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风云:汉王重征天下
繁体版

039 杨嗣昌屯粮郧阳府 秦良玉兵发兴安州

    天下的能人多了,吴昌时本就是强悍之人,最擅长的又是纵横捭阖、阴谋暗斗。

    朱慈炤提出就藩汉中不到半个月时间,吴昌时就已经察觉到了其中异常。

    虽说汉王被放出去就藩的希望不大,但其小小年纪,心术与算计之深,胆气与魄力之大,必须得重视起来了。

    周奎问道:“来之,你想怎么办?”

    吴昌时答道:“离间汉王与田家的关系,同时切断厂卫对汉王的支持。

    等京师所有人都放弃支持汉王时,咳…咳…”

    “厂卫在支持汉王?何以见得?半个月前王德化不是刚把汉王打了吗,听说闹得极僵。然后王德化紧接着就向皇后娘娘示好去了。”

    吴昌时摇了摇头:“虽然我没有证据,也没抓到把柄,但汉王绝不可能与厂卫交恶。

    您想想,如今首辅极力打压厂卫、内臣,陛下也在处处配合。

    皇后娘娘、太子殿下、定王殿下亲近东林,打心眼里看不上厂卫。

    后宫中再也没有嫔妃能与皇后娘娘抗衡。

    您说说,厂卫们除了汉王,还能选择谁?”

    周奎摇摇头:“那我为何没听到半点风声呢?就连陛下和皇后娘娘好像也没察觉呢。”

    这次轮到吴昌时乐了:“厂卫就是陛下的耳目。正因为厂卫都支持汉王了,您还想上哪听到风声去?”

    周奎眉头紧皱,思索了片刻,才点点头:“好像是这个理。那我去向陛下和皇后娘娘提个醒。”

    “不能,不能,您这样做了,就把厂卫彻底得罪死了。到时候您这府里时不时地着个火、进个贼,您能受得了吗?

    再说了,您忘了五皇子是怎么死的了?

    五皇子在宫内可以被害死,为什么定王不能?甚至就算是太子,嗯…”

    周奎重重叹了口气:“难怪周延儒和东林文臣们如此忌惮厂卫,必欲除之而后快呢。

    那我应该怎么办,来之兄快教我一教。”

    吴昌时笑道:“您可以向陛下进言,请将田姑娘纳入九嫔之选,令其进宫伴驾。

    再以田家出了一位皇贵妃,一位九嫔之首为由,提议封田弘遇以伯爵。

    如此一来,陛下心念皇贵妃,将其妹选入宫中,可解陛下相思之苦,您的提议是为君分忧。

    而奏请册封田弘遇为伯爵,则可展现您的大度、仁爱。

    别说厂卫了,在这件事情上,任何人都找不出您的不是来。”

    “好,田姑娘入宫为妃嫔,田弘遇封伯爵,然后呢?这对汉王来说反而是好事吧?”

    “不不不,田姑娘入宫为妃嫔,厂卫们就有了其他选择,不再是必须支持汉王。

    田弘遇得了伯爵,他的富贵就已经到头了,还有什么意愿去支持汉王?

    然后我们还可以再配合诸多举措,离间汉王与田家的关系。

    汉王失去了田家和厂卫的支持,离彻底败亡还会远吗。”

