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说三千年
繁体版

四十八、公元前719年(下)

    夏,鲁隐公与宋殇公在“清”地会晤。这是宋国换了新国君之后,两国最高领导人为了巩固两国盟友关系,进行的一次友好磋商、交谈。

    先前说,鲁隐公执政之初,为了制衡国内的反对势力,扩大他的名望,先后与邾国、宋国结盟。而当时的宋国国君是宋穆公。

    时隔两年,宋穆公去世,即位的是宋殇公,宋穆公的侄子。

    宋穆公为什么选择让侄子继位,而不给亲儿子呢?

    因为宋穆公的国君之位,是他的兄长宋宣公临终让位给他的。而宋穆公为了感恩兄长宋宣公,就临终让位给宋宣公之子,也就是宋殇公。

    不得不说,宋宣公、宋穆公兄弟情深,令人感动。

    其实,宋国有兄终弟及的传统,这也是来自商朝的祖制。

    所以,宋宣公传位给弟弟,宋穆公传位给大侄子,也就不奇怪了。

    ···

    卫国使者宁翊来到宋国,拜见宋殇公与夷。

    宋殇公问宁翊:为什么要讨伐郑国。

    宁翊说:郑伯无道,诛弟囚母,侄子公孙滑都逃到我国了,郑伯也不能容,兴兵来讨。先君迫于郑伯实力强大,不敢跟郑伯做对,谢罪求和。当今我国君欲雪先君耻辱,我们与您宋国有一样的仇恨,所以来向宋国借兵,一起伐郑。

    宋殇公说:寡人与郑君素无矛盾,你说同仇,恐怕说的不对吧?

    宁翊说:我有一言,请屏退左右。

    殇公令左右退下。

    宁翊说:君侯之位,受之于谁。

    殇公说:受之我叔父穆公。

    宁翊说:父死子继,古之常理。穆公虽有尧、舜之心,怎奈公子冯总是以失去君位为恨,虽然身居郑国,但是他的心从来就没有忘记过宋国啊。郑伯接纳了公子冯,他们的交情已经很深了,一旦郑国拥戴公子冯兴师伐宋,宋国人感念穆公的恩情,也不忘穆公的儿子,内外交困,君侯的国君之位恐怕就危险了。今日兴兵,名为伐郑,实际上是为君侯去除心腹之患啊。如果君侯发兵,我卫国也发起义兵,联合鲁,陈,蔡三国之兵,郑国的灭亡指日可待了。

    一番话说得宋殇公情投意合,宋殇公本来就忌惮公子冯,如果真能打败郑国,公子冯也就回国无望了,自己的君位就稳了,于是就答应宁翊发兵伐郑。

    鲁国的公子翚收了卫国的贿赂,不向鲁隐公汇报,便擅自答应合作。至于陈、蔡两国,有新任周天子姬林的授意,也纷纷派出军队。

    这里讲一句题外话,新任周天子姬林因为年轻气盛,对郑庄公擅政弄权很不满。他早就想将郑庄公撤职,赶出成周,奈何实力不够。一听卫国起头攻打郑国,他自然是兴奋不已,差点就要去摇旗呐喊助威了。

    有天子居中协调,伐郑联盟很顺利。因为宋殇公的爵位最高,被推举为盟主。卫军为主力,石厚为先锋。卫君州吁则为后援,多备粮草,犒劳四国之兵。五国共甲车一千三百乘,向郑国杀来。

    郑庄公问计于群臣,有主战的,有主和的,战和不定。庄公不愧为一代贤候,高瞻远瞩,运筹帷幄。

    他看着群臣争论不一,相视一笑,说:你们的主意都不是最好的办法。卫州吁刚刚篡逆得位,不得民心,所以才搬出旧怨,借四国之兵,想要打败我国而立威以压住人民民怨。鲁国的公子翚贪图卫国的贿赂,没有经过国君就自己做主发兵。陈国、蔡国与郑国无仇,都不会跟我们死战。只有宋与夷害怕公子冯在我国对他造成威胁,是真心助卫。孤将公子冯安置到长葛,再派人告诉宋与夷,让他派人去抓公子冯。如此,宋军便会去围攻长葛。然后,孤再命令子封领步兵五百,出东门只跟卫兵交战,诈败而逃,引卫军入彀。只要杀一杀卫军锐气,卫军必然退去,不敢久战。因为,卫州吁刚刚篡权得位,君位不稳,民心不稳,不可能一直跟我们作战,一定会迅速回国,稳定局面。

    随后,郑庄公下令,大夫瑕叔盈率一部兵马,护送公子冯往长葛去。并派人对宋殇公说:公子冯死里逃生跑到我国,我国君不忍加害。现在已经让公子冯到长葛认罪,你们自己去抓他吧。

    宋殇公果然命宋军统帅移兵去围长葛。

    宋国是此次伐郑的盟主,宋军的离开,也就意味着联盟已经破裂。

    卫州吁主动站出来要当盟主。蔡、陈两国自然没有意见。但鲁国鲁隐公有意见。

    本来鲁国公子翚私自带兵助卫伐郑,鲁隐公就一肚子火。但事情已成定局,他也不能阻止。如今,宋国退出,让鲁隐公抓住了机会。他派使者给公子翚,让他一定要为鲁国争这联盟盟主之位。

    鲁国是诸侯之长,怎能屈居其他诸侯之下?你公子翚要是当不上盟主,就会让鲁国蒙羞,就是鲁国的罪人。

    如此一来,就等于把公子翚架在火上烤了。

    公子翚本打算出兵走一趟,壮壮卫军的声势而已。但被鲁隐公一搅和,他只能尽全力,争取盟主之位。可这么做,他就要得罪卫州吁了。

    卫州吁自然不愿让鲁隐公当盟主,因为公子翚带来的兵是最少的,在联盟中的势力是最弱的,怎么能当盟主?

