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限穿越之崇祯大帝
繁体版

第十七章君臣论道

    午膳后,崇祯第一批传见的就是新任内阁七大辅臣

    行礼已闭,全部赐座。

    首辅居左依次是:范景文、李邦华、孟兆祥。

    次辅居右依次是:倪元璐、张国维、施邦曜。

    南居易没在京师,所以没有在坐。

    皇帝也不客气,直入话题道:

    “诸卿对朕今日之决定有何看法?”

    说完,看了看大家,见大家表情丰富但各不相同,便又道:

    “畅所欲言可也。”

    相视无语,几位新任命的阁老们互相对视了一会儿后,就各自若有所思,但却没人说话。

    崇祯始终微笑着等待着……

    终于,还是范景文准备先说话了,他看了看李邦华,李邦华像是知道他的意思似的,冲他略略的点点头。他又看了看其它众人,众人也皆是鼓励和期待的目光看着范景文。

    范景文点点头,捋须沉思片刻,组织了下自己的语言,道:

    “陛下今日之举措,定有深意,臣等愿闻其详。”

    “嗯”崇祯微笑点头。

    “内阁,自成祖设立以来,经过历代的完善和发展确实在国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也明显有些不足,例如,名不正言不顺也;主要体现在内阁辅政大臣们若无加衔,则既无地位,又无实权,长期以往加衔混乱,没有定例,导致全凭皇帝一时喜好,给谁的加衔高,便决定了谁有更大的话语权,这样就导致了一个问题,就是每个重臣的想法和施政重点不一样,那么君主今天用这个大臣明天用那个大臣,就会导致国家政策和人事任用变换频仍,这就给党争和别有用心者提供了上位的空间。”

    说到这里,崇祯观察了一下众人的反应,见众人似乎都在思索,就继续说道:

    “所以,朕拟将内阁直接提升规格,完全改造成国家最高行政机构,它不仅要有直属机构来承接各类实务的处置,还要直接指导六部的工作。”

    “这样的好处就是,国家行政体系可以更加高效运转,同时呢,内阁成员的地位就可以确立起来,而不需要通过加衔来解决,诸卿要知道所谓加衔其实就是皇帝本身的喜好的体现,这样不好,虽说加强了皇权,但是依朕看来,历史上有多少皇帝既懂治国又懂军事,还懂安抚民心的?所以以后啊,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

    “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李邦华重复的念着这句话,念了几遍,忽然眼睛一亮,离座跪地道:

    “吾皇圣明,臣愿追随吾皇,臣愿为吾皇开启变革之先锋”说完叩了一个头。

    其他人也都相继跪地称颂。

    崇祯摆了摆手,示意大家归座,然后继续说道:

    “至于罢了给事中的封驳之权,那是因为这项权力不合理,给事中只能有纠弹本部事务之权,不分部门的横加干涉国家大策的制定不应该是小小六品官该做的事。”

    “朕可以理解太祖皇帝设定这个职能的初心,但是以小博大的官场权力游戏并不能真正制衡权力的恶性,要想根除这个毒瘤,只有发动天下士民一起来监督权利”。

    说着,崇祯用手指了指正目不转睛看着自己的李邦华,又指了指自己。

    李邦华一瞬间热泪盈眶了,他要起来说点什么,但是崇祯用手势制止了他。

    “当然,纵观历史,变革没有随随便便成功的,需要付出血泪的代价。”

    “朕今日就当是抛砖引玉,关于这个问题,诸卿回头下去后好好思考,细细谋划,在这个国难当头的艰难时刻,朕希望诸卿都成为我大明中兴路上的奠基石,不想看到诸卿成为朕的绊脚石啊!”

    众人互相看了一眼,齐齐站起,规规矩矩的行了三拜九叩大礼,范景文领声,其他人齐声应诺道:“幸遇明主,臣等愿肝脑涂地死而后已,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诸位爱卿平身”

    “朕之想法是,未来国家政体五权分立,各成体系,互不统属,互有监督”

    “未来,要形成一种格局和氛围,那就是没有不受控制的权力,也没有不受监督的个人。”

    众人不语,都认真的听崇祯说话。

    “所谓五权分立,即,行政权独立;立法权独立;执法权独立;监察权独立;教育考试权独立”

