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的钞能力
繁体版

【014】天上星宿探花郎

    四象家族。

    四象,是指天空中东南西北四大星区。古人观测星象,更重视观测由某些星组成的象。

    这些星最终被连接起来,形成各种常见的图案,从而建筑起古人观象授时的观象基础。

    譬如,把天空的恒星划分成为“三垣”和“四象”七大星区。所谓的“垣”,就是“城墙”的意思。

    “三垣”是,“紫微垣”,象征皇宫;“太微垣”象征行政机构;“天市垣”象征繁华街市。

    这三垣环绕着北极星呈三角状排列。而北极星是古人眼里的帝星,又称北辰、紫微星,指的是最靠近北天极的一颗恒星。

    很是明亮。北极星位于地球地轴的北端,在北斗七星中的天璇与天枢连线的五倍延长线上。

    因地球的自转,而北极星又处于天球转动的轴上,所以相对地面的观察者静止不动。古人也靠它来辨别方向。

    古人眼里的北极星,由于地球自转,而北极星正好处在天球转动的轴上,所以相对其他恒星静止不动。遂如同星象里的帝王。

    其他星象围着它打转,也就像了今人眼里的神的城。

    神的城出现伊始,这一方天地便是以它为中心来测量,它相对静止而居中如同帝王。神的城,上应星象。

    便如古人眼里的北极星,又称帝城。本身也和地球一样在自转,相对这方天地却是静止不动,这一方天地都围着神的城打转。

    在“三垣”外围,分布着“四象”。

    二十八星宿,是古人为观测日、月、五星(金木水火土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由东青龙、南朱雀、西白虎、北玄武各七宿组成。

    上古时代,古人在靠近黄道面的一带仰望星空,将黄道附近的星象划分成若干个区域,称之为二十八宿。

    黄道,是从地球上来看太阳一年“走”过的路线,是由于地球绕太阳公转而产生的。

    古人把二十八宿分为东、南、西、北四宫,每宫七宿,各宫分别将所属七宿连缀想象为一种动物的形象,以为是“天之四灵,以正四方”。

    东宫青龙:角木蛟、亢金龙、氐土貉、房日兔、心月狐、尾火虎、箕水豹。

    南宫朱雀:井木犴、鬼金羊、柳土獐、星日马、张月鹿、翼火蛇、轸水蚓。

    西宫白虎:奎木狼、娄金狗、胃土雉、昴日鸡、毕月乌、嘴火猴、参水猿。

    北宫玄武:斗木獬、牛金牛、女土蝠、虚日鼠、危月燕、室火猪、壁水貐。

    二十八宿,不仅是古人观察日、月、五星位置的坐标,其中有些星宿还是古人测定岁时、季节的观测对象。

    譬如,初昏时,参宿在正南就是春季正月,心宿在正南就是夏季五月,等等。

    二十八宿环绕在天体大气象里面,周而复始的运行不停,分别主掌东、西、南、北四方天象,以分昼夜、寒暑的交替和阴阳气数的变化。

    久而久之,二十八星宿被赋予了不同内容的吉凶寓意,以附会民间大千世界的风起云涌,于是便成为古人择日选时又一重要理论依据。

    由周天二十八宿,而生黄道吉日,而生十二生肖。二十八宿轮流值日以断吉凶,南宋的历书,就已采用这种值日法。

    甚至命运。古人眼里的命,也是源自上苍,天命不可违。以龟甲铜钱占卜。

    因为古人眼里的一切,都是上应星象,通过观星就知道,辅佐龟卜。

    北宫子卿便替都督府大小姐南宫巳南占卜了一卦:

    卦象显示,她红鸾星动。

    和朱雀仿佛,红鸾,也是神话故事里一种红色的仙鸟。天上红鸾星,主人间婚姻喜事。

    来了这里的北宫子卿,觉得这是个好兆头,刚刚遂向她求婚。他说。

    “牡丹,我想娶妻,不知怎的就想到了你。”