    周奎终于被说服了。

    吴昌时又讲解了具体的计划,方才满意地离开。

    吴昌时走后,周奎反复考虑,还是决定把消息传进中宫。

    第二天,午后,九月初一。

    四川、筠连县深山之中,数千人正在卖力地凿石拓道。

    叙马兵备道孙传庭,身上沾满泥土,正躺在一块平整青石上休息。

    袁时中也满身泥土,一脸疲惫地坐在青石旁。

    袁时中心里也苦啊,自己堂堂一位流寇首领,好心好意地受了杨嗣昌的招抚,结果被派到四川的西南角落里。

    四万部众,男女老少,天天不是开荒种田,就是凿石头修路。

    只能说生命安全有了些保障,但日子过得比流寇可累多了。

    袁时中看了眼躺在青石上的孙传庭,有怨言也不好说出口。毕竟人家那么尊贵的文官,也身先士卒,亲自带头来做这些脏活累活,那还能说什么呢。

    人家自己也干了,而且干的活半点都不少,说明不是故意针对、刁难你这些受招安的流民。

    又过了约莫一顿饭的功夫,孙传庭也醒了。

    孙传庭只感觉浑身酸疼,心里对杨嗣昌抱怨开了:‘我好好的在刑部大狱里待着,吃的好,睡的香。

    我的狱友侯恂,在大狱住了七八年,不也挺好的嘛。

    你个杨文弱,非把我弄出来干什么。

    把我弄出来也就算了,非让我做什么叙马兵备道啊。

    做叙马兵备道也没什么,不过就是屯田、练兵、抚境、安民而已。

    但你非要我修缮和拓宽五尺道有什么用。

    真是吃饱了撑的,就来消遣我。

    如今中原打成那样,你不让我去效力,却让我修四川到云南的路。

    四川到云南的路,拓宽了又能怎么样?修的比以前平整又能怎么样?’

    ……

    与此同时,湖广、长沙府。

    杨嗣昌风尘仆仆地赶回府署,刚一坐定,就打了个大大的喷嚏。

    是谁在骂我?

    还没来得及探究根源,长沙知府堵胤锡就气势汹汹地冲了进来。

    不等堵胤锡开口,杨嗣昌连忙抬手示意:“仲缄,仲缄,你别着急,好歹让我喝口茶,喘口气吧。”

    堵胤锡却还是急切地催促道:“阁老,开封危在旦夕,朝廷一再催促您分兵支援。

    可您偏偏去南面的永州、衡州巡查,多少大事都耽误了。”

    杨嗣昌耐心地解释道:“你说的容易,我管着好几个省的防务,手下却只有不到一万两千精兵。

    我分完兵手里还有人吗,还怎么保证我辖地的安全?

    再说我不是不管开封,上午才收到军报,刚过中午我就快马加鞭赶回来了。

    而且我去永州、衡州又不是游山玩水去了,我在求爷爷告奶奶地促督粮草啊。

    就算我麾下这不到一万两千精兵全部派到开封去,开封也守不住了。

    只能亡羊补牢,筹集粮草运到郧阳、兴安州。

    把郧阳府、兴安州守住,汉中才能保住,同时可以对进攻荆襄的流寇形成有效牵制。”

    听到杨嗣昌的解释,堵胤锡的态度缓和了下来。

    意识到一个知府气势汹汹地质问督师的大学士,实在有失体统。堵胤锡连忙致歉赔罪。

    杨嗣昌摆摆手:“不怪你,你也是忧心国事。秦良玉来了吗?”

    堵胤锡答道:“秦将军自接到您的信,星夜兼程,终于在三天前赶到了。”

    杨嗣昌点点头:“我这次辛苦筹集粮草,不是在做无用之功。

    有了足够的粮草,就可以命秦将军率溪峒兵二万,进驻兴安州。

    我们要利用手中有限的兵力,死死卡住汉中东面的门户郧阳府和兴安州。

    李闯接下来要么攻湖广,要么攻陕西,要么二者一起进攻。

    只要郧阳府、兴安州牢牢控制在我们手里,并屯积充足的粮草,我们便进可以向北支援陕西,向东支援荆襄,退还可以保守汉中、拱卫四川。

    我的一片苦心,你能体会到吗?”

    堵胤锡略一思索,便恍然大悟:“还是阁老谋虑深远,这战略安排确实高明。”

    “局势崩坏至此,都是拆东墙补西墙罢了。你去把秦将军请来吧,然后咱们一起,谈谈兵发兴安州的具体谋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