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末之草根崛起
繁体版

第五十三章 豪情万丈

    孙县令年过五旬,身体也不大好,尤其对朝廷失望透顶,早有了辞官养老的心思,如今请辞的奏文已经递交,只等批复便可安然而退。

    听了何辉的禀报,眉头一皱,道:“萧正?是那个和阿丑称兄道弟的年轻人?”

    “是他。”

    “孙达可有切实证据?”

    何辉摇头,“没有,此事已经过去两三个月了,加上洪水肆虐,恐怕连尸骨都找不到。”

    “什么尸骨?”孙县令身上顿时散发出丝丝威严,“你何辉能确认失踪的那些县兵都死了?”

    “下官失言。”何辉急忙施礼。

    “糊涂虫,这么多年一点儿不长进!”

    “大人教训的是,何辉知错!”

    “唉,你跟随本官多年,一直尽职尽责,本官心里有数,举荐你的文书我已递到郡城,至于能不能成事,就看你的造化了!”

    “大人提携之恩,在下没齿难忘,定当厚报!”

    孙县令摆了摆手,“不必如此,老夫走后你要和阿丑他们多亲多近,要明白个远近亲疏,虽然本官没见过那个萧正,可听其所作所为绝非等闲之辈,莫要凭白树敌。”

    何辉背后一层冷汗,攀附皇亲的小心思刚刚萌芽便被孙县令几句话敲的七零八落。

    “属下觉得他们无凭无据缉拿守法良民,实在毫无道理,这就去将人打发了。”

    孙县令挥了挥手,“去吧,别跟着瞎掺和!”

    “是,属下告退。”

    出门后何辉习惯性擦了擦额头,心里一阵阵后怕,怕的不是别的,他只觉得这么多年自己在大人面前像个透明人一般,有任何小心思小聪明都逃不过孙县令那双看似浑浊的老眼,仿佛会读心术一样,随时都知道自己在想什么,这种感觉真是......何辉摇了摇头,心里埋怨自己不长记性。

    好人做到底,何辉叫过一个手下去给萧正送信。

    皇亲的名头也没起作用,孙达一肚子气出了县衙,一路打听去了老柳村。

    萧正闻听营丘来人,知道对方可能有所怀疑,不过在自己这一亩三分地也没什么可担忧的,给了报信的县兵一小串铜钱,县兵大喜,这一小串足有二十文,算是发了笔小财,再三道谢告辞离去。

    孙达来到老柳村不由倒吸一口冷气,心里也理解了何辉的做法,换做自己,也不会和这样的人过不去,能把一个小村经营成这般模样岂能是易与之辈!

    不过自己既然来了,也只能硬着头皮上。

    被护卫队员带进村中,来到兵营,二百多人正在操场上呼喝训练,孙达见状心里苦笑,自己这趟算是白折腾,只要他萧正不是傻子,就绝不会束手就擒,如果来硬的,自己这二十几人一个也甭想走,前面那三十人都敢杀,也不怕多上些人命,孙达想到这里额外的冷静,犯不上为了别人的事,把自己的小命搭上。

    萧正也没拐弯抹角,二十一个县兵每人二十个铜板,领头的孙达五十文,算是小小的心意,但是说到去营丘配合调查,却只有三个字:不可能!

    孙达一看,自己也就别看不出眉眼高低,敬酒不吃吃罚酒了,很客气的说了声“叨扰”便领人离去。

    杨文昌等人这才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萧正也做了解释,并非不信任大家而故意隐瞒,只是不想弄得人尽皆知,尤其那些家眷,知道一点风声,便会哭天抹泪平添许多麻烦。

    可是现在东莱造船已经结束,役丁们相继返回故里,萧正知道此事已经隐瞒不得。便将那二十余人的家属找来诉说了事情的经过,失去亲人的自是痛哭不止,即便是活着的,也已经落了草,前途未卜生死难料,一片啜泣嚎哭中,萧正等人只好耐心解劝,半晌后才纷纷止住悲声,无可奈何的接受了无法改变的事实。