    牡丹,是官家千金南宫巳南的小名。虽说南宫巳南确是出生,春天的谷雨时节,但其名,取自唐朝诗人白居易的《牡丹》:

    “绝代只西子,众芳惟牡丹。”

    可直译为:绝色美女只有西施,百花之首唯有牡丹。

    那时在书院里念书,她,就是书院男弟子私下评选出的花王牡丹。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牡丹,又称焦骨牡丹。相传,因女皇武则天的一道圣旨。古人的帝城,又称京城。

    民间传说,牡丹,曾因违抗女皇武则天之命而被赶出京城,却扎根洛阳,其风骨得到文人嘉许,如今盛开在女皇故里的主庙宇中。

    牡丹是毛茛科、芍药属植物,为多年生落叶小灌木。花朵色泽艳丽、玉笑珠香、风流潇洒、富丽堂皇,素有“花中之王”的美誉。

    牡丹品种繁多,色泽亦多,以黄、绿、肉红、深红、银红为上品。牡丹花大而香,故又有美誉“国色天香”。

    相传,公元690年,唐朝女皇武则天改唐立周,初定天下,踌躇满志。于腊月初八,召集满朝文武大臣,设万人宴以庆功业。

    宴会上,酒兴正浓之时,开窗赏雪观景;忽觉一股清香飘来,经众人仔细察看,发现蜡梅花冲寒开放。

    当时有位大臣乘兴作诗一首:“上林初就如群臣,黄梅同心各自新,谁见小园春雪里,破春一萼更惊人。”

    众大臣连声称赞,并争先献媚讨好的说:“天助吾皇,万物皆贺。”

    这时武则天已喝得半醉,对大臣们说:“百花齐放,群芳争艳,不更好么。”

    武则天的侄儿武承嗣,便奏本说:“想必是众花未见圣旨,若皇上下旨,百花也不敢抗旨不尊。”

    武则天便命人笔砚侍候,乘酒意下诏书:“明朝游上苑,火速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晚风吹。”

    第二天,一场大雪纷纷扬扬从天而降,尽管狂风呼啸,滴水成冰,但众花仙还是不敢违命,五颜六色的花朵顶风冒雪,绽开了花蕊。武则天目睹此情此景,高兴极了。

    突然,武则天发现有一片花圃还是凋零状,不但没开花,连绿叶都没有。看到这种情景,武则天十分生气,就问:“这是什么花,竟然敢违抗朕的旨意。”

    有人回答说:“这是牡丹。”

    武则天怒气未消,下令把牡丹贬到洛阳去。谁知,这牡丹刚到洛阳,便生根发芽,开出美丽的花朵。武则天知道后更加生气,下令火烧牡丹。

    无情的大火映红了天空,棵棵牡丹在大火中痛苦地挣扎、呻吟,然而人们却惊奇地发现,牡丹虽枝干焦黑,但那盛开的花朵却依然夺目。这也是牡丹被称为“焦骨牡丹”的原因:

    有骨头。其花虽硕大且香,花色艳丽,花型饱满,生就一副人间富贵花模样,国色天香,但内里骨头铮铮,可为焦骨,不改初衷。

    牡丹因其凛然正气和对权贵不低头的傲骨被尊为“百花之王”。后人盛传,洛阳牡丹,因此闻名天下。

    而今人研究,推断唐朝宫中花匠还没有很好掌握牡丹花催开的“熏花”技巧,甚至因女皇旨意,弄巧成拙,花叶子都一夜掉光。

    这种“熏花”技巧,古人多设温室,以地龙加热。而牡丹贬花至洛阳,洛阳宫中花匠遂潜心研究,一日“熏花”,火候大了。

    花匠出了花房,回头再来查看,也就是惊呼:“烧起来了,牡丹,牡丹花烧起来了。”

    或者古人说的是,“走水啦,牡丹,牡丹花着火啦”。遂成了“火烧牡丹却促其冬日花开”的盛景:

    焦骨牡丹。

    洛阳牡丹,因此名扬天下。

    北宫子卿离开书院游学的时候,她才十四岁,一晃三年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