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逆
繁体版

第189章、可堪否

    有何不敢?

    郑胄心中嗤笑了声。

    他觉得眼前这位魏将军的招降说辞很笨拙。

    明明,招降的办法有许多种,比如有***厚禄、封侯赐爵可恩荣,如画田亩赏资产与奴仆美婢以动人心,如以桑梓乡党为由动之以情,还有推食食之解衣衣之等收买人心等等,但他偏偏提及了门户与孝道!

    他父在曹魏篡汉之前,就效力孙权了!

    且夙来被孙权器重,不仅一直被留在身边做些心腹幕僚之事,且还恩荣了妻儿,让他与诸兄都得以显名。

    如此情况下,他当誓死不从、为吴捐身以全名节,让孙权得悉后更厚待父兄,这才是最好的门户计!才是真正的孝道!

    故而,郑胄明知道夏侯惠是用了激将法,且用得很低劣,但他还是点了点头,抱着戏谑的念头等候说辞,“愿闻其详.”

    唉,都被幽禁数日了,甚是无聊,就当是解闷罢。

    且都是为将死之人了,也没有什么好计较的,且先让彼逞口舌之快,然后我再反驳之,令彼哑口无言铩羽而归,也算是出了被缚来寿春的恶气。

    “郑君爽快!”

    不吝赞了声,夏侯惠从吴纲手中接过两个酒囊,将其一递给他后,才发问道,“我所问者一,今天下三足而立,我魏国独占天下七分膏腴丰饶之地与人丁,而郑君以为,吴国可有胜算入住中原,鼎定天下乎?”

    当然嗯,应还是有的。

    在心中回了句,但郑胄说出口的是这样,“天下局势幻变,不循常理。

    如昔日秦始皇灭六国毕天下伟业时,孰人料到竟二世而亡;尚有王莽篡汉前被誉为圣人,然不过新朝短短十五载国祚。

    今魏虽国力雄厚更甚吴,但犹不及秦、新二朝,何来我吴国无有机会入主中原之说?乾坤未定,不可定论也.”

    呵呵~

    你若是心中信誓旦旦,那就不会反驳得如此委婉了。

    暗笑了声,夏侯惠点了点头,先是附和他的观点,“乾坤未定,天下大势尚有可为。

    郑君所言极是.”

    旋即,便一针见血的道破,“只是郑君亦知,孙仲谋对我魏国用兵多年矣,建树几多?可曾夺一城据一地?此中缘由何也?非江东无有戮力同心之故!正如郑君所言,天下大势虽未定,然绝非吴国膺天命也!”

    对此,郑胄张了张嘴,但最终还是默然以对。

    不仅是知道江东内部矛盾重重、北伐掣肘甚多,更因为在江东水军中任职的他,去岁也随军入巢湖了。

    那时的战况就令他很失望。

    连魏国迁徙合肥城的军情都没有打探到,竟就举十万大军来战了!

    何等荒谬!

    知彼知己是最基本的军事常识啊~

    这种拿征伐当儿戏的做法,让他能出声反驳呢?以什么理由来佐证,吴国有机会定鼎中原呢!

    “我所问郑君者二.”

    见他沉默的夏侯惠,也没有耽搁,继续趁热打铁问道,“郑君生长在吴地,应是知晓影从孙伯符孙仲谋创基业之功臣者,以青徐淮泗人士居多。

    而今,可决江东军国大事者、居江东高位者,寄寓江东之人犹有几多?”

    不多,但也不少。

    如诸葛瑾、步骘、吕岱、薛综

    这次郑胄没有作答。

    因为他知道,对比先前汇聚在江东的如周瑜、鲁肃、吕蒙以及程普韩当甘宁等济济一堂,现今的江东已然是本土世家话语权更甚了。

    抛开陆逊为军中第一人不提,就连孙权都将两个女儿分别嫁入了朱、全两家。

    更知道他若是作答了,夏侯惠必然要问及周瑜、甘宁等后人的处境了

    如此,还不如沉默。

    而正等着他反驳的夏侯惠,见他迟迟没有作声,反而还语塞了起来。

    我都打好腹稿了,你怎么就耍赖不出声反驳了呢?

    你不捧哏,我怎么继续说下去呢?

    真是的,知不知道做人要坚持己见,继续拿出你方才那桀骜不驯的挑衅姿态来啊~

    一时陷入沉默的场景,让夏侯惠左思右想了好久,最终还是缓和了语气,轻声谓之,“郑君,所谓人离乡贱,且江东世家林立,寄寓之人与本土世家终难同心。

    今江东世家日渐坐大,日后诸如郑君等外人,恐难立足也.”

    言罢,他也不复发问了,而是改为了直接劝降。

    “江东孙室出身不高,且无有尧舜之德、帝禹之功,而孙仲谋先为我魏国吴王,后自擅天子位,无有法理可依,故而人心难附也。

    今虽据大江之险,得以基业偏安,然而进图无功,终难以持久。

    于我魏国而言乃地蛮物寡、人口稀疏,非敌也。

    亦可言之,江东基业无久祚也.”

