忙。

    郑寿山回去,自然是要将通惠河谈判的内容,上呈给邺城朝廷。

    当然,他不会说冯蕴的策反,只说见到了冯蕴,又编了一些交谈内容,以应对询问。

    可他的说法,瞬间把李桑若带回了信州,带回了鸣泉镇,那一场让她频频出丑的谈判……

    “冯氏素来巧言令色,惯会蛊惑人心,她说的,绝非仅有郑寿山交代的这些。”

    “郑寿山隐瞒朝廷,没说实话。这心都偏了,还如何为我所用,又如何会带领楚州军跟邺城并肩杀敌?”

    不得不说,李桑若这次的判断是对的……

    错就错在她把它说了出来,在朝堂上当众质疑郑寿山有私心,并表示应该罢黜郑寿山的楚州节度使,将楚州军收归朝廷,以便统一调派……

    气得李宗训摔了笏板,大骂她是“蠢妇”。

    李宗训和葛培,当然也看得出来郑寿山没说老实话。

    可大战当前,是翻脸的时候吗?

    李宗训痛斥李桑若,是为了给郑寿山一个交代,也是为了表明自己的态度……

    然而,都是万年的老狐狸,谁不知道谁啊?

    消息传到楚州,便压断了郑寿山最后一点犹豫。

    今日不反,来日就会被清算。

    他找来幕僚商量一宿,当机立断,一面差人联系北雍军,一面以李太后对他的诬蔑,令楚州将士们心寒为由,宣告天下,楚州脱离邺城朝廷。

    天寿二年四月二十八,郑寿山在通惠河上架浮桥以迎北雍军,同时打开楚州城门,率兵反攻葛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