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说三千年
繁体版

六十二、公元前700年(下)

    中原诸侯纷争不断,越来越激烈。而位于荆楚之地的楚国,也不甘寂寞,在不断扩张,挑起纷争。

    楚国雄踞西南,可在周天子和中原诸侯眼里并没有什么地位。一来楚君不是姬姓的王室族人,封号只是子爵;另外,楚国地处“蛮夷之地”,在文化上与中原有很多差异,所以始终得不到周天子和中原诸侯的尊重,甚至经常被排挤。

    外部环境的恶劣,激发了楚国人的斗志。《左传》以“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来形容先楚人创业的艰辛,“让楚国强大起来”的念头深深地刻在了每个楚君的基因里。

    因此,楚国历代国君,以开疆拓土为己任,极具野心和侵略性。开国至今(公元前700年),前有熊渠,今有熊通(楚武王),这两人最为厉害。

    这两人性格几乎一模一样,都很争强好战,并都僭越称王。

    闲话少说,让我们将目光聚焦到公元前701年-699年的楚国。

    《左传·桓公十一年》载:“楚屈瑕将盟贰、轸。郧人军于蒲骚,将与随、绞、州、蓼伐楚师···遂败郧师于蒲骚,卒盟而还。”

    公元前701年,楚武王为了破解江汉小诸侯联盟势力,决定用“连横”之策分化之。他命莫敖(司马)屈瑕、斗廉为正副将领,帅师与贰国(广水市)、轸国(应城市)进行结盟。

    地处贰、轸之间的郧国,得知楚国与贰、轸两国联盟的消息后,深感危机降临,为阻遏楚国势力东进,确保不被贰、轸两国夹击,便在其邑蒲骚集结重兵,以图抗楚,打破三国联盟。为确保胜利,同时联合了随、绞、州、蓼之军攻楚。

    屈瑕得此情报之后,召集众将商量对策。

    斗廉说:“五国之中,郧国是重点,其他四国并没有做好真正与楚作战的准备。他们一定是先看热闹再见机行事。如果郧国有胜算,他们定当围攻我们。我们只要抓住他们观望的机会,先发制人,击败郧国。则五国联盟,不攻自破””

    其他部将也觉得斗廉所说很有道理。于是,屈瑕采纳斗廉的建议。

    果然,随国没有响应郧国。绞、州、蓼三国口头上虽表示响应,却按兵不动。正好为楚军击败蒲骚的郧军,创造了时机。

    屈瑕率部分兵力驻于郊郢,做好抗击四国联军的准备。斗廉则率精兵强将,趁夜袭击蒲骚郧军,因出其不意,而大获全胜。

    局还没开始,组局的人先倒了,这局哪还有进行下去的必要。四国联军见郧军大溃,哪里还敢出兵攻楚。

    郧国孤立无援,被迫与楚国签订降书。

    蒲骚一战让楚国有了两个收获:一是打败了郧国,让结盟顺利完成;二是看清了周边诸侯的立场,究竟哪些会成为楚国日后的威胁。

    论实力,楚国周边的诸侯无一敢与楚争锋,但他们联合起来,这些小国就成了楚国进军中原最大的阻碍。楚武王想要走出江汉地区,进军中原争霸,这些反对他的小国刺头,就必须要解决。

    公元前700年,楚武王经过研究,决定先攻打绞国。因为绞国与郧国相邻,位于楚国北方,是楚国争霸中原的必经之路。

    绞国,南宋《路史》载:“(皋陶)有子三人,长伯翳,次仲甄,季封偃,为偃姓。偃之后,有州、绞、贰、轸···”

    绞氏出自偃姓,为皋陶后裔之国。据考证,绞人主要活动于湖北丹江口市、十堰市郧阳区、郧西三市地界,其都城遗址位于郧阳区青曲镇店子河一带,作为楚国东进北伐进程中牺牲较早的诸侯国之一。

    《左传·桓公十二年》载:“楚伐绞···大败之,为城下之盟而还。”

    寥寥数字,只谈胜负,却难以形容此战的惨烈。

    话说楚王亲率大军,攻打绞国。其重视程度,比郧国还高,足见绞国不好打。

    绞国虽小,可城墙坚固,易守难攻。还有,绞人悍勇,善战,不会轻易屈服。

    楚军围困绞都月余,始终无法攻克城门。

    时间拖得越久,对楚军越为不利。

    楚武王与屈瑕商量对策。

    屈瑕说:“围城一月,我们的日子难,绞国未必就好过。绞国城小,所储备的物资有限,这一月应该消耗大半。所以,我们可以制造机会,引诱绞军出城。”

    楚武王看着他,道:“继续说。”

    屈瑕说:“绞都城内无山林,树木有限,当下除了粮食之外,他们最缺的当属薪柴。据谍人所报,城内现在柴草匮乏,百姓拆木器生火煮饭,薪柴远比粮食稀缺。”

    楚武王说:“你是要让我军放松警惕,给绞人出城砍伐薪柴的机会?”

    屈瑕摇头道:“不,我们给他们送薪柴。”

    楚武王皱眉问:“送?如何送?”

    屈瑕用手指沾了点水,在案台上边画边说:“我们可以派几十名机灵的死士假扮樵夫,在绞都附近山林砍柴,砍完柴去城门叫卖。绞人开始以为有诈,必会捉拿,并进行拷问。也有可能,绞人会杀之,挂尸城头,来观察我军反应。只要死士嘴严,我军又没有反应,绞人就会相信这些死士是真的樵夫。”

    “然后,绞人就会诱以重利,放樵夫出城,给他们砍柴、送柴。如此,只要三日,绞人便会麻痹大意,认为我军松懈,有机可趁。最后,就是关键,樵夫们临时加价,向绞人索取重利。绞人不满,必然不会给,要强抢。这时,樵夫们反抗,杀死几名绞人,再逃跑。绞人愤怒,必会出城追击···”

    楚武王心下大喜,抢话道:“善!樵夫一路逃跑,引绞军入我军埋伏之地。我军前后夹击,便可一战而胜。”

    楚武王很满意屈瑕的计策,便令屈瑕全权负责,依计行事。

    不出所料,绞人果然中计,出城追击“樵夫”,一头扎进楚军埋伏,导致大败。

    结果,绞国国君被迫在城下签订不平等的盟约,成为楚国的附庸。“城下之盟”这个成语,就是出自这场战役。

    然而,楚武王并不满足,他站在绞国的城墙上,拄剑而立,向东南方向眺望。罗国,便是他下一个要征服的目标。

    因为,在楚军分兵渡彭水之时,有罗国谍人多次窥探楚军虚实。罗国负责此次窥探行动的是罗将伯嘉。他是奉罗国国君之命,到绞国附近观察楚军的布置和分兵情况,看看楚军有没有弱点可趁。如果有,罗国便出兵,帮助绞国,攻打楚军。

    伯嘉通过三日的窥探,都找不到楚军的弱点。于是,罗国便放弃了趁机攻打楚军的打算。这件事情被记载在《左传·桓公十二年》,“伐绞之役,楚师分涉于彭。罗人欲伐之,使伯嘉谍之,三巡数之。”

    可惜的是,伯嘉窥探楚军军情,被楚武王知晓,引起了楚武王的愤怒。一个小小的罗国,不安分守己,也敢挑战楚国的权威。进而,这成为了楚武王征伐罗国的导火索。

    话说,楚军来袭,罗国能否抵挡呢?

    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