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说三千年
繁体版

六十四、公元前698年

    仗打输了,三座城又要不来,宋庄公很气愤,不甘心就此作罢。于是,他与齐、卫两国会商,攻打郑国,以报战败之辱。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他们还拉来了蔡、陈两国,组成五国联盟。

    蔡、陈两国是郑国的邻居,苦郑久矣。他们也曾反抗过,先后跟随卫州吁、周桓王,讨伐郑国。

    公元前719年,卫州吁杀兄篡位卫国国君,就与宋、陈、蔡等国组成四国联军,攻打郑国。

    公元前707年,周桓王率陈、蔡、卫等国军队讨伐郑国。

    虽然,这两次战争,都以失败而告终。但,这并不影响蔡、陈两国攻打郑国的积极性。所以,他们一接到宋庄公的邀请,便立即同意了。

    至于南燕国,实力战五渣,属实拖后腿,不要也罢。

    准备了一年多时间,五国联军于公元前698年冬,从各个方向入侵郑国,会师于郑国国都新郑城下。

    而善战的郑厉公是如何应对的呢?

    郑厉公还沉浸在上次战胜四国联军的骄傲战绩之中,他自信得认为,手下败将不足为惧也。他要率领郑军,出城迎战,却被祭足拦住。

    祭足劝说:宋庄公合五国之军,兵锋正盛,不可硬碰。郑厉公应坚守不出,待其攻城受阻,士气下降,再出城迎战不迟。

    祭足说得很有道理,郑厉公却有些犹豫不决。因为他有战胜宋、齐、卫等国的经验,再加上他的自信,他认为他可以再次战胜他们。

    若是他战胜了,他的威望将达到顶峰,成为中原乃至天下的霸主,达到无人可及的高度。就算周桓王,也得仰望他。这是何等的荣耀,郑厉公想想,就激动不已。

    可是,郑厉公毕竟不是狂妄自大的人,他还有几分清醒和理智。一旦战败,郑国将一败涂地,不说灭国,也将彻底沉沦。这个结果,是他无法承受的。

    所以,他迟疑了,一时难以抉择。

    而祭足却很果决,帮郑厉公做了决定。他下令各将,坚守城池,有请战者杀之。

    越过国君直接下令,这明显属于僭越行为。但,祭足是太宰,不仅有权力,还有威望。郑厉公即便不满,也只能忍受。

    宋庄公等人见郑厉公闭城不出,要死守到底。他们只得下令强攻,奈何新郑城墙高大,城门厚重,始终无法攻破。

    随后,宋庄公等人改变策略,不再强攻,而是派兵去附近郊区抢掠,逼迫郑军出城。可,郑军依然闭守不出。

    再后,宋庄公等人商议,用火攻。这次,他们成功了。他们用火烧毁新郑城渠门,攻入城中,一直打到宫殿。

    不料,宫殿之中,郑军拼死坚守,其他城门的郑军也分兵过来围攻。

    眼看就要成功了,却功亏一篑。宋庄公很不甘心,就命令士兵爬上太宫殿顶,上房揭瓦,把房瓦下面的椽子抽走几根,归作宋首都(河南商丘)城门(卢门)橼木,作为胜利的象征。

    最后,五国联军小胜而归,退出郑国。

    宫殿上的瓦被人掀了,椽子被抢了,这脸丢大了。郑厉公很愤怒,他要率兵追击宋庄公,把这笔债给讨回来。

    可是,祭足不同意,极力阻止。他认为郑厉公失去了理智,不宜出兵。而且,郑国刚遭受一次战火,战后安抚、重建等工作,比追击宋庄公更重要。

    郑厉公则认为他的面子,比什么都重要。

    结果,两人谁也说服不了谁,不欢而散。

    但是,没有祭足的同意,郑厉公是指挥不动军队的。因为郑厉公是依靠祭足的力量,才篡位成功的。短短两年时间的经营,他在郑国的权力和威望,都无法跟祭足相比。

    因此,郑厉公对宋庄公的怒火,转变成了对祭足的怨恨,心中悄然起了杀心。

    郑厉公欲杀祭足之事,要容后再谈了。因为,此时的郑厉公只是心中起意,还没到付诸行动的时候。所以,他还需要时间酝酿和谋划。

    对于年轻的郑厉公来说,他的时间是充裕的,他等得起。可对于年老的齐僖公来说,却是奢侈的,过一天就少一天。

    十二月丁巳日这一天,齐僖公过完了他生命中的最后一天,溘然长逝。世子吕诸儿继位,史称齐襄公。

    齐僖公还是很厉害的,与郑庄公、楚武王齐名,被后世合称为春秋三小霸。

    他在位时期,曾先后多次主持多国会盟。平息宋国与卫国之间的争端,与郑国、鲁国以宋殇公不向周天子朝觐而讨伐宋国,以郕国不听从周天子之命而伐郕国。平定许国,使许庄公出走,立其弟许桓公为君。平定宋国华督之乱,与郑国击败狄戎,后讨伐鲁国和郑国。齐僖公的这些功绩,为齐国争霸奠定了良好而坚实的基础。

    是年,同为春秋五霸的秦国,发生了一件臣子弑君的大事件。《史记·秦本纪第五》记载:“出子六年,三父等复共令人贼杀出子。”

    秦出子,姓名嬴曼,是一位十一岁的少年。

    三父是一位武将,官职威垒,等同于大司马的官职,是武将之首。

    六年前,秦宪公去世。以大庶长(等同于宰相的官职,是文臣之首)弗忌和威垒三父两人为首的权贵集团,越过秦国世子(名字不详),拥立秦宪公小儿子嬴曼(当时五岁)继位,以便他们掌控秦国。

    六年时间过去了,威垒三父为何要对一位十一岁的国君痛下杀手呢?

    作为当年同谋的大庶长弗忌,却为何没有一同参与呢?

    可惜,史料中没有明确答案。

    不过,依照常理来说,威垒三父等人拥立五岁的嬴曼当秦君,是为了掌控朝政。那么,他们杀十一岁的嬴曼,想必是嬴曼不可控了,威胁到了他们的权力。

    再看《史记·秦本纪第五》中记载,三父等人弑杀出子后,“复立故太子武公”。随后,“(武公)三年,诛三父等而夷三族,以其杀出子也。”

    这两件大事中,都只提到三父,没有提到弗忌。

    试想一下,以弗忌文官之首的地位,他能不参与弑君,却不能不去拥立秦武公。不然,秦武公不可能放过他。这逃亡六年的仇恨,岂是那么容易平息的。秦武公杀三父等人,名为出子,实为他自己罢了。

    所以,弗忌没有出现,很大可能是已经去世了。

    再说三父,算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人。他连十一岁的嬴曼都不能掌控,却想要控制成年的秦武公。或许,他是见识到了少年嬴曼的不知畏惧,认为成年秦武公会理智得做好一个傀儡。毕竟,他有兵权在手,不怕秦武公不听话。

    不过,秦武公却是玩政治的高手。他明白一个道理,刀剑里出政权。在即位第一年,他便以率军讨伐彭戏氏(当时西戎的一个部落)为突破口,收服了几个亲信武将,掌握住了部分兵权。

    之后,秦武公用极高明的政治手段,成功麻痹三父等人的同时,迅速建立起自己的亲信势力。通过两年时间的布局,秦武公用雷霆手段,诛杀三父等人,彻底掌控秦国国政。不得不说,能称得上“武”这个谥号的,都是杀伐果断的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