    两人争执数日,互不相让,难以达成统一意见。

    就在四国联军踟蹰不前之际,郑国公子吕率军来战。

    郑军列阵,大骂卫州吁弑杀君兄,擅杀大臣,不忠不义,祸国殃民,天打雷劈,早死早超生。反正骂得很难听。

    卫军统帅石厚明知是计,但也不得不战。如若让郑军这么骂下去,不作回应,军心必然涣散。还有,他回去也不好向卫州吁交代。、

    石厚要求鲁军、蔡军、陈军一同出战。

    但是,鲁军统帅却以身体抱恙为由,拒绝出战。同样,蔡军统帅、陈军统帅纷纷找借口,以水土不服,拒绝出战。

    石厚咬牙切齿,却无可奈何,只好率卫军出战。

    不过,石厚有机智,临机一番鼓动,军心士气顿时上涨。

    “···郑人阴险狡诈,辱骂我们的国君,就是辱骂我们的父亲。你们身为血性男儿,你们难道就不感到侮辱吗,你们难道就不感到愤怒吗?我们杀出去,杀尽侮辱我们的郑人。我们要用热血,捍卫我们卫人的尊严!杀!”

    “杀!杀!杀!”

    卫军气势如虹,如狼似虎,杀向郑军。

    公子吕一见卫军如此气势,心里一紧。不过旋即,他想起郑君的嘱托,要他佯败,引卫军入埋伏圈。

    “来得正好。我也不用假装败退了,我给你来个真败。嘿嘿,我不信你石厚不中计!”

    两军交战,异常激烈。

    随着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郑军人数上的劣势,逐渐明显。约莫一刻钟时间,郑军已然不支,出现了逃兵。

    见火候到了,公子吕当机立断,下令撤退。

    “我们胜啦!郑军败啦!追!给我追!”公子吕立即下令追击。

    而选择在一旁观战的鲁、蔡、陈三军统帅,则面面相觑,不敢置信,郑军就这么败了?原来卫军战力这么强吗?不可思议!

    鲁军统帅公子翚摇头道:“奇怪!我听闻郑君狡诈如狐、阴狠如狼,公子吕善战知兵,不该只派如此少的兵将来此决战才是。此中,必有阴谋!我想,公子吕应该是佯败,引诱石厚中计。”

    蔡军统帅疑虑道:“可我看郑军不像佯败,死伤确实惨重。”

    陈军统帅猜测道:“或许,郑君是想用苦肉计?”

    鲁军统帅公子翚点头道:“没错!这就是郑君的高明之处,果然够阴狠,牺牲那么多士兵,来引诱石厚中计,够狠!”

    蔡军统帅问:“那我们要不要派人去提醒石厚?”

    鲁军统帅公子翚说:“为时已晚。我们做好准备,接应卫军,只希望石厚能安全归来吧。”

    不过好在,卫军统帅石厚因为追击途中翻了车,摔伤了脚腕,无力再战,便下令撤军,躲过一劫。真是幸运!

    到此,五国联军伐郑,以小胜结束。

    如此虎头蛇尾的伐郑大战,劳民伤财无数,令卫国权贵和人民非常不满。他们认为这是卫州吁无能导致的。

    卫州吁内心惶恐,害怕卫国人民暴乱,便斥责石厚不该草草结束伐郑之战。

    可石厚大喊冤枉,他说:宋君为了一己私利,退出联军。而鲁军、蔡军、陈军则首鼠两端。如此,卫军能小胜一场,实属不易了。

    卫州吁说:可国人不满,为之奈何?

    石厚绞尽脑汁,想不出办法。他说:我父亲老谋深算,我回去问问他,应该有好的办法。

    卫州吁说:好,你快去,我等你好消息。

    石厚回到家中,问计父亲石碏。

    石碏沉思片刻,缓缓说道:卫君得位不正,人民不支持他,是必然的。不过,若能获得周王册封,卫君之位可谓正矣。

    石厚为难道:之前卫君听我之计,请周王居中协调,才有了五国联军伐郑之事。但伐郑之事虎头蛇尾,周王大怒。我想,卫君要想获得周王的册封,很难呐。

    石碏说:陈桓公正受到周王的宠信,如果让卫君去求他引荐,事情就能办成。不过,陈桓公好面子。若卫君能亲自去一趟陈国,与陈桓公免谈。我想,陈桓公肯定会应承此事。

    石厚笑道:善!父亲所言可行也!

    于是,卫州吁与石厚前去陈国,求见陈桓公。

    而同时,石碏也派人给陈桓公送信,说:世人都道,陈君忠义无双,为天下诸侯之典范。然而,卫州吁和石厚这两人弑君,擅杀大臣,此乃十恶不赦之人。若让他们做大,恐对周王不利。陈君若能抓拿此二人,不仅卫人要感谢您,周王也会看重您。我代卫国数万人,请求您主持公道,杀死这两个罪人。

    石碏这马屁拍在了陈桓公的心里。

    于是,陈桓公思量半日后,最终决定名人抓拿卫州吁和石厚。

    随后,他派人通知石碏,让石碏把他们带回卫国处置。

    石碏已然与卫国权贵形成统一意见,便是派人在路上,直接将卫州吁和石厚杀死。

    就这样,卫州吁和石厚这对臭名昭著的造反君臣,一同被迫走完了他们的一生。

    石碏为大义杀子,既让我们感佩的同时,也感受到了政治的残酷、冷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