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明海王
繁体版

第四十六章 巡按御史

    上午的新乡分港繁忙不休,大量货物沿着海岸往新乡分港的码头输送,几乎每一艘货船与骡马车都竖着“顺风货行”的旗帜。

    经过众多停泊的帆船,两位番商终于停下,快步登上自己的帆船查看,林懋松也紧随其后登上了帆船。

    若要问此时林懋松的心情,那自然是不安与忐忑。

    因为他其实并不知道林悟贤为此事究竟做了多少布置,他只是听命行事,但看着李澹这副胸有成竹的模样,心里不免打鼓。

    当他来到船上,进到货舱里仔细查看一番,悬着的心才算放了下来。

    因为安东尼奥的船上一匹丝绸都没有。

    林懋松这时心下骂道:“该死的李澹,尽是做些虚张声势的事,死到临头还嘴硬,待会儿看本官怎么料理他!”

    出了船舱,林懋松的胸膛突然挺了起来,手背在身后大摇大摆地下了船,用下巴看向李澹道:

    “李澹,你可知罪?”

    “知罪?林同知怕是没睡醒吧,本县何罪之有?”

    林懋松冷哼一声骂道:“还嘴硬,如今你诓骗番商丝绸定金之事已成事实,而且还失了我天朝国体,罪不容恕。

    本同知代行知府事,自当对你严惩,来人呐,去了李澹这厮的乌纱,押入牢里听候发落。”

    林懋松一个眼神,身旁的两个番役便上前拽住了李澹的衣袖。

    而李澹却是一动不动,眼神冰冷地看向林懋松,质问道:“林大人好大的官威啊,就凭你,还没资格拿我!”

    李澹说这话儿,是有根据的。

    海澄县确实隶属于漳州府,漳州府知府空缺,也自然由同知暂行事务,这一点没有问题。

    问题在于,知府与知县都是由朝廷任命,知府是无权直接任免知县的。

    知府对于知县的权力,仅仅在于监督、举荐、弹劾这三项,这也是为什么许多地方,知府会被底下几个知县联手架空的原因。

    可是林懋松又不是初入官场的新人,怎么会不知道这些呢?

    他之所以敢如此,那是因为官场之中是有潜规则的。

    作为知县的上官,知府拥有一手的弹劾权限,只是弹劾这个事情,有门道。

    主要是看出身与背景,首先有后台的不能轻易弹劾,自不必说。

    其次是进士及第的知县,知府不会轻易弹劾,因为进士本就金贵,个个都是天子门生,每三年就那么百来号人。

    贸然弹劾这样的人不仅是成功率难以保证,碰到些受中枢大人物看好的进士,反倒可能惹自己一身骚。

    至于其他出身,例如举人知县、吏生知县以及李澹这类招安来的野路子知县,在朝廷里没什么根基,同时也不太会有其他中枢大员看好,基本上是一弹一个准。

    所以有时候,知府上官可以直接先去了知县的乌纱,甚至押入牢里听候发落,虽然出格,却也不是无例可循。

    概而言之,不合规矩,但朝廷也懒得管,于是就成了潜规则。

    但之所以叫潜规则,那是因为没法拿上台面讲,终究是不合朝廷法度。

    而以往那些知府拿知县的例子,都是知府足够强势,知县孤立无援,这才被直接拿了下狱。

    可李澹哪里是那种好相与的软柿子,不待旁人出手,他抬手就是打翻两名上前的番役。

    见到这一场景,林懋松却是眼神闪动,心中暗道:“反抗更好,这样便更有理由拿你!”

    林懋松大喝一声,指挥着漳州府带来的番役将李澹团团围住,脸上早已是胜券在握的表情,笑道:

    “李澹,你不仅拒捕,还敢公然行凶,企图打杀我朝廷吏员,简直大逆不道,海道大人与副提举大人一起做个见证,免得日后这厮开口狡辩!”

    就在此时,林懋松身后突然传来一个声音,顿时惊得虚胖的林懋松一身冷汗。

    “林同知,那老夫也来做个见证,如何?”

    两队兵丁开道,原来是福建巡抚刘尧诲带人来了。

    当然,真正令林懋松与林悟贤紧张起来的人不是刘尧诲,而是刘尧诲身边之人,福建巡按御史孙琮。

    孙琮是个年纪并不大,却佝偻着身子的高瘦男子,手上总是攥着纸笔,无时无刻不在记录着什么,彷佛要将身边所有人的一言一行都写下来。

    林懋松见到那手上毛笔不停的孙琮,背上汗毛都竖了起来,退后两步轻声给林悟贤递话,叫苦不迭。

    “海道大人,没听说巡按御史也会过来啊,这会儿如何收场才好?”

    巡按御史这个职位很神,因为他品级很低,只有正七品,但权力又很大,因为他是代表皇帝巡按各地。

    所以他的奏折是可以直接递到皇帝面前的。

    同时,巡按御史虽然在地方办公,却是京官,隶属于督察院下,基本上不用忌讳地方上的势力,开口多是肆无忌惮,甚至夸大其词。

    林悟贤此时也在心里暗骂刘尧诲阴险,作为地方官,林悟贤与巡按御史素来没什么交情。

    但刘尧诲不一样,巡抚也是京城派来的,多少与京官有些交集。

    平时倒还好,林悟贤不会让巡按御史抓到自己把柄,可今天这下免不了要与巡按御史正面冲突。

    佝偻着身子的孙琮缓缓走到人群中来,打量了李澹一眼,不露声色地低声道:“李知县,心里可有底?”

    他是刘尧诲请来的,自然是向着李澹,但作为巡按御史,他最多也只能拉偏架,李澹若真犯了事儿,他是罩不住的。

    李澹则是默默点头,孙琮心领神会,便也不再多说,正面走向林懋松,颇为正经地道:

    “林同知,你只是暂代知府事,这样对待朝廷任命的知县,恐怕不合规矩。”

    不合规矩,那便是要参你的意思。

    林懋松看着孙琮慢条斯理的模样,那副神情简直像是吃定自己一般,心里既忐忑又窝火。

    因为他很清楚,孙琮这样的御史言官,从来是眼睛盯着上面。

    弹劾小官与弹劾大官,哪个功劳更大,哪个名声更响,不言而喻。

    御史圈子里从来都是这样一个生态形势,就是喜欢拿他这样的地方上官做自己升迁的垫脚石。

    林懋松回视了一眼林悟贤,可林悟贤仍然不动声色,只是努努嘴要他自己解决。

    没了办法的林懋松只得硬着头皮与孙琮说道:

    “孙大人,这李澹犯事证据确凿,此人本是倭寇出生,向来不守规矩,嚣张跋扈,本官是怕他狗急跳墙,这才想先拿着他,以免横生枝节。”

    “林同知是说,李澹之事,证据确凿?”

    “正是,证据确凿。”

    一旁的李澹听到此话,嘴角终于缓缓勾起微笑。

    等了这么久,鱼儿终于上钩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