    有的家属提出想去看看死里逃生的亲人,被萧正劝住,现在他们自顾不暇,去了只能平添累赘,众人觉得在理,只好作罢。

    张南的老婆临盆在即,对丈夫的惦念也越来越重,好在孩子出生没几天,张南风尘仆仆的赶了回来,见到母子平安,张南不由喜极而泣,自己终于有了儿子,完成了张家延续香火的重任,心里轻松了很多。

    留在历城的几个小子陆续回了老柳村,萧正询问之后便去了东阿。

    当时从历城回来萧正本想去赵家提亲,可一来赵敬贤对萧正惧而远之,另外还有魏氏兄弟,谁都别把谁当傻子,一会儿想不明白,两会儿想不明白,不代表一直想不明白,现在魏德恒眼珠子都红了,神经兮兮的,萧正琢磨自己一旦去赵家提亲,准保刺激到魏德恒,保不齐就会横生枝节,自己倒不怕,连累赵家就麻烦的很。

    于是萧正只好作罢,现在也不知道赵婉是个什么情况,想来想去只好去找孙家林。

    冬日的东阿县城比往常冷清了很多,萧正先来到自己的小店,生意虽然不如以前,但每月的收入还是比较不错。

    门前有伙计在驱赶一些乞丐,见到萧正急忙笑脸相迎,“郎君您来啦!”

    萧正点了点头,“怎么这么多讨饭的?”

    “哎,世道不好呗!”伙计压低声音,“知道郎君您心善,可咱帮不起啊,今天给了一个人的,明儿能来一群!”

    萧正点了点头没再多言。

    在店铺里稍作停留,萧正便去了赵记木器坊,托孙家林给赵婉捎了封信,随即便返回老柳村。

    天气越来越凉,萧正准备了冬衣棉鞋,还有一些干菜油盐,由张南和李栓柱带领三十多名队员押送。现在张北等人落草在队员中已经是公开的秘密,虽然有些吃惊,但没谁感到奇怪,都觉得能保住命已是了不得的造化。

    因为孙达的到来,都知道事情几乎败露,所以这次去往黑松山没走历城,而是由肥城进入鲁郡,然后走博城和嬴县,虽然多是崎岖山路,但路程上却近了一百余里,而且沿途没有郡城治所,盘查的也不会太严格。

    李三娃等人上次收拾了张扒皮,很是担忧了一番,不过李狗子打探回来的消息让大伙颇有些目瞪口呆的感觉。

    张捕头的横死在淄川县城引起不小风波,县令县尉一干官员命令手下尽快侦破此案。可张扒皮却有着自己的盘算,不管这事儿是谁干的,自己都惹不起,听管家说来的二三十人都骑着马,显然实力不小,临走还有不少吃不上饭的流民也跟着上了山,这都是亡命之徒,自己千万别被盯上,否则即便猫在县城,恐怕也不大安全。

    张扒皮越想越觉得自己不能跟着掺和,官府估计也是做做样子,闹不好还会在自己这儿讹上些钱财,那就更不划算了,最后这家伙干脆收拾细软带着家眷跑益都去了,连张捕头的老婆孩子都没顾上,心性薄凉可见一斑。

    捕头本就不是朝廷正式官员,只是普通的差吏,现在连家属都不管了,自然也就没人再当回事,眼下大小绺子多如牛毛,谁知谁干的,即便知道了又能怎么样,谁闲的没事领着县兵去剿匪,那不是脑袋被驴踢了吗?所以此事居然不了了之,没人再提了,至于张捕头的老婆,哭闹几天后也没了下文,一个妇道人家能有什么办法,只能认命而已。

    如此消息让李三娃等人惊诧过后一阵的开怀大笑,胆子随之大了许多,本着兔子不吃窝边草的原则,又在嬴县地界做了两拨买卖,手法和张扒皮那次如出一辙,李狗子负责扫盘子,余下人等绑票打闷棍,临了在墙上歪歪扭扭的留下‘惩恶扬善,替天行道’八个大字,然后高唱‘男儿当自强’潇洒而去,居然有一种豪情万丈的气势,心态也随之而变,这落草也没那么糟糕嘛!

