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风云:汉王重征天下
繁体版

106 崇祯采信星象卜算 汉王多助意外得利

    事关重大,崇祯命王承恩立即去查,自己则前往文华殿议政。

    等崇祯赶到文华殿时,所有人都已经来齐了,正三三两两聚在一起议论纷纷。

    对于楚藩、襄藩的灭亡,文臣们自然是不会有丝毫痛心的。

    但此事对朝廷的威望打击极大,武昌这个重镇莫名其妙地丢了,楚藩、襄藩几乎被杀绝。而且张献忠由西王改称大西王,在武昌建立政权,与襄阳的李自成新顺王政权并立。

    这是一定要有人为此负责的。

    大臣们热烈讨论的,就是这背锅人选的问题。

    前任兵部尚书张国维已经请辞致仕,很难把锅扣到他头上了。

    新任兵部尚书张缙彦到任都还没几天,怪他也有些说不过去。

    去年武昌被从杨嗣昌的辖区划了出去,归江北的督师、大学士吴珄管了。

    所以这事要么督师吴珄负责,要么首辅周延儒负责,他俩是最合适的人选。

    次辅陈演等人,动了借机扳倒周延儒的心思。

    崇祯高居御座,心神不宁。众人行过礼,分班站定。

    崇祯随口问道:“兵部,你们怎么说?”

    张缙彦被点到名,硬着头皮站了出来。

    张缙彦心里也很苦,自己本来是兵科都给事中,官位虽小,但是权力大啊。完全可以在兵部吆五喝六、指手划脚。

    如今做了兵部尚书,却反过来被别人监察弹劾了。做的事情稍有纰漏,就有一大堆言官蜂拥而上。

    皇帝的问话不能不答,张缙彦已经想到了应付的说辞:“启奏陛下,臣以为这是中枢指挥不力,未能及时增兵助剿,以至献逆冲破了围堵。

    微臣罪责深重、首当其冲,自请辞去兵部尚书一职,下狱待罪。”

    崇祯闻言,心中恼怒。这帮文臣,让他们办实事,一件都办不成。让他们推卸责任时,却是奋勇争先,一个比一个精明。

    张缙彦就是明仗着是刚被破格提拔上来的,皇帝不会这么快自己打脸。

    果然,崇祯厉声告诫道:“卿虽有过错,但念尔初任尚书,便戴罪视事,以观后效吧。

    若再生过错,则数罪并罚。

    中枢也确实有错,众卿当勉励之。”

    陈演闻言,立即跪地请罪:“臣身为辅臣,文不能治国安邦、武不能平虏剿寇,实在有愧陛下圣恩。

    臣自请免官下狱,交法司治罪。”

    周延儒闻言,愤怒地望向陈演。这陈演看似句句都在请罪,实则不就是影射自己这位首辅嘛。

    什么叫背刺,这就叫背刺。

    陈演替内阁认了罪,而皇帝若要处置内阁,第一个遭殃的自然就应该是首辅。

    陈演在次辅位置上一直示弱退让,如今终于不装了。

    崇祯倒没有乘机发难,而是勉励了陈演几句。

    最近弹劾周延儒的奏本多到能把御案堆满了,司礼监的大太监们也在极力陈述周延儒的罪状。

    崇祯虽然已经起了猜忌,但还是想再给周延儒一个机会,于是开口问道:

    “九江总督袁继咸剿贼不力,朕打算以甘肃巡抚吕大器代之,首辅以为如何?”

    然而周延儒状若未闻、默然不答。

    也不知道周延儒是还沉浸在陈演背刺的愤怒之中,抑或是没想好如何回答,反正周延儒就是呆呆愣愣地杵在了那里。

    陈演站在周延儒身后,也不去提醒他。郑三俊等人倒有心拉周延儒一把,可惜站的有些远,又不敢君前失仪。

    崇祯见出了这么大事,周延儒还是一副无所谓的样子,终于彻底恼怒了,站起身来高声命令道:

    “着内阁为朕拟罪己诏,布告天下臣民。”

    说罢,崇祯拂袖而去。

    待崇祯走远,郑三俊才走上前,拉一拉周延儒。周延儒这才回过神来,见皇帝已经离开,一脸迷茫地环顾四周,完全不知所措。

    最近压力太大,周延儒已经懵了。

    却说崇祯回到乾清宫,屏退众人,独自咒骂了周延儒许久。

    又过了半个时辰,王承恩回来了。

    崇祯怒气未消,冷冷地问道:“王承恩,连你也不实心用事了。朕让你去查陈国用,你没查完就跑回来做什么。”

    王承恩无端挨骂,一脸无辜地答道:“皇爷,奴婢查完了啊。”

    “查完了,这么快?你都查了些什么。”