    “独立,不是孤立,是建立在天下大道的基础上的独立。所以,要想让这些各自独立的权力能够形成合力,向着同一个方向前进,那么就首先需要明确的给全天下人指出什么是天下大道。”

    崇祯饶有兴趣的看着眼前的几位重臣,忽然不说了。

    众人明白皇帝的意思,互相看了看,大家都在心里琢磨了一会儿,最下首的施邦曜首先发言:

    “臣以为,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此当为天下大道也。”

    施邦曜所说的出自于道德经,大概意思就是说:不推崇有才能的人,老百姓就不会互相争夺;不珍爱和提高价格去购买奢侈品,这样老百姓就没有动力去为了享受而不择手段;不显耀足以引起贪心的事物,民心就不容易被迷乱,世风就不会日下。

    因此,圣人的治理原则是:排空百姓的心机,填饱百姓的肚腹,减弱百姓的竞争意图,增强百姓的筋骨体魄,经常使老百姓没有智巧,没有欲望。致使那些有才智的人也不敢妄为造事。圣人按照“无为”的原则去做,办事顺应自然,那么,天下就不会不太平了。

    崇祯呵呵的笑了,摇了摇头,但是没有说话。

    孟兆祥看了看其他人,又略略想了想,然后说道:

    “臣以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为天下大道。天下大道,至简至易,以顺为纲,以先为常,以行为果,用之必成,失之必败。”

    这席话同样来源于老子学说。意思是说:君子应该不断的提高自己的修养和能力,积累德行,陶冶心性,这样处事、做事就都有准则也合乎法度,如果每个人都变成这样的人,那么这就是天下大治。”

    “天下大道以顺为纲,就是说:遵从自然规律,按照事物的发展规律办事。俗话说得好:顺势者昌,逆势则亡。这说明了顺势而为的重要性和必须性,如果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就会被时代无情淘汰。做事,如顺风顺水行舟,力省而行则远、进则速;但是如果不能把握风向水流,而是硬要逆风行驶,即使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撞得头破血流,也不一定能够到达目的地。”

    “天下大道以先为常,就是说想要做大事,不拘小节,就要敢为天下先,善为天下先。俗话说领先一小步,就是前进一大步;但是如何才能做到领先一小步呢?那就是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也就是说,要想事事领先,处处领先;就必须不断的去学习,去研究,去发现;要有探索精神和开创新知识新领域新未来的勇气、魄力和能力。”

    “天下大道以行为果,就是要不断的去实践,行之道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动;起而行动,不如行在正确的道路上;行在正确的道路上,还要有正确的方法,才能越行越顺,越行越远,才能走得更好!

    “用之必成,失之必败;就是说顺势而为也好,敢为人先也罢,付诸行动也对;这些谁都会。那么做好做不好,就是你执行的问题了;如果执行不好,一流的方案,可能出来的结果还是不入流;但如果执行的到位,三流的方案,可能就会做出一流的成绩。行之道,除了赛道正确,执行正确外,还要有能够抗拒诱惑,坚定不移走下去的意志,以及敢于面对现实,面对困难的勇气和无畏的必胜信心!”

    崇祯哈哈大笑了几声,点了点头,但还是没有说话,而是把目光看向了李邦华,李邦华脸上有点尴尬,干咳了一声,酝酿了一下情绪,又组织了一番语言后,缓缓开口说道:

    “不降其志,不辱其身,无可无不可,为之大道。”

    这是孔圣人对大道的论述,就是说,别勉强别人必须和你有一样的想法,别通过侮辱别人的人格或用道德绑架的方式来否定别人的观点。要通过长时间的观察和实践来鉴定哪种观点是对的亦或是错的,这就是中庸之道,也是孔圣人的主要思想成就之一。

    换句话说,老子的大道是从自然出发,然后,人,和谐的与自然同步来实现“大道”;孔子的大道是从人出发,然后,通过改造人本身与自然形成共振来实现“大道”。其实这两位伟人殊途同归,一个是“自然的人格化”,另一个是“人格的自然化”。

    崇祯哈哈大笑,一边笑,一边扭头对倪元璐说道:

    “次辅以为如何?”

