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凡人启世录
繁体版

第十三章 第四节

    但如果没有得力的地方官守卫这片土地,让江南卷入战乱,那么薛威创造出的良好气象也会骤然消失。

    虽然大多数士人都不信这天下真的能发生千年不遇的连年饥荒,让他们买的债券血本无归,但人祸可以,而人祸会不会发生,那很大程度上就看这里的治理者怎么样。

    所以,尽管薛威如今自己已经想躺平做生意了,但当地世家却不这么想。

    这些世家把自家有前途的孩子,交给薛威管教,自然不是为了真的一辈子做生意,而是想让薛威当官之后,自家儿女也能跟着薛威飞黄腾达。

    因此,薛威甚至不知道,陆康直接上表推荐皇帝任命薛威为丹阳太守,这件事,甚至取得了如今丹阳太守周昕本人的同意。

    首先,周昕也是本地旺族,自然要为扬州本土的利益考虑,此外,世家们也愿意联合推荐周昕去朝中做官。

    扬州本土的世家大族,如今大都是家大业大,但官名不显,称得上豪强,但还算不上世代为官的士族。

    不管是袁术还是薛威,只要让他们看到其能在大汉的天下中为自己家族争取利益,那就会采取支持的态度。

    他们也很清楚,支持薛威这样的寒门,一旦成功,薛威肯定会感激他们,进而给予他们更多的回馈,反而袁术自己资源就足够丰厚,支持他不过是锦上添花。

    而薛威用能力证明了,他是个前途可期的大才,如今更多的世家已经认为薛威更值得他们投资。

    随后,朝廷便有了回应,丹阳如今也是大郡,没有三千万钱,别想让薛威上任,而周昕要入朝为官,还得再加小一千万。

    对汉帝来说,三千万就是一个数字,但薛威给不起,这些世家们就算凑钱,也是个不小的数字,毕竟之前收容那么多难民,也就花了四千万钱。

    对这些世家大族来说,薛威值不值得他们花血本买个太守回来,那还得再观察观察。

    ……

    而薛威并不知道扬州豪强在私底下给他买官的事,现在他也没那个心思当官,他只想着在天下大乱之前多捞点钱,在合适的时候把产业卖了归隐山林。

    虽然之前出于良知和赚钱的需要,他成立钱庄,帮灾民度过了难关,但也只是因为有利可图,做善事则是顺带的。

    而如今,薛威也依然在扩展他的生意。

    江南的那些难民要先伐木烧光杂草,才能耕地。

    木头虽然可以拿来卖,但江南树木密集,就算用来盖房子做家具,本也用不到那么多木头。

    这件事,本来和薛威没什么关系,他作为钱庄的拥有者,是这帮灾民的债主,债主只需要收债,还不上债,在这个时代也可以搞些暴力催收,毕竟也不是高利贷,催收也不会被认为没有道德。

    然而,薛威有格局的地方就在这里。

    欠债和收债的,也不必完全是对立的关系,欠债的赚了钱,收债的才不会坏账,因此,他决定做点什么。

    比如,他把县城边直接开张木工作坊和造纸作坊,自己花钱把木头都买下来,这样,农民有动力伐木,自己也以低价买到了木头。

    买下来的原因也很简单,首先就是造纸。

    在汉末,造纸术已经发展起来,但还未成规模的普及,导致纸张的价格较高,竹简和布帛成为了常用的书写载体,其中,这些树皮就是重要的造纸原料。

    但若想开造纸厂,自然还是有这个技术的,只不过,单独生产纸,并没有人买。

    不过,以薛氏奇货如今工匠的技术,搞出个活字印刷术,已经不是什么不可能的事了。

    没错,薛威收购木材,以树皮造纸,然后买来这个时代的书籍,印上字,装订成书来卖。

    在这个时代,能读得起书的,基本都是世家大族,就算是寒门,也是因为祖上阔过,将知识传承了下来,从小也是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但更多的人,并没有那个机会读书,只要这个局面不改变,世家大族就会一直垄断做官的特权。

    印刷术本身并不复杂,但它的出现,就意味着知识传播的成本大大降低,让普通人也足以负担得起。

    因为丹阳一带也还算富裕,薛威通过印刷术,大大降低了书籍的成本。

    刚制作出的这些书籍,虽然价格也不是平民百姓能负担得起,但比起那些手抄的书籍,着实便宜了不少。

    不少世家大族都有收藏书籍的习惯,因此这些价格低廉的书籍,也迅速受到了各地豪强和一些没落但依然有些家资的寒门子弟的欢迎。

    薛威此时倒没想着让书籍在短时间内平民化,但在这个时代,卖书毫无疑问也是门能赚快钱的买卖,哪有不做的道理?

    用了树皮,树木自然也不能浪费。

    薛威再度招募匠人,这次是征调船匠,给自己修大船。

    汉代人们虽然还很少探索海路,但已经有大帆船了,而丹阳靠着长江,船运发达,也不缺船匠。

    薛威命工匠用这些木材给自己造大船,而这大船还经过了他的改良。

    一方面,用本该在宋代以后才出现的隔舱技术,一舱漏水,不会导致整船漏水。

    另一方面,舱底并非平的,而是弧形,并向内填充压舱石,确保重心的稳定。

    薛威来到秣陵北边临江的码头,监督着工人们一点点把自己设计的大船制造成型。

    今天,乔蕤出于好奇,也来到了港口,一看十来条船都在岸边舾装,也是大吃一惊。

    “我说宁远啊,造这么多船,要花不少钱啊,你能回本么?”

    “不是回本的问题,我指着这玩意帮忙运货呢。

    最近我这卖书不是赚钱呢么,书多了,本地人买不了,只能打开市场,总不能一直借别人的船用吧?”

    听薛威这么说,乔蕤也吃了一惊。

    “你这生意都做到郡外了?”

    “想读书的人从来都不少,西至巴郡,中到南郡,再到最近的淮南,商人都谈好了价格,排着队等着从我这进货。

    等这些船造好了,我的货就能从徐州,青州,一直卖到幽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