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吕布下传
繁体版

第四章第一节

    话说,袁绍在击灭了公孙瓒以后,面对于鲜于辅那边对其彻底吞并幽州的战略企图的相关阻碍,其便采用了笼络乌桓各部族的方式来与对方那边进行对抗。而这时乌桓王丘力居已经身死,其子楼班还尚且年少,还不具备足够的才华能力来统领部族众人,因而便由丘力居较年长些的侄子踏顿来暂代首领之责。

    而除了踏顿一部选择了归附袁绍以外,还有难楼、苏仆延、乌延等部也都选择归附了袁绍,并全部都被袁绍参照汉朝的制度授予了单于的头衔以及印绶。然后之前被推举为汉胡联军首领的阎柔这时也选择了归附袁绍,并因为其在乌桓等胡人部族之中具有深厚的人望,便受到了袁绍的特别优待,并让其继续负责率领汉胡联军与鲜于辅方面进行局势上的对抗。

    随后,乌桓各部族又自行变改了自身的职任与头衔,由难楼与苏仆延带头自卸单于之任,并宣称尊奉楼班为唯一单于。然后其他部族首领都相继跟随,并全都自卸单于而改称为王,并推举踏顿来担任所有部王之中的大王,及由其继续负责主掌各部族联合事务的相关运筹事宜。而由于幽州的相关局势已由踏顿与阎柔等人来为自己进行牵制与运作,所以袁绍在留下二子袁熙负责进行督管照看以后,便将主要的矛头又向南转移到了曹操的身上,并打算要正式应对于驻扎在南面的曹操,以及计划之后要进击于许昌。

    彼时,袁绍先是有意削减了对许都朝廷方面的相关供奉,然后发现曹操那边竟然没有任何实际的相关反应,便随之打算要借助于帐下主簿耿包的提议,而准备要僭称尊号。然而,针对于这个事情袁绍本身还尚且并没有十拿九稳的信心,所以就将这个计议下放到军府里与众人进行商议,结果却遭到了一众幕僚的极力反对,乃至于袁绍手下的大将麴义直接声称应该将出这主意的耿包其人给诛杀。

    而由于众人都一致并不赞成自己的企图和计划,甚至于连在军中比较有威信的麴义都一直鼓捣着要诛杀耿包,所以袁绍实在没有办法和魄力来逆反众人的意见,就被迫命人将耿包给杀死以平息众人的口舌之争。而后,袁绍便又精心挑选了精兵十万人,以及战马上万匹,打算下一步就要对许昌方面发起主动进攻,然而这个事情却立时遭到了沮授的劝谏与阻挠。

    沮授认为他们新近才刚刚将公孙瓒给讨平,部众连年作战已十分劳累,治下的百姓也感到异常疲惫与生活困苦,再加上仓库里也没有足够的军需物资,所以当前暂且不宜于再动刀戈。而按眼下的具体情况来看,他们应该积蓄粮草军需以及与民休养生息,并趁此机会派遣使者前往觐见天子上禀此番平讨公孙瓒的相关捷报,并为麾下的一众将士申领相应的功劳与封赏。

    而由于此番受到天子的封赏后会加强他们的实力,所以使者在前往的途中多半将会受到曹操那边的派兵拦截,而倘如曹操当真会派兵加以拦截,则他们此番就可以对曹操发起相关指控,并顺理成章的派兵进屯于黎阳。而后他们只需要循序渐进的占领黄河以南的城池与土地,然后一边筑造舟船不断往南岸运送兵力,一边整修器械加强部下将士的武备,并同时分派精锐骑兵由侧翼对其发动连续的袭扰,使其那方始终处于不得安宁的状态之下。随后他们便只需要以逸待劳,且即便只是坐在这里等待,也同样将可以轻易的获取到最终的胜利。

    对于沮授所提出的相关意见与建议,袁绍这边还没有发表任何明确的意向,郭图与审配那边就提出了不赞成的意见。二人认为以袁公的英明神武以及文韬武略,再加上麾下部众的兵强马壮,想要讨伐并击败曹操,不过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又何必非要如此的大费周折,以致使浪费不必要的精力与时日。

    然而,尽管二人所说的也是比较符合于现实的具体状况的,但沮授依然认为他们此番并不可以直接的对曹操发起进攻,因为那属于不义之战,很容易将会遭至失败的下场。况且现如今曹操已尊奉天子号令天下,且法度严谨士卒精炼,并不是公孙瓒那等坐待等死之辈可以相提并论的,因而其表面上看起来似乎兵力较弱,但实际上却并不是那么容易就可以轻易击败乃至于应付的。

    而对于沮授此番的辩言,郭图与审配也同样认为现实的情况并不如其所言说的这样,至少对比于当初的周武王讨伐商纣王的事例来说,就没有人说那是不义的攻伐之战。因而对于他们此番发兵讨伐曹操的事情,也不能说就一定是师出无名的,至少曹操为战滥杀,且已对他们出军在先,他们眼下还击也是名正言顺的事情。

