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国之将覆,你还疯狂纳妃?
繁体版

第十八章,岂能让大明将士流血又流泪!

    五千骑兵,困守不住几千明军?

    如果说在此之前,多尔衮还觉的自己安排的够多了,现在的他却悔恨自己安排的人太少。

    太少!

    五万明军之中,他在乎的唯有吴三桂一人而已。

    眼看就要达成了,就差这一步,但这一步却怎么也踏不出去了。

    但他终究还是被多铎扛了起来,在亲卫的保护下退去。

    而在山海关城内的明军,不用等吴三桂的号令,一个个如潮水一般冲了出来,与东宫卫的兄弟一起剿杀清兵。

    “杀!”

    随着清兵溃败,两只明军终于合在了一起,两只军队的领导者,吴三桂和韩德胜也终于站在了一起。

    “你们好样的,没有一个孬种!”韩德胜一步步踩着血洼对吴三桂说道。

    吴三桂却踉跄着、愣愣的看着眼前的人,“韩将军,怎么会是你?那殿下......”

    他想过无数可能来的援军,

    但唯独没有想过会是韩德胜。

    “怎么就不能是我?”韩德胜扶住吴三桂,眼眶有些发红,“殿下知道你们山海关缺粮的那一刻起,就已经在准备了。”

    “另外,你们的家眷、亲属,殿下已经派人安顿好了。”

    吴三桂眼睛通红,喃喃的问道:“你们怎么不去救陛下啊?反而为了臣等这些人......”

    “殿下糊涂啊!”

    “殿下说了,先给你们送粮,然后再去保卫京都。”

    “这......”吴三桂攥了攥手指。

    他为什么不敢回京护甲,因为他知道崇祯是个什么样的人,一旦他回去,那就意味着丢掉山海关。

    到时候,即便紫禁城守住了,但丢掉山海关的责任肯定由他来承担,结果就是掉脑袋的,甚至是灭族。

    这也是他为什么收到崇祯的诏书之后,一直犹豫不决的原因。

    但如今......东宫卫不去救皇帝,反而来了山海关。

    这不可能是陛下和内阁允许的,那就只有一种解释,那就是太子私自调兵。

    太子私自调兵,形同谋反。

    无论是皇帝还是朝廷百官都不可能容忍。

    可以想象这次事件会在朝堂之上掀起何其大的滔天巨浪。

    历朝历代,太子谋反,最好的两种可能,被废,或者圈禁。

    甚至是被流放,

    被诛杀!

    而这......却要太子一人去承担,

    去面对。

    “不值得,不值当啊,陛下乃天资,太子乃国本,却为了我这边陲之人,动摇国本,臣万死难抵......”吴三桂跪在地上,仰天长呼道。

    “太子说了,值得!”韩德胜同样眼珠子发红的看着他,“哪怕山海关只剩下一人,也值得!因为,你们保卫的是大明的黎民百姓!”

    “太子殿下让我转告吴将军,你们已经为大明留了血,大明不能让你们再流泪。”

    “太子殿下......”这一刻,吴三桂不由老泪纵横。

    一种莫名的情绪却在心头蔓延。

    多尔衮劝降时候,其中一条就是:你们大明朝的皇帝深居京都大殿之中,却任由你们将士在边关将血流干。

    你们的命在他朱明眼里,分文不值!

    不是说他荒诞无度?无形无德吗?

    现在呢?

    哗!

    哗!

    阵阵军甲摩擦声,

    他身后的将士,也一个个全都跪了下来,眼眶通红,眼中泪光闪烁。

    “吴将军,快快请起!”韩德胜指着雪橇之上的粮食,“还得你们帮忙运送粮食。”

    吴三桂难以置信的看着一袋袋的粮食,心中的震撼无以复加。

    “雪这么大,你们是如何将粮食运过来的?”

    “从海上,海水暂时还没有结冰,我们的大船可以直达山海关,接下来的路程就靠这玩意了......”韩德胜指着雪橇说道。

    他命人从外面拿出来两样东西,滑雪板和雪橇。

    随着韩德胜的讲解,吴三桂的眼睛越睁越大,满眼的震惊,“这岂不是说,只要到了冬天,大雪封城之时,明军就再也不用畏惧清军的铁骑?”

    别看只有这简简单单几个字,也只能在大雪封山的冬天。

    但影响是巨大的,

    历史性的。

    松锦之战为什么输,真的只是因为崇祯和兵部尚书陈新甲喋喋不休的催促吗?真的是只是因为洪承畴昏了头,拗不过崇祯和陈新甲吗?

    不,

    最大的问题,在于大明的野战能力远远的逊色于满清,别看双方的兵力对比。

    明廷13万,满清11万(主要是白甲兵,满清的所有精锐)。

    但此战,大明没有任何战力上的优势。(曾有人模拟,以明军的战力,至少需要30w人才有希望。)

    相比朝堂上的酒囊饭袋,常年在边关的吴三桂比任何人都清晰的认识到这东西的重要性。

    但有了这些东西,在大雪天的时候,直接将清廷的铁骑战力给抹掉了。

    而且小冰河时期的崇祯一朝,就连海南降雪数尺,辽东更是持续的大雪,雪很大很厚,便是开春了情形也不会缓和,持续至少三个月以上。

    吴三桂看着韩德胜,眼睛如火。

    吴三桂的心更是“咚咚”狂跳,胸腔里面就像是着了火一样,整个人都在沸腾。

    “太子殿下,真乃天人!”

    ......

    京都,

    武英殿。

    周皇后还没走近,就听着一阵阵的咆哮声传了出来。

    “钱,粮......朕哪里去弄那么多银子?”

    “一个个的,都在和朕要银子......”崇祯抓着自己的头发,咬着牙齿,怒不可遏。

    他的案牍之上,摆着一个单子:

    “宣大总督,所辖3镇兵马,共需17万两,陕西三边总督所辖5镇兵马,共需16万两,蓟辽总督所辖5镇兵马,共需24万两,保定总督所辖4镇兵马,共需15万两......总计74万两。”

    (这里的镇可不是现在的乡镇,而是边镇,乃军事重镇。)

    除此之外,兵部尚书张缙言和李自成那边的谈判有消息了。但现在李自成不要三百万两了,而是要四百万两。

    对于国库极度空虚,财政濒于崩溃的崇祯来说,简直比要了他的命还难受。

    自从他继位之后,兵力不足,粮饷缺乏,这两个相互矛盾的难题,就始终在折磨着他。

    “王承恩,让锦衣卫,再去搜罗一些罪证来,那些文官皆可杀!”

    想来想去,还得是从朝中百官头上刮钱,因为他深知文武百官生活之奢侈糜烂。

    打个简单的例子,有个叫“改换门庭”的风俗。

    说的是一个读书人中了进士,就意味着升官发财,送喜报的人直接带着棍棒就冲了进去,然后一顿砸。

    越是砸的稀巴烂越好,

    然后紧接着就有一匹泥瓦匠、木匠前来,精雕细琢,美轮美奂,修葺一新。

    这便叫做‘改换门庭’,又寓意‘改天换地’

    光这一项,少则几百两,多则数千两,甚至上万两。

    更别说百官们平时的排场浪费,更是不计其数。

    就在这时候,从外面进来一个传话的‘小黄门’➀

    “陛下,南京那边传来消息,太子纳妃的诏书从史可法哪里拿回来了。”

    “嗯?”

    周皇后闻言,脸色随之一变。

    果然,

    崇祯打开信看完,怒目圆睁,眉毛竖起,直接将手里的信给砸了出去,“逆子......他为了纳妃,都敢造假朕的诏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