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乡试
“辰季哥哥,你这次乡试可有把握?”盛明兰神色有些担忧的问道。
毕竟科举对这个时代的人来,那就是真正的一条独木桥,不是成功就是失败,是几乎唯一一个可以出人头地的机会。
苏辋信心满满的道:“我跟随范公学习多年,多少还是有些把握的,头名不敢保证,但要想通过乡试应该是不成问题。”
毕竟心里装着的是一个现代人灵魂,远不像古人那么谦虚,苏辋对自己还是颇有些自信的。
“那则诚就在此提前恭祝辰季你通过乡试。”盛长柏拱手向苏辋提前恭贺了。
聊完了苏辋这次来汴梁的目的之后,盛明兰才有些难为情的声道:“辰季哥哥,你之前寄给我的石头记,后续还有没有了,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故事写的真好看。”
看着虽然有些不好意思但双眼却充满期待看着自己的盛明兰,苏辋笑了笑,指了指自己的脑袋道:“后面的故事都在这里,有时间我写出来给你看。”
盛明兰一听兴奋的道:“好的,辰季哥哥,那你早点写出来,我都已经等了好久。”
原来在守孝时期,苏辋通过盛长柏与盛明兰来过几次书信,盛明兰在信中曾经向苏辋提起过,她虽然在盛老太太那里得到了庇护,一般没有人敢欺负她。但毕竟母亲去世,盛老太太虽然爱护她,但与她不了什么贴己的话,身边大部分时候只有一个桃在,平常颇为寂寞。
苏辋干脆每次给她回信的时候都会写几章石头记的内容寄给盛明兰,可以帮她打发一下无聊的时间。
反正苏辋已经把四大名着中的三国演义和西游记都抄了出来,也不在乎再多抄写一部。作为一个穿越者,最重要的一个优点就是要脸皮厚。
当然也不是原模原样的抄写下来,毕竟时代不一样,所以苏辋还是做了一些简单修改,去除了一些不符合这个时代的细节。再怎么他也是跟随范仲淹学过这么几年了,再加上父亲苏洵的教导,虽写不出石头记原模原样类型的话本,但修改一下细节还是没有问题的。
这出世后引得无数世家姐喜欢的石头记自然也吸引了盛明兰的目光,于是以后盛明兰每次书信就多了一项内容,那就是向他进行催更。
“那你记得早点送过来。”盛明兰满怀期待的道,石头记的故事已经让她最近有些失眠。满脑子想的都是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故事的后续发展,甚至因为做事不专注为此还遭到了盛老太太的责罚。
三人又简单聊了聊之后才就起身道别,盛长柏和盛明兰还在庄学究那里每上课,今也只是难得抽出时间与苏辋见见面。虽然现在年纪还,但如果一起待得时间过长,传了出去对她的名声终归是不好。
随后的日子里,苏辋除了陪两位兄长一起准备考试之外,偶尔难得有时间的时候也会和盛家兄弟一起去郊外踏青游玩。
甚至在知道盛老太太教盛明兰打马球的时候,苏辋还会准备好马匹,与盛明兰在汴梁外的马场骑马驰骋一番。
一直持续到开封乡试开始,总算是不负苏询的嘱托,三兄弟在乡试之中都发挥非常完美,虽然不曾有一人考中解元,但也全都顺利通过了乡试。
盛明兰在知道苏辋通过了乡试的时候,还特意找机会摆了一桌酒席,让盛长柏出面请苏辋过去庆贺。
乡试结束之后,接下来就要准备会试了。于是苏询按照惯例,在会试之前拜访了此次会试的主考官,也是历史上名垂青史的人物欧阳修。把他们父子以六国为题做的四篇六国论都递交了上去。并依旧像历史一样受到了欧阳修的大力赞扬,苏家父子四人在汴梁一夜成名,一时之间洛阳纸贵。
原本苏家只是书香门第,家里钱财不算特别多,之前是因为有程氏资助一些,所以显得颇为富樱但因为八娘的关系,导致苏家和程家彻底决裂,因此,在苏辋回眉山之前的两年多时间里,苏家在眉山过得并不算好,只能勉强维持自家的脸面。
后来随着苏辋返回眉山带回了大笔金钱,苏家的状况才好了一些,不至于再受到金钱上面的窘迫。而到了汴梁之后,依旧是有着苏辋钱财上的支持才让苏家可以在这里依旧过着相当体面的生活,不用像历史上需要借住在相国寺这些免费住宿的地方。
他们也可以安安心心的把心思都放在备考会试的事情上面来,不会因为担心吃饭的问题而分心他用。
虽然苏轼父子在汴梁可以一战成名,但苏辋还是特地让自己低调一些,是父兄之中最低调的那一个。毕竟他年纪是最的,而且文章写的也确实不如其他三人写的那么才华横溢。
欧阳修这些朝堂上的相公们也知道苏辋是范仲淹弟子的事情,作为范仲淹生前的最后一个弟子,苏辋虽然文采不如父兄,但经过考校之后也都知道苏辋在军事方面的才能要比文采要更强一些,可以很好的继承了范仲淹的衣钵。
这让他们都有些喜出望外,毕竟这么多年来文官们一直想要掌控整个大宋的武官阶级,但文人之中毕竟有军事才能的人是少数,所以自从范仲淹去世之后,这方面的进展一直不大。
但现在有一个苏辋冒出来,才华方面虽比父兄略有逊色,但也是相差不大,再加上有一身的军事才能,也让他们看到了整个文官体系再次从武官手上夺走军权的希望,自然对苏辋给予了很多的期望。
所以苏辋的名声在普通人眼中比父兄要逊色一些,但是在有些人眼中名气却反而更加的高一些。
当然这些文官的态度为什么对他如此友善,苏辋心里很明白,但他也乐得如此,有这些大佬的支持,这也方便他从政之后可以更容易的掌握军队,能够更快的上战场,完成师傅范仲淹的遗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