    而由于郭图与审配随后所言也是有理有据,以至于袁绍认为二人所说的才是有道理的,便随之即时采纳了二人所提出的相关意见和建议。然后郭图与审配又接着对沮授进行了相应的指控与弹劾,认为沮授所掌握控制的监察内外的权力过于庞大,且威慑三军致使无人敢轻易与其提出反对意见,因而如果就此放任其继续做大,日后恐怕将最终难予加以制御。

    而由于两人随即又以《黄石韬略》中所阐述的相关理论作为自己的论辩依据,认为自古以来凡是作为臣下的在权威上达到了与君主并驾齐驱的情况,就一定会导致这个势力最终走向灭亡。而《黄石韬略》是汉初三杰之一张良的师傅黄石公所书写的著作,所以袁绍对于此书所阐释的理论也是感到深信不疑的,因而就随之将沮授所具有的相关权力给进行了相应的分解。

    而彼时沮授的主要权力是负责监察三军,然后袁绍就将其监军的职事给分解成了三个,并让沮授只负责监察三军之中的一军,另外两军则分别交由郭图和淳于琼各监其一。随后,袁绍就准备要正式对曹操及其后方的许昌进行发兵,而这时其手下的骑都尉崔琰却又提出了劝谏之言,认为当前天子正在许昌,正是民心所向之时,不可以擅自发兵进攻,但是这却并没有得到袁绍的认同与接受。

    而一听说袁绍将要派发步骑兵十万之众进攻许昌,身处于许昌的文武官员及相关将领认为袁绍那方一定会同时与张绣及刘表那边进行联合,所以对于此事都立时感到非常的恐慌。然而曹操在得知了后方的人心不太稳定的情况以后,却立时写了一封书信传回去对众人进行相应的安抚,表示袁绍这个人的本事他是很了解的,其自身看似志向远大,但实则智略短小;表面上看着好像很是厉害,但实际上在胆量方面却十分的缺乏;其既忌讳身边的人会超越自己,却又缺乏足够的威严来慑止群下;其手下的兵马虽然看起来很多,但是在调度分派的方面却是一点也不让人感觉到明智;且其部下的将领自视甚高行事骄躁,而致内外不能相互的统领与配合,以至于其手中的土地虽然足够广袤,以及粮产虽然足够丰盛,但是却也同样不过只是为他所预先准备好的而已。

    然而,对于曹操此番的一厢说法,孔融却似乎感到有些不是太能够予以认同。在孔融看来这个事情还是需要谨慎对待的,因而其不禁有些担忧的向荀彧表示,说袁绍的手下不仅土地广袤,而且兵强马壮,以及又有田丰与许攸等一些智谋之士为其出谋划策,及审配与逢纪等一些忠诚之士为其尽奉其事,再加上颜良与文丑等一些勇武之将为其统率兵马,则想要在战事上对其取胜的话,将恐怕是十分不容易的吧。

    对于孔融所发出的这般疑虑,荀彧则也同样提出了自己不同的意见和看法。荀彧认为袁绍手下虽然兵马众多,但是在法令的实施上却并不严整;而其手下的田丰为人个性刚烈,不知权衡变通,容易触犯主上袁绍的禁忌;然后许攸这个人虽然有些智谋,但是为人过于贪婪,且不但常常违法乱纪,而且屡禁不止不能自我改正;审配这个人则做事专横跋扈,而又不讲究行事方略;以及逢纪这个人虽然行事比较果决,但也同样有着刚愎自用的不良习性;所以仅仅只是这已知的几个人,就可以断定其等必然会因由自身的各种缺陷而彼此之间不能相互的容忍与宽待,并将最终会因由这些问题而产生致命的矛盾与纷争。然后颜良与文丑二将虽然勇则勇矣,但此所勇不过只是一人之勇,便也只需要一战就可以将他们给轻易擒下。

    由于荀彧这厢说的也是有其相应的条理的,所以孔融这厢也是没有再多作相应的争辩,但此时许昌这方的形势还是仍然有着不太稳定的因素,至少对于袁绍会联合张绣以及刘表那边的相关情形,就足够让一般人对此感到非常的恐慌了。不过,对于袁绍会同张绣与刘表一方联合而后采取前后夹攻的策略一事,荀彧本身也同样对此并未感到有所任何的担心,他觉得对方两人那边应该不会实际的率军出击,不然如果真的想要出击的话,之前在曹操征战徐州的时候其二人那边就应该要趁势出击的了,而不会一直拖延到现在还只是与他们进行僵持的对峙。所以按照荀彧内在的估量,刘表那边多半还是会采取隔岸观火的中立姿态,而张绣那边在没有刘表实际支持的情况下,也必然将会是难以成事的,因而这个事情多半应该只会是有惊无险的。

    之后,曹操便率军前往进攻黎阳,并同时传令让臧霸等人率领精兵进入青州,并随后攻破了齐国、北海、东安等郡国之地。而尽管臧霸等人那边在相关的战事上有所相应的进展,但是曹操这边却因为缺乏足够的渡船,而没有办法渡过黄河对袁绍大军发动相应的进攻。所以,在屡次进展之后却依然没有任何希望的情况之下,又听说袁绍似乎准备要派人前去荆州联络刘表与张绣等众,而出于担心后方许昌的局势会持续不大稳定,于是曹操便打算要随之率军返回许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