    倪元璐不假思索的道:“老臣昏聩,不懂大道”

    “嗷!”崇祯假装有点惊讶的问道:“爱卿但讲无妨”

    倪元璐看到崇祯的样子,表情太夸张,一看就是假装惊讶,这就有点调侃的意味了。

    倪元璐慢慢说道:“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兑,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

    此话一出,在座众人全都齐齐看向倪元璐,因为大家都是饱学之士,对于道德经可以说是倒背如流,但是这些人都不说这句话,因为这句话放到今天这个场合来说,就如同讽刺皇帝一样,这些人虽然同样是两袖清风爱民如子的清廉官员,但是清廉不代表傻,谁不是愿意顺着皇帝想的说啊,哪能批评教育皇帝呢!所以大家心里都在暗暗责备倪元璐不识大体。

    其实这句话的意思是:大道玄妙,找不到尽头,无法探知深浅。世间万物,世间万理,都涵盖在大道之中。“挫其兑”中间这个“其”指的是有品德或是有修养的人;后面那几个“其”也是这个意思。就是说,得道的人懂得隐藏自己的锐气,平息自己好胜之心,不让自己光芒四射成为焦点,要能理解和认同普通人的普通的想法和诉求。这个道理太幽深了,应该是在混沌初开时就存在了吧。

    其实,这里倪元璐这样说出来,还有一层隐含意思就是,大道早已存在,不是咱们能随便讨论的,明摆着的事,所有的纷争和利益的争夺是败坏大道的罪魁祸首,所以无为而治就是无为而治没有其它解释。

    “呵呵”崇祯冲着倪元璐点了点头:“汝玉先生说得好,(汝玉是倪元璐的字)但,这句话朕有其它的理解,不知爱卿愿听否?”

    “愿闻其详”倪元璐赶紧拱手道。

    “呵呵,”崇祯又笑了两声,然后,一扬脸朗声说道:

    “卿刚所言皆是要求道德高深之人屈尊去迁就普通之人,通过这样来实现大同,朕认为这不是无为,这是欺骗,因为你明知道真相,你怕真相说破了,纷争麻烦就多了,所以你却故意不说破真相,而是附和普通人错误的想法,这绝不是大道,这是伪道,是哄骗民众,通过愚弄和哄骗民众来实现长治久安。”

    崇祯眼光变得越来越凌厉,似乎是道道利箭,射进在坐每个人的心底。

    “老子这句话的真正意思是:通过规范和引导激发民众积极向上的锐气,压制邪恶之气;用公平正义的标准去解决民众间的各种纠纷,而不是各种和稀泥逼迫民众向势力以及财富妥协;要想办法让每个民众都在自己的群体里面光芒万丈,这样他们的内心才会充实,才不会整天怨愤满腹。和其光,是引导着他们的这种光芒与君主的光芒向着同一个方向前进;同其尘,是无论高低贵贱,在人格上要与他们平等同视。”

    “这才是真正的大道无形啊,因为通过渺小的有形的力量,引导着这世间全部的力量朝一个方向前进,那么这种有形就汇聚成无形了。这种力量天地间无可匹敌。这就是看似无为实有为,无为而治,是建立在有为之后的平和的心态之上的,而不是无所作为的去治理天下。”

    “那么君主和国家怎么做才是有为呢?就是激发民众各自发光发热,然后引导这许多的光和热跟上君主的步伐和方向,此谓之有为。”

    “让民众发声,让民众发光发热,让民众有成就,让民众自我自豪,自我激励,让民众处于时代前进的最前沿,而君主与国家在暗中,在民众有需要的时候推他们一把,拉他们一把,保护他们一把,此谓之无为。”

    “通过激发民众的有为,而君主与国家退居幕后做民众的后盾,解决他们的困难和问题,这才是真正的无为而治。”

    “要让那些有为者,自觉的有所不为;而无为者无所而为。这便是治理国家的光明大道也。”

    ……

    殿内死一般的沉寂……

    良久,倪元璐,颤颤巍巍离座起身,然后郑重的扶了扶乌纱帽,整理了一下朝服,跪地叩首,嘴里高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其他人学着倪元璐的样子,跪地叩首山呼万岁!周围的内监们全部趴伏在地嘶声高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这一刻,似乎整个大殿都被回音笼罩,正巧,一缕阳光不知道在哪里射进来,正好射在崇祯身上,瞬间,高大的身影被笼罩在光芒之中。

    ……

    不知过了多久,大家的情绪终于回复过来了。崇祯目光看向首辅范景文,没有说话。

    范景文听了看了这半天,心里早已有数,不假思索的道:

    “臣姑妄揣测之,陛下所言大道,乃,立君,立言,立行也。”

    “哈哈哈哈”崇祯继续大笑,抚掌称妙。

    然后继续说道:

    “卿说来听听”

    “喏”

    “所谓立君者,君权神授也,定不可置疑。”

    说白了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要把皇帝君权神授的形象塑造起来。这样就等于给天下百姓树立起了一个新的信仰。

    其实,明朝百姓的信仰五花八门,信佛的、信道的、信各类神仙精怪的都有。但是这些所谓“信仰”真正虔诚笃信的人相比较却不是很多,大多数属于“临时抱佛脚”的实用主义信仰。有求时,看到什么都去拜,无求时想不起来该拜拜哪尊,这也许就是明朝人的一种类似于“务实的信仰观”吧。

    但是需要说明白的是,无论什么样的“信仰”都必须是一个人或是一个以人为原型的“神”或是“佛”。如果说让明朝人去信一个什么“泛而空谈的理念”的话,以当时明朝士人的文化素质和文化传承来说,是不可能成为真正的“信仰”的。很好的例子就是:士人都信奉“儒家经典”,但是没有人说我们信的是“儒学”,“儒教”;他们会说我们是“圣人门徒”,就是说他们信仰的是“孔圣人”因为儒学是孔圣人的学说所以才学习儒学。这就是所谓的“国人的信仰观”,至于推演至世界准不准,这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说完,范景文看了看崇祯,又看了看其它众人,其他人其实已经全都面露骇然之色了。

    “所谓立言者,乃将大道放大,大到无边无际,这样虽不限制士民议论,却可令士民之议论皆于君权之下也。”

    此言一出,其他众人都身子前倾,屁股似乎都坐不住了,一脸的惶恐紧张。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将“君权”无限拔高,必须要将“君权”的高度等同于“大道”的高度,要同时主张“大道”和“君权”这样就把大道和君权混淆起来,灌输到宣传中去就是告诉士人:“冥冥之中自有主宰”而这个“主宰”就是“天道”;而“天道”在人间的代言人就是“皇帝”。这样无论人间如何发展,人间科技如何进步,士人们如何议论天下,都会在“天道”“君权”之下议论。只有布局到这个境界时,人间才能够真正的实现“言论自由”。

    换而言之就是,如果是人的内心虔诚的将“君权”和“天道”结合在一起变成信仰了,那么无论他议论什么都是从维护“天道(君权)”的认知体系内去探讨的。那么这样就再也没了限制士民言论的必要了,言论自由就成为了很自然的常态了。

    正是因为在坐的这些重臣人精们领悟到了这点,所以才表现的惶恐和大惊失色。

    范景文也不管他们,继续说道:

    “所谓立行者,并非指导士民如何去做,而是制定何不可做!”

    这点说的直白简单,就像刚才孟兆祥说的那样:“大道至简至易”。不要去规定士民百姓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可以做,弄得法律法规长篇累牍,弄得越来越细,越细老百姓就越反感,因为勒着脖子太紧了,不舒服啊。只要告诉士民百姓什么事情不能做(设立个底线)就足够了,其它的不是统治者该操心的了。这就是“大道至简至易”。

    “如此……”

    范景文说到这里,沉吟了一下,继续说道:

    “臣似已体会陛下之大道”

    “陛下之谓大道即是五权分立者也!”

    说完目光如电,直视皇帝。

    崇祯没有继续笑,挥了挥手,打断范景文的话,表情变得非常严肃,说道:

    “天之道,谓之开天辟地,世事自有定数;地之道,谓之,五行轮回,累天地之精华供人取用以增人之力而;人之道,谓之,承天地造化之功,化腐朽为神奇也。”

    意思是说:“天下大道”分为三个部分“天道”、“地道”、“人道”。

    “天道”就是创立了物质世界,创立了物质世界的演化规律。也可以这样理解:就是所谓的“无极生太极”,所谓的“道生一”。

    “地道”就是将物质世界中的物质经过长期演变组合汇聚成各类资源。也可以理解成:“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或是:“一生二,二生三”。

    “人之道”就是将“天道”、“地道”所创立积累的这些物质资源合理的开发利用,再开发利用,往复循环开发利用;从而将这些看似简单、无用的各类资源变成人类改造自然,创造新自然的思想、工具和武器。这就是“三生万物”,也就是“化腐朽为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