    张南等人押送物资到来的时候,山上士气正旺,正琢磨着再去哪替天行道。

    李栓柱等人本以为张北李三娃等人指不定已经面黄肌瘦弄得跟野人似的,谁想山上的小日子居然红红火火,而且已经发展到近百人了。

    山寨也弄得像模像样,二十几间土房整齐的坐落在东侧挺拔的松柏下,西侧是一溜仓库和马棚,正中三间土房是议事厅,门前是小操场。整个寨子周围的木栅栏一丈多高,寨门两侧用原木搭建了四个箭楼,上面有人放哨。

    这么多兄弟到来让李三娃等人格外兴奋,尤其听说家里安好,脸上更是挂满了笑意。

    张北听说自己有了侄子,乐的嗷嗷直蹦,大伙也纷纷向张南道贺。

    李三娃给大家介绍了新加入的几个头目,都是老实巴交的庄稼汉,互相之间没有什么身份的隔阂,很快熟络起来,说说笑笑很是热闹。

    那个方脸汉子名叫郭展,为自己当初的选择感到庆幸,这股绺子虽然不大,但都是好人,都是穷苦出身活不下去才铤而走险,互相之间有情有义,这比什么都重要,尤其他们在训练时唱的歌,团结就是力量,郭展觉得很有道理,不抱团咋能活下去。

    李狗子见张南给他带了不少鸽子,稍稍一愣,随后欣喜的接了过来。

    “狗子,这玩意儿你能弄明白不?”

    狗子摇摇头,“不好说,还是需要训练,不过从这飞回咱老柳村是肯定没问题的。”

    说罢李狗子抬起头疑惑的说道,“你们说,正哥是不是未卜先知啊?他怎么会提前让我养鸽子呢?那会儿他就料到眼前的事情?”

    李三娃若有所思,“我也有这种感觉,你看,当初在护卫队开扫盲班,逼着咱们认字,现在就有用了吧,最起码咱们做完买卖,缴获了多少东西都能记个账,也不至于烂糟糟的,而且衙门贴个什么告示,咱自己也能读个七七八八,不至于大眼瞪小眼,干等着别人念。”

    李曾点了点头附和道:“上次小正给咱们说的什么律法、道德,什么规则秩序的,还有什么人类的本性......咱听的一头雾水吧,可转头回走的路上,我就差不多明白了。”

    众人看着李曾。

    李曾回忆道:“那次返回老柳村的途中,历城的官道上有许多向北运送粮食的民夫,他们自己的粮食或者吃光了,或者损失了,甚至许多人都开始饿肚子了。”

    “就这样的一群可怜人,在那样的情况下,居然互相厮打着,抢别人的粮食,甚至为了一把野菜也打的头破血流......当时我便明白了,人不在乎律法,不在乎道德,世道非乱不可!”

    “是啊!”李三娃叹了口气,“这段时间我们也见过不少这样的事儿,细一琢磨,也就明白了小正的话。”

    他们七嘴八舌,旁边的郭展听的一愣一愣的,道德?律法?秩序?听不懂啊,感觉...感觉好厉害!不由在心里对那个大当家的萧正充满了好奇,扫盲班?读书识字?郭展摇摇头,这可真是闻所未闻。

    张南转告了萧正的口信,叮嘱他们谨慎行事,可以适当扩大队伍,但训练不能松懈,纪律更要严格执行,李三娃做了保证,同时请张南转告萧正,不必再往这里送东西,现在他们什么都不缺,临走还把一些缴获的金银细软交给张南带了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