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说三千年
繁体版

五十五、公元前706年

    这一年,是战火纷飞的一年:楚国攻打随国;北戎入侵齐国,郑国派兵助阵齐国;曲沃武公设计诱杀晋小子侯;虢国、芮国、梁国、荀国、贾国等小诸侯国,一起讨伐曲沃武公。

    先说楚国攻打随国。这是一场试探性的攻击。

    话说楚国时任国君熊通,是一位有野心又好战的人。他的国君之位,是杀了其兄楚厉王之子,谋权篡位得来的。他即位之初,就敢挥师北渡汉水,攻略南阳。南阳可是周朝设在江北的重镇,属于周国领土。可见,熊通的胆大妄为。

    随即,他又向东攻略江汉平原,灭掉权国。巩固政权后,他便开始谋划向北拓展。

    而与此同时,楚国在北边的邻居郑国、蔡国,也都感受到了来自楚国的压力,开始对楚国进行防范。

    郑国可是中原霸主,熊通自然不愿与其正面对决。

    所以,熊通低调了几年之后,便想转向西北的随国,试探性的攻击一下。

    随国也是大有来头,开国之君是人称文王四友之一的南宫适。周建国后把心腹大将南宫适封在随,监管南蛮诸国。在楚国强大之前,随国是南方第一强国,还有周边一众铁杆粉丝的支持,人多力量大,强悍的楚国也没有办法一口气吞并它。

    熊通把军队开到了随国门口,形成大兵压境之势,但是他并没有强行进攻,而是把部队停下了。他想对随国采取边打边谈、软硬兼施的办法,这就体现出熊通的智慧。虽然他自称是“蛮夷”,但还是很懂斗争策略的。他知道要想赢得战争,就要使用各种手段。

    所以,在楚国令尹斗伯比的提议之下,熊通故意摆出羸弱的军队,示敌以弱,来诱惑随国主动攻出来。如此,他便可以诱敌深入,聚而歼之。

    不过,随国也有一位智者,叫季梁。他看出了熊通的诱敌计,劝止了随国国君追击楚军,致使楚国的阴谋失败。

    这段故事,记载在《左传·季梁谏追楚师》,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网上搜索来看。

    这里,我简单说一下。

    楚军入侵随国,驻军瑕这个地方,进行休整。面对随军的顽强抵抗,楚军伤亡不小。楚国国君熊通很是头疼,心生停战之意,就派出使者去跟随国谈判。

    随国国君很高兴,派出少师(姓名不详)去瑕地,跟熊通谈判。

    这时,楚国令尹斗伯比就献上一计:在随国使者少师前来的路上,派疲兵守卫···

    随国首席谈判官少师回国后,把所见所闻讲给随侯听,说楚军长途奔袭,士卒疲弱,建议随侯率兵进攻瑕地。

    随国第一贤臣季梁就反对说,楚军强大,没有道理示弱,这不合逻辑,一定是楚国的阴谋。如果我们现在出击,那就是往火坑里跳。

    然后,他指出随国当前的取胜之道。想要以弱胜强,必须要等楚国内部先乱,随国才有机会。所以眼下,随国必须团结邻国,积蓄力量,静待时机,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随国没有上当,熊通只能下令撤军回国。

    再来说北戎入侵齐国,郑国派兵助齐。

    其实,北戎侵犯齐国,几乎每年都有。但以往,北戎只是来抢粮食,抢了就走,不会攻城略地。

    这次不同的是,北戎出动一万兵力南下,已经攻破祝阿城,又在围攻历下城,大有一副与齐国死坑的架势。

    那么,北戎对齐国的态度,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转变呢?

    这个答案的关键在纪国。

    《春秋·桓公》记载:“六年夏四月(公元前706年4月),公会纪侯于成。”

    《左传·桓公》记载:“夏,会于成,纪来谘谋齐难也。”

    把两句话连在一起分析,意思就是:纪国被齐国欺负得快不行了,纪侯向鲁桓公求救。

    在山东半岛境内,鲁国与齐国实力相当。周初,鲁国的存在,就是为了防范齐国。所以,两国一直都是竞争关系,大于合作关系。

    而纪国与鲁国之间是联姻关系,也曾一度结盟。因此,纪国遇到齐国的侵略,便第一时间想到了鲁国。

    那么,鲁桓公有没有答应帮助纪国呢?

    《春秋》、《左传》等史书没有给出答案。

    其实,没有答案就是最大的答案。鲁国应该拒绝了纪国的请求。

    原因有二:一是《春秋》、《左传》都是鲁国人所写,若鲁桓公帮助了纪国,肯定会书写进去;二是北戎突然一改往日做派,对齐国的攻城略地,必然是因为极大的利益所驱动。

    前后分析来看,纪国为了摆脱齐国对它的压迫,寻求鲁国帮助不成,便以重利贿赂北戎帮忙。

    而齐国一方,要如何面对一万北戎人的入侵呢?

