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燃明
繁体版

第二百五十三章 怀远 2 不惩恶就是鼓励作恶

    “若无大胜之威,可能有施恩之机?”

    面对皇帝的问题,众人沉吟难答。

    谁都明白,若无这场大胜,东奴和北虏在城外纵横驰骋、肆意抢掠,哪还用大曌朝廷施什么恩?谁稀罕你的怀柔远人?想要什么人家只管抢就是了,那几十万被救回来的老百姓就是最好的明证。所以答案是显而易见。

    显而易见的答案则令他们只能沉默。

    “圣人之学教化两千余载,使我华夏文明有序,义士辈出,日渐昌盛。但华夏的文德何时能让夷狄不侵凌华夏了?几千年来,历朝历代皆怀柔远人,可有一时一世不受夷狄南侵之害?现在,你们希望朕行怀柔远人之举,那你们能不能让夷狄永不侵凌华夏?能不能让眼前的草原部落永不南侵、让建州诸部永不叛乱?”

    沉默中,王战的问题再度砸向蔡毅中他们。

    蔡毅中等人还是皱眉难答,心中纠结:这谁能保证?几千年来也没人能保证啊。可就算不能保证,历朝历代不也是行怀柔远人吗?不都是行此仁义之举吗?岂能因夷狄无信便不行仁义?

    “既然不能保证侵凌者永不侵凌,又要让被侵凌的百姓对侵凌者大施宽仁怀柔,这是何道理呀?有人天天打你、抢你,杀你的亲人,你还天天对他露出宽仁的笑脸、给他好处?你做得到吗?”

    王战可不管蔡毅中等人有多纠结难答,接着往下说。

    “自己身居庙堂,锦衣玉食,没有切肤之痛,就把老百姓受的苦受的害都忘了,对烧杀抢掠的强盗滥施所谓宽仁,此等做法,可谓是慷他人之慨、慷受害老百姓之慨,只图扬自己之虚名。”

    “尔俸尔禄,民膏民脂,大曌老百姓供养了你,你却忘了大曌老百姓,反而去对烧杀抢掠大曌百姓的强盗展现宽仁。如此作为,对那些供养你的老百姓来说,何其不仁?何其忘恩负义?简直无耻。”

    滔滔不绝、有理有据的论述下来,王战语气始终平和,即使是“无耻”二字语调也很平淡。但问题却是尖锐无比,将众人内心中的虚名拔出来晾在了众目睽睽之下,将恩仇因果论辩得清晰明了。

    这一番话下来,蔡毅中等人也顾不得纠结了,心中羞惭上涌,满面通红。

    看着满面通红、被迫安静的几人,王战微微长身说道:“所以呀,朕告诉你们一句话,你们一定要记住,‘战场上得不到的,谈判桌上也得不到’。太平时期的文官,尤其要记得这句话。”

    “你们要明白,所谓羁縻怀柔,也是有前提的,绝不是你想怀柔就怀柔、你想羁縻就羁縻、随口说说就能行的。羁縻怀柔绝不可能在减少军队、减少军饷、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的情况下实现。若是我们真的以为天下自此就永久太平了、真的马放南山了,那鞑虏根本不需要我们的怀柔,直接打过来就是了,何必还等着我们给?”

    听得皇帝说“战场上得不到的,谈判桌上也得不到”,不止蔡毅中几人,殿上大臣都开始细细品味话中之意,越品越是觉得言简意赅,直刺本源实质。

    “诸位爱卿也应该知道,国朝律法讲究罪刑相适,就是说,犯了多重的罪,就要承受多重的刑罚,这是律法必须坚持的最基本的道理。不坚持这个道理,律法必然失去公平,不能主持公道。”

    “那诸位爱卿觉得,以这些北虏这么多年的所作所为,他们受到的惩罚够了吗?足够抵消他们这些年做的恶了吗?在德胜门大胜之前,这些人的族中青壮可是随着红歹入寇,一路抢掠到了京城。入寇的路径也是他们来京朝贡时走的路,是他们给东金领的路。来的时候他们可是兴高采烈,跑的时候扔下的那些金银首饰、铁锅铜壶上面可还带着大曌百姓的血!”