    “如此,可谓之,江东基业无久祚,而寄寓之家亦难持久也.”

    “郑君守名节而捐生,不可取也.”

    “而若弃吴入魏,以我国求贤若渴之礼以及君乃魏室桑梓之人,我国天子必然不吝恩荣之。

    如此,他日吴灭之时,君在魏可不令门楣游、不负先人奋争,是为孝道也.”

    一番话语落地了好久,郑胄仍保持沉默着。

    只是一味的举着酒囊有一口没一口的灌着,神情似是有些意动,但却依旧坚持着不松口。

    有时候,没有直接出声回绝,就意味着成功一半了。

    至于如何竟全功

    无非是继续加大筹码,彻底击溃他的心理防线而已。

    所以,夏侯惠也没有出声催促,而是默默的等候着,郑胄思虑周全后说出回绝的缘由。

    因为在他的回绝缘由之中,就藏着击溃他心理防线的筹码。

    “唉!”

    果不其然,郑胄在好久的沉吟后,终于还是开口了,“身为人臣,弃君投敌,青史诛之;身为人子,置父于难,天理诛之。

    虽不疑夏侯将军之言,然我父兄在江东,若我贪生而降,恐不待将军所言灵验,我父兄危至矣。

    背主已是不堪,何况犹祸及君亲乎?我不取也,故还请恕我不能遂将军之意.”

    只是担心孙权报复家人吗?

    这有何难的!

    “郑君果真良俊也.”

    闻言,夏侯惠心中暗喜,当即便赞了声,然后就话锋一转,殷殷谓之,“不过,郑君此言亦小觑我魏国了。

    我魏国欲使俊才如郑君者施展才学,岂能让郑君祸及父兄而背负恶名邪?郑君若愿入魏,我可代为征求上官修表,让我国天子使郑君任职他地,不求郑君为我国伐江东谋划,更不让郑君与江东刀兵相见。

    如此,孙仲谋纵使得悉郑君入魏,亦不会做小人之举,拿郑君父兄问罪。

    嗯,郑君以为如何?”

    郑胄依旧不答。

    但却将酒囊放下了,且侧开脸不与夏侯惠对视了。

    好嘛,我懂。

    不就是要脸皮嘛!

    心中嘀咕了句,夏侯惠也径直起身作别,“郑君,先行别过。

    我且归去回禀上官,若事有着落,再来叨扰。

    嗯,委屈郑君暂居此屋,若日常有所缺,可自寻在外的值守甲士取.”

    说完不等郑胄作答,便转身带着吴纲大步离去。

    只不过,郑胄回首看着他渐渐离去的背影,眼神挣扎了几下,终究还是站了起来,躬身拱手对他行了一礼,“多谢将军周旋之心.”

    “不必.”

    闻声回首摆了摆手,夏侯惠笑得很灿烂。

    待走出前堂、甲士将门重新落锁后,他脸上的笑容就淡了,且还冲着旁边的吴纲抱怨了句,“唉,累人。

    我宁与十数贼人死斗,亦不愿来作这种费口舌之事.”

    “呵呵,将军说笑了.”

    见状,吴纲也不由有些好笑,“且将军当说客挺称职的,那吴将已愿归降了.”

    现在说事成还早。

    方才我私自许下的条件,李长史应是不会见怪的,但满宠那边未必就能首肯。

    露齿笑了笑,夏侯惠不复言。

    一路无话。

    归来征东将军官署后,李长史仍旧埋头在案牍中。

    见他们进来了才将笔搁置在案,一边扭动脖颈松肩膀一边发问道,“如何了?彼愿意归降否?”“回长史,有所意动.”

    笑容可掬的夏侯惠拱手作答,径直将招降郑胄的条件说了。

    对此,李长史并没有责备他自作主张。

    而是以手揉着鼻根缓解目力疲劳,静静沉吟了片刻后,才点头道,“嗯,此事我来周旋。

    士度,你且下去.”

    “唯.”

    吴纲应声,行礼自去。

    也让夏侯惠不由作肃容以待。

    无他,既然李长史都让吴纲避开,自然是有要事叮嘱他的。

    但却不料,他的作态反而让李长史失声笑了起来,“稚权不必如此,我留你乃为私事,无关军务.”

    闻言,夏侯惠步前了些,低声说道,“长史有何嘱咐?惠定不推脱.”

    “呵呵,不至于.”

    李长史很欣慰的点头笑着,“就是想问问稚权,觉得士度为人如何.”

    这

    我与他相识不过半个时辰啊~

    夏侯惠有些发楞,但很快就接腔道,“士度儒雅爽朗,言事得体,应是好士.”

    “可堪为你幕僚否?”

    作我幕僚?

    这次,夏侯惠不做声了,只是以询问的眼神看着李长史。

    “士度乃我女婿,将近而立之年矣,犹布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