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1982职工大院
繁体版

第138章 可以优惠多少

    办公区域很安静,周围空无一人,秋火明搬了两张椅子过来,礼貌地招呼起对方,“老人家,您坐。”

    双方坐了下来。

    秋火明面对着老者说道:“我们先分析一下,当前的局面,人口红利是我们的优势,也就是说,建厂不愁没有劳动力;但是现在投资方很少投资工业工厂……”

    “申海市钢厂的采购被叫停了,简单来说,就是给外界的一个信号,没有个几年时间是敲定不了的,这就造成了更多人观望……”

    “那么,回到我们刚刚的话题,‘广交会"的参展商,全部都是国内一些企业、单位,产品单一,技术含量不高,我们搞开放已经好几年了,‘广交会"说白了,就是一个展示的窗口,同时具有很高的商业价值。”

    老者坐在椅子上,表情依旧淡然,但是嘴角的笑意没有停下来,“小伙子,你还挺关心时事。”

    “这么大的事情,多少也能知道一点,不是都上了报纸了嘛。”

    秋火明挠了挠后脑勺,“我还是那句话,吸引外资,吸引高端的技术,越早布局,越能主动,这一块是我国的短板。”

    “可以循序渐进,先容许合资企业参展,之后加入港城、宝岛、澳城,彰显出我们的大国气度,这也是个定心丸,给外界传递的讯号,我们坚持开放不动摇……”

    “还有吗?”

    “不是说只谈‘广交会"的看法嘛,其它的暂时还没想过,咱可说好了的,不能上纲上线。”秋火明有些不放心,又补充了一句。

    “年轻人这么谨慎的不多,你放心,我说到做到,谢谢你的直言不讳。”

    老者低头看了一眼手表,“我今天还有事情,不介意的话,改天我再找你细谈一下?”

    秋火明闻言站了起来,“当然不介意。”说完,他顺手把自己坐过的椅子放回到原处。

    他挥了挥手,“老人家,再见。”

    “再见,诶,小秋啊,顺便帮我把郭主任给叫进来。”

    “好嘞。”

    秋火明大步往门外走去。

    没一会儿,郭主任就回到了办公室,老者已经站了起来,他笑道:“我前一段时间收到了一封信,是个研究生写的毕业论文,内容是分析当前的经济形势……”

    “我原本以为,他已经让我眼前一亮了,没想到在这里又遇到了一位,祖国昌盛,人才就能倍出,秋火明这小伙子不错,且再看看……”

    “我要回去了……”

    “我送你。”郭主任恭敬地说道。

    休息区域,大家忙活的事情都告一段落,七零八落地各自为阵,大多数都是手捧着书,张松坐在角落里捧着茶缸在喝水,眼睛时不时地瞥向不远处。

    赵嘉敏拿着速写本在画人物速写,她的模特就是罗锦绣。

    秋火明走到她的身侧,看着她画画。

    秋火明的绘画功底很一般,唯一可以仰仗的也就是记忆力好,很多线条他可以复原,但是想画出神韵那是万万不能的。

    “别动,一会儿就好了。”赵嘉敏制止了罗锦绣的动作。

    罗锦绣摘掉眼镜后,整个人的气质都不一样了,怪不得她平时宁可看不清东西,也不愿意戴眼镜。

    “好了,可以动了。”画好眼睛后,其它部位都不用看,赵嘉敏心有成竹,直接将空白处补齐。

    片刻功夫,一个惟妙惟肖的罗锦绣就出现在画纸上,画上的她因为看不清远处的关系,眼神里透着一股迷茫,少女的表情拿捏的非常到位。

    张松不知道什么时候站在秋火明身后,他开口道:“画的比本人好看。”

    罗锦绣拿起眼镜重新戴好,“不会说话,就别说话。”

    她气呼呼地走到赵嘉敏身旁,低头看了一眼画稿,随即转怒为喜,“哇,阿敏你好厉害。”

    赵嘉敏将这一页纸撕下来,“喏,给你。”

    “签个字,写上日期,回头我就裱好,挂我宿舍里。”

    看来罗锦绣很满意这张画像。

    秋火明扭头问张松,“欸,今天是不是没啥事了?怎么不见有人派任务?”

    张松摇摇头,“听说有人投诉了,说我们学生的翻译不到位……”

    秋火明摸了摸下巴,学生们带带路,聊聊天倒是没啥问题,遇到专业的词汇,说错了,倒是有可能的。

    当初录用的时候,主办方就说了,遇到不会的直接说不会,求助展会里的专业翻译,大概是某些学生,对自己的能力高估了。

    “这样啊,那后面几天我们还来吗?”走过来看热闹的中大学生宋峰文问道。

    “等通知吧,我也是刚刚送东西的时候,在出口听人说的……”

    “欸,最好别取消,一天2块钱的补贴还包中饭,哪里能找到这么好的事情。”外语学院的甄欣也凑过来说道。

    她是正牌的外语学院高材生,一口纯正的伦敦腔。

    这时候的美语还没有开始流行,伦敦腔就是主流,“我还想存点钱,以后出国用呢。”

    她梳着一对麻花辫,本人看着比实际年龄还要小。

    秋火明闻言笑道:“指望这点钱啊,还不够在国外嚯嚯一餐的,美金兑换人民币,你知道现在是多少汇率吗?”

    他们几个人这些日子闲暇时经常聊天,都是年轻人,很快就混熟了。

    “公派留学,有生活费补助的,平时再去打个工,养活自己肯定没问题。”罗锦绣解释道:“我也想出国,去见见世面也好。”

    国家从78年开始向外公派留学生,到现在已经4、5年了。

    一股暗中涌动的出国热起来了,一方面是国家确实需要一些人才出国进修,这种属于公派,对学生来说,也是最轻松的;

    一些在职人员更是热衷于这种出国方式,这里又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公派出国留学,一种叫出国考察,不管哪一种,单位职务都是保留的。

    如果自费的话,一旦遭遇拒签,没有走成,那么在国内的铁饭碗就会失去,成为闲散人等,这年头没有工作,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