    “朕这一路追击,亲眼所见,投降各城中的老百姓已经被他们驱赶向长城破口的地方,准备赶回去做奴隶,路上走得慢的老弱,立刻被砍杀,因为他们觉得这样的老弱赶回去也不能给他们当牛做马,白吃粮食。”

    “在他们那里,弱,就该死。”一浪接一浪的论述之后,王战以平和的语声扔出了冷冰冰的断语。

    ......

    蔡毅中等人一时默然。

    洪武太祖以前就不用说了,那时汉人沦为四等贱民,在鞑塔尔面前类同牲畜,远没有今天鞑塔尔在大曌边镇互市中的地位。那时的汉人,被鞑塔尔人打死不过赔些烧埋银罢了,都不如一头牛、一匹马。太祖开国之后,华夏光复,百姓重新做回了人,但除了来投的,边塞其他鞑塔尔各部落还是不停的扣边、抢掠、烧杀,二百多年来一直如此,从未曾相安无事。就算开通互市之后,这些部落之人也多有强买强卖之举,边镇官员往往息事宁人令大曌百姓忍气吞声了事。边镇官员的这种做法又愈发助涨了其气焰,令边镇百姓愈发受欺、愈发心中憎恨朝廷。而且即使开通了互市,扣边抢掠之举也照样不少,抢不到才会以马匹牛羊来交易。

    这些事实他们本来就都知道,只是沉在心底,从未曾用心注意过,此时却被皇帝的话搅了起来,浮现在心海的水面,清晰无比,令人难以回避。

    “夷狄不沐王道教化,不知礼乐,圣上又何必对夷狄一定强调罪刑相适?无论怎么说,我大曌终究是胜了,且并非惨胜,而是兵威鼎盛,此时正当怀柔优抚,示之以宽仁,令其感恩戴德,为我藩篱。如此毫不相让、锱铢必较,不显天朝气量,只能令其感觉酷烈,离心离德。”静默半晌,蔡毅中再次开口。

    半晌沉默,他还是觉得不应该对北虏斤斤计较,而且内心当中,隐隐的对皇帝所说的“罪刑相适”感到不喜。事实上,他对任何贴近于法家的东西都不喜,这已经成为一种本能。

    郭允厚等人也微微点头:泱泱大国,天朝上邦,就是应该有宽容的气度,怎可斤斤计较?

    “哦?锱铢必较,不显天朝气量?”王战的声调微微高了一点,“不沐王道教化,不知礼乐,难道成了可以肆无忌惮的作恶却不受惩罚的理由了?照这样说,那我们也做夷狄这样的人好不好,这可比做一个遵教化的人合适多了。越文明越吃亏,越野蛮残暴越合适、越能得到优待,烧杀抢掠都可以不受惩罚,你们是不是此意呀?”

    面对皇帝的反问,蔡毅中的脸瞬间再度涨红,因为他自己也心知肚明,“越野蛮残暴越能得到优待”这一点是解释不通的,解释不通,那自以为的宽仁气量其实就是愚蠢,是经不起辩驳的。

    郭允厚微点的头也瞬间顿住,就像被什么无形的东西卡住了一样。

    看着脖子像是被噎住的众人,王战又说道:“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所以天道最公。太平盛世,天道的公平就是律法面前、人人平等,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争杀之世,天道的公平就是适者生存、各凭本事,生死之中无有善恶。若是照你们刚才这样说,那这天地间还有一点点公平公道吗?野蛮残暴被打败了,还要从胜利者这里得到优待?简直是笑话。当年鞑虏屠刀砍到汉人头上的时候,是在优待汉人吗?”

