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聊天群:千古一帝锦标赛
繁体版

第68章 李白:朝堂上,哪有什么立场呢?

    彼时的大唐,参加考试的考试人员被称为寒门学子,并且要想参加科举考试,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一是拥有正规的报名表,也就是需要填写自己的户籍身份,二是家族不得有经商之人,三则是不能是被官方判定不能参加科举考试的特定罪犯或者其他人员,比如政治犯、外国人等。

    单说第一点,从身份上来说,李白和如今的皇族李氏共用了一个先祖,属于勉强能扯到宗室关系的人,非士非农。户籍身份上就属于不能参加科考的一类人。

    而第二点,李白家族是有经商之人的,毕竟要像李白这样“东游维扬,不逾一年,三金三十余万”的花销,家里没个财路绝对是顶不住的。

    第三,则是李白本身是经历过胡化的汉人。

    所谓胡化的汉人,指的是李白血统是汉人,但是由于长时间生活在西域,受到了西域的影响,称之为胡化。

    这种人也是不能参加科考的。

    可以说,彼时大唐的科举制度,看起来几乎就是为了拦截李白的一样!

    当然,像李白这类的人并不是说就不能入朝为官了。

    除了科举这个路子外,还可以通过推荐的方式入朝为官,李白的翰林院学士的官职就是这么来的。

    但这就有个问题。

    通过推荐的方式做的官,基本上都是一些闲职,或者说是“门面官”,这就得从太宗时候说起了,自打李世民开始打压五姓七望,把科举列为选拔人才的重要手段后,能在朝堂担任要职的人几乎都是走科举路子上来的。

    这也就潜移默化的形成了一个规矩:走推荐路子做官的人,大多都是一些“镶金”的士族子弟。这些人没什么才干,当官纯粹就是面子功夫,朝廷也不会对这些人委以重任。

    而同样走推荐路子上来的李白,自然也是得不到重用了。

    年轻时候的李白满腔抱负,即便苦于无法参加科举,但也依旧凭借着文采,得到一些社会名流的推崇与奖掖,开始从事社会干谒活动。

    而后,逐渐步入了官场。

    可在李白想要大展宏图的时候,却发现大唐的官场上有着一条不可见的纽带,将官员们分成了泾渭分明两团。

    任李白怎么努力,也跨不过世俗的偏见。

    久而久之,看穿这一切的李白对做官什么的也就心灰意冷了。

    而也就是想明白了这一切,曹操突然意识到,原来唐朝也在变相的削弱宗室的力量。

    不管是出于主观的还是无意识的,这种科举制度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惠及万民百姓,但也同样削弱了宗室的力量。

    曹操想改革。

    但自身眼光的局限性,让曹操不知道怎么改革。

    毕竟,大唐这科举选官的制度虽然有问题,但不管怎么说也要比三国时期选拔人才的手段先进高明了许多。

    这就好比咱们知道核电站会有污水,但却没有合适的处理方法一样。

    此时的曹操就卡在了如何处理这种科举制度的弊端这里。

    ……

    而此时,因为“天子赐酒”的事情声名再度大盛的李白,迎来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客人:杜甫。

    杜甫显得极为上道,亲自带了两坛子桂花酿来到李白府上。

    “太白先生,还请赐教!”

    李白难得的没有喝醉酒,笑呵呵的走上前接过杜甫手中的桂花酿。

    “子美言重了,快快请坐。”

    对这个和自己齐名的文人,李白还是显得极为热情。

    说着,便拉过杜甫的手在一旁坐了下来,随后又唤门人拿来酒盏,将杜甫带来的桂花酿揭开,为二人满上,这才开口。

    “子美何谈赐教呢?”

    杜甫扬起脖子灌了一口酒,这才哭诉道:“太白可还记得当日沉香亭的酒宴?”

    见李白疑惑的点了点头,杜甫这才接着解释道:“陛下不喜蜀汉,当日甫却作了一首属相,夸赞蜀汉,如今陛下显然是对我心生不喜了,反观太白先生当日所行之诗,却蒙陛下厚爱,甫私下里研究了太白先生这首诗,可却迟迟不得门而入,还望太白先生不吝赐教,这……陛下到底是站哪边的呐?”

    李白听完杜甫的话,先是沉默了一阵,随后拿起酒杯,有些艳羡的看了杜甫一眼。

    “子美志在朝堂?”

    “恨不能以身报国!”

    杜甫斩钉截铁的说道。

    听完,李白长叹了一口气,说道:“若子美真是志在朝堂,白便仗着比子美痴长十余载,传一句教诲于你。”

    杜甫喜不自禁,站起身来躬身道:“甫洗耳恭听!”

    李白不在意的拉过杜甫坐回去,叹气道:“朝堂上,哪有什么立场呢……”

    杜甫闻言一怔,随后若有所思。

    ……

    杜甫想明白了什么李白没去管,在一顿畅饮后,杜甫便起身离开了。

    不多日,便传出了杜甫所作的新诗:《八阵图》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这次的杜甫依旧是在赞颂诸葛亮辉煌的一生,崇敬之情溢于言表。

    但这次,杜甫一方面赞颂诸葛亮取得的丰功伟绩。另一方面,又对刘备吞吴失师,葬送了诸葛亮的宏图大业,表示痛惜。

    似乎看起来一样,但这首诗的立场却有了些微的变化。

    不再夸赞蜀汉,也并没有诋毁东吴,单纯的只是对诸葛亮这个人表示惋惜。

    甚至连诸葛亮本人蜀汉丞相的身份都没有去说。

    效果怎么样不知道,但这首诗传出没多少时间,杜甫便收到了曹操赏赐的“百金”(百两银子)。

    ‘太白真乃谪仙人也!’

    收到曹操赏赐的杜甫,心里又一次对李白生出了几分敬佩之情。

    随后不久,杜甫便写下《春日忆李白》,“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先对李白所作之诗进行了一番夸赞。最后“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问到,我什么时候才能和李白见面,把酒言欢呢?

    杜甫虽然对李白殷切期盼,但李白好歹领了个官身,并不是那么容易见到。

    因此,杜甫也只能空思念了。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而此时的李白,却惹上麻烦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