    王承恩回道:“这个陈国用,年幼入宫,无儿无女,他家中也没有父母兄弟了。

    所以他平时就住在灵台,踏踏实实做他的灵台掌印太监。白日里就看看书,晚上再看看星星。

    几年都不出宫一次,也不与人交往。

    他那是个苦差事,也没有油水可捞,就眼巴巴地靠着微薄的月银过活。

    他名下原有两个小徒弟,都熬不住,跑别的监局攀高枝儿去了。

    奴婢打听了好几个人,全是说陈国用穷得叮当响,哪有半点被人拉拢收买过的样子啊。”

    崇祯点点头:“那是朕错怪你了,看来陈国用那些话确实是依据星象、命理推断出来的,并未受人指使。

    只是如此一来,按他推断的,朕和皇后、太子、定王都将殉于国难,唯汉王独活。

    怎会如此,难道汉王真的还有更大的福分?”

    王承恩低了头,不愿参与讨论。

    崇祯叹了口气:“你有什么想法,尽管说吧,别再藏着掖着了。

    大明都快亡了,朕也没有那么多忌讳了。”

    王承恩只得从最稳妥的话题入手:“陈国用说崇祯十二年,六皇子替汉王殿下应了杀劫;崇祯十三年,汉王殿下逢凶化吉,性情、运势有明显变化。

    这倒的确都是事实。

    而且陈国用依据的,是皇贵妃娘娘怀上汉王殿下那年的占卜结果。

    陈国用不可能从那么早的时候就谋划欺瞒皇爷,

    所以只能说陈国用确实有真本事,十年前的占卜,却在十年后应验了。

    奴婢以为陈国用之言可信,汉王殿下恐怕真是受上天眷顾,福泽深厚,寿数绵长。”

    崇祯闻言,先是点点头,既而陷入了沉思。

    王承恩不敢打搅,静静地站在一旁。

    不知过了多久,崇祯方才叹道:“朕前前后后一共得了七位皇子,没想到活到最后的竟然却是最中间的老四?

    太子啊,朕寄予了最多的期望,投入了最多的精力,难道却无福继承大统?”

    王承恩安慰道:“陈国用之言,不可尽信。”

    崇祯摇摇头:“不不不,太子出生时,也占卜过,虎生中堂不祥,这是陈国用和钦天监先后给出的共同断语。

    当时朕让陈国用占卜完,立即又召了钦天监占卜,他们并没有时间串通。

    所以,几乎可以确定陈国用就是对的,太子从生下来就命数不祥。

    朕以前心中也犹疑过,但太子毕竟是嫡长子,不立他还能立谁。

    如今看来,朕也要步世庙后尘了。”

    王承恩听了,心里也是咯噔一声。当年世庙老爷的太子暴毙,其余诸子也相继病亡,最后只剩下一个裕王,选都没得选,只能由裕王继承大统。

    如果陈国用的断语成真,那皇爷可不就是步世庙后尘了嘛。

    崇祯叹了口气:“如果汉王是嫡长子就好了,偏偏他却是老四。”

    王承恩心中烦闷慌乱,鬼使神差地来了一句:“其实当年选信王妃时,如果公正地去选,就算选一百次,一百次的结果都是皇贵妃娘娘做正妃。

    若没人从中作梗,那汉王殿下不就是嫡长子嘛。”

    “嗯?”

    王承恩说完,立即就意识到自己失言了,连忙跪在地上重重磕头请罪。

    崇祯无力地摆摆手:“起来吧,你说的是实话,何罪之有。

    你以为朕真的是傻子吗,就宣懿太妃那句‘今虽弱,后必长大’,连汉王那位田家小姨娘都知道,朕还能不知道。

    再说了,只要有眼睛的,都能看得出皇贵妃姿色才貌比皇后强得多。

    但是木已成舟,朕与皇后到底是患难与共的结发夫妻,不愿再去深究了而已。

    也只能委屈委屈皇贵妃和老四了。

    所以老四那么闹,朕还是一再纵容他,汉王封号给他了,汉中封地给他了,对杨嗣昌朕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都算是对老四的补偿了。

    但也只能做到这个地步了,朕不能给皇贵妃正妻的名分,也给不了她皇后的地位,更给不了老四太子之位。

    若大明能够度过难关,那太子依然是太子,是将来的皇帝。

    若京师守不住,那就看他们各自缘法吧。”

    王承恩还要再说什么,崇祯却吩咐道:“去传旨,谕府部诸臣责周延儒蒙蔽推诿,事多不忍言,令从公察议。”

    王承恩又吃一惊,以自己对皇爷的了解,出现这样的谕旨,就意味着周延儒马上要倒台了啊。

    ……

    果然,此谕一出,朝野轰动,立时引发轩然大波。

    西郊,玉泉山行宫。

    由于折腾了一整晚,所以直到中午,朱慈炤还依旧躺在床上呼呼大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