    “我大曌喜好和平,但绝不乞求和平。朱熹很多东西朕不喜欢,但他也说‘故君子之治人也,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他这句话朕还是很赞同的。”说着说着,王战忽然抛出了一句朱熹的话。

    群臣一时都有些啼笑皆非,皆因谁也不知道皇帝什么时候就会冒出一句圣贤经典来。偏偏这皇帝明明书读得远不如科举大臣们熟,却每每引用得恰到好处。

    “这些北虏所受之惩罚若是不能抵消他们所做的恶,那他们就是没有受到罪刑相适的惩罚,便是没有做到‘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没有受到足够的惩罚,作恶的歹人能得到足够的警戒吗?得不到做够的警戒,将来岂不是仍然很容易作恶?因为他们一定会觉得,作恶也不会受到太重的惩罚,反而会因为能作恶而得到安抚;他们会觉得大曌怕他作恶,要捧着它、哄着它、宠着它;他们会觉得要时不时做一下恶才好,这样才能从大曌得到更多的怀柔安抚、得到更多的好处。所以,对强盗不施以严惩,却滥施无原则的宽仁,等于是鼓励他们作恶。”

    “蔡爱卿,你凭心而论,是不是这样?”

    王战虽然不喜,却并未疾言厉色,还是循序渐进的展现着关于族群相处之道、华夷相处之道的思考。

    蔡毅中、郭允厚等人闻听皇帝之问不由再次皱起了眉头。皇帝的无可辩驳就在眼前,听得清楚明白,但多年的习以为常也还在那里,一夕难转,所以心中难免混乱纠结。

    “爱卿们再想想,两晋之时,五胡乱华,亿万生民,至少十陨其五,神州陆沉,华夏浩劫。那五胡作乱之前,华夏不曾对他们怀柔吗?汉家强盛之时,大施仁爱,允许他们南迁到气候温和的华夏内地,杂处融合,结果如何呢?当华夏内乱、衰弱的时候,他们是如何回报华夏的?他们柔和善良吗?”

    王战没有过多等待蔡毅中他们,也没有咄咄逼人的追问,少顷之后,接着向臣子们阐述。

    诸大臣闻言也陷入沉思,群臣中有许多人皱起了眉头。他们明白,皇帝说的有道理,因为人心人性本然,而皇帝实质上说的就是人心人性。

    只要不是圣贤,大多数人的人心人性就是如此,老百姓没什么文辞、不会说得太文雅,但老百姓也都明白这个道理,要不然为什么老百姓会说“惯子如杀子”、“升米恩、斗米仇”、会说“上赶着不是买卖”?所有这些话,都是老百姓自己的智慧总结,说的就是这个人心人性的道理。你上赶着对人好、无原则的哄着他、娇惯他,往往不会有好结果。

    “圣上之言有理。”大殿静默之中,孙承宗出班启奏,声如洪钟:

    “西晋江统《徙戎论》中言,‘虽有贤圣之世,大德之君,咸未能以通化率导,而以恩德柔怀也。当其强也,以殷之高宗而惫于鬼方,有周文王而患于昆夷、猃狁,高祖困于白登,孝文军于霸上。及其弱也,周公来九译之贡,中宗纳单于之朝,以元成之微,而犹四夷宾服’,故江统言其‘性气贪婪,凶悍不仁,弱则畏服、强则侵叛’。微臣以为,诚哉斯言。《徙戎论》当为以后国朝官员必读之论。”

    红光满面、胡须戟张的孙承宗,一番背诵一字不差,于此时说出,恰好承接皇帝的问题,可谓是极其有力。

    闻听孙承宗之言,许多大臣也不由得频频点头,纷纷出言附议。他们当然有许多人读过《晋书》,有些人也读过江统的《徙戎论》,此时听了皇帝和孙承宗二人的论断,愈发认同其意。

    “老师说得好。”王战对孙承宗之论抚掌赞叹,继而说道,“其实许多道理是相通的,‘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有文事必有武备’,‘斗争中求太平则太平存,妥协中求太平则太平亡’,斗争中求和睦则和睦存,退让中求和睦则和睦亡’,所有这些都说明一个相近的道理:太平,不是理所当然的。只有文没有武是不行的,只怀柔不惩恶是不行的,不惩恶就不足以扬善,不惩恶,恶人就不会戒惧,就会继续作恶。几位爱卿以为如何?”

    道理讲清,问题再次回到蔡毅中他们这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