    北戎人民风彪悍,又擅骑射,战力很强,很不好对付。

    齐僖公没有信心独立抗击一万北戎人。于是,他立刻向郑国、鲁国、卫国三位盟友求援。

    郑庄公很给面子,即刻令世子忽为大将,高渠弥为副将,祝聃为先锋,率三百战车,驰援齐国。

    而鲁国、卫国虽同样派兵救援齐国,却行动迟缓。

    当距离最远的郑军赶到历城时,鲁军、卫军还没赶到。

    患难见真情。

    齐僖公见郑军来得这么快,很是感激,亲自出城迎接世子忽,并犒赏郑军。

    世子忽对北戎有丰富的作战经验,他对齐僖公说:“北戎人浮躁,军纪不整,散漫惯了。而且,他们野蛮贪财,胜了就争夺财产,败了就互不相救。当年,北戎入侵郑国。我就是用三批伏兵,诱敌深入,将其大败。现在,我认为还可以用此计。”

    齐僖公听说过世子忽击败北戎人的事情,知道他善战善谋,就问:“如何使计?”

    世子忽说:“北戎人刚刚打了胜仗,必定骄傲。我们可以挑选一部勇而不刚的队伍,去挑战,不能支持就败走。北戎人以为我军真败,必会追击。然后,等他们进入伏击地点,我们合围之,凭借人数上的优势,必能大获全胜。”

    “此计甚妙!”

    齐僖公很高兴,仿佛看到了胜利的曙光,与世子忽商议完善后,立即派人去依计执行。

    此战结果,不出世子忽所料,齐军、郑军大败北戎人。由于郑军负责拦截北戎人退路,战功最为显著,不仅斩获三百名北戎人,还生擒北戎人两名主帅。

    不过,在事后论功行赏环节上,世子忽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首功奖赏,令他很是不爽。

    原来,东道主齐僖公确实准备了丰厚的礼物(主要是食物,《左传》记作“馈之饩”),送到了齐国边境犒赏众人(战争胜利后,各国并未撤兵,而是由各自大夫率领部队留在边境,替齐国戍守)。

    但这一次不知为何,齐僖公特意请了鲁国的代表,来安排“馈饩”的顺序。或许是因为鲁国乃最尊礼的国家,又是威望很高的姬姓宗国,齐僖公想以此来表示自己处事公允,不会厚此薄彼。

    然而,替齐僖公来分配“馈饩”顺序的这个鲁国代表,实在是有些木讷。他既没有按照各国与齐国的远近亲疏,也没按照此次功劳大小来分配,而是完全按照周朝的礼制,依据各国的爵位来安排顺序。这样一来,郑国这个伯爵之国,领兵的主帅又是没有继承爵位的世子忽,当然会特别靠后。

    世子忽作为最大的功臣,却排在最后领取奖赏,可想而知他的内心是多么愤怒了。

    不过好在,世子忽比较理智,并没有直接跟鲁国代表撕破脸,算是给齐僖公留足了面子。可是,这位郑国世子确是一位记仇之人。鲁人得罪了他,他势必要在日后进行报复的。

    或许,这是齐僖公的计谋,目的就是为了让郑、鲁两国不和。

    最后,是五小国联盟讨伐曲沃武公,他们分别是虢国、芮国、梁国、荀国、贾国。

    据《左传》所记,桓王十七年的秋季,“虢仲、芮伯、梁伯、荀侯、贾伯伐曲沃”。

    事件起因是,曲沃武公派人诱杀了晋国国君晋小子侯。如何诱杀,史书没有记载。只能说小孩子比较好骗。

    曲沃三代领主,一直致力于造反事业,杀晋国国君,对他们来说,是很正常的事情了。晋小子侯,是被杀的第五位晋国国君了。

    为什么这次有五国联盟讨伐曲沃武公呢?

    为什么以前没有其他诸侯国见义勇为,讨伐曲沃的叛乱行为呢?

    要寻找答案,先要看此行五国联盟的盟主,虢公林父。他是周桓王的亲信,是周桓王用来制衡郑庄公的人物。

    从郑庄公在朝廷的地位被边缘化的结果来看,虢公林父应该是很有能力的人。虽然,周桓王发动的伐郑之战,以失败告终。但是,这只能证明了周桓王的军事才能平庸,却无法否定虢公林父的政治才能。

    所以,虢公林父插手晋国内政,讨伐曲沃,应该是周桓王暗示的。

    虢公林父也不负所望,竟然能联合芮国、梁国、荀国、贾国,一同出兵讨伐曲沃。

    我想,原因有三:一是曲沃与晋国相战几十年,实力肯定受损严重,不算强大,可以欺负;二是虢公林父威望很高,又代表周桓王,就拥有了大义名分;三是曲沃武公诱杀晋小子侯,是谋杀国君的大罪,天理不容。

    能打的赢,又合法合理,这就够了。

    那为什么只有芮国、梁国、荀国、贾国这四国呢?

    只能说,虢公林父只能说动这四国。

    那么,结果如何呢?

    结果嘛,就是没有结果。因为史书没有记载。

    我想,应该是五国联军并不齐心,到达曲沃之地,被曲沃武公一番离间,就分崩离析了。也就不了了之了。所以,没有成功,也没有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