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车王
繁体版

第三十四章 体验壶

    第二期的机车王体验班作品目录,收录了两百多件作品,再次线上同步公布,但同样,愿意公开作者的依然在20%左右,百分比比第一期增加几个点,然而速度还是比较慢。这一方面反映了第一期的公开署名,并没有遭受太多的非议,给了更多人信心,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学员的疑虑依然非常大。机车王觉得,这样下去,这个百分比会下跌,甚至会造成体验班人数的下滑,最根本的原因是,学员们虽然对自己能放开手脚进行设计有一种兴奋感,但兴奋感是无法维持的,随着展示品的增加,如果不能为展示品找到出路,没有利益的驱使,那么学员们最终会回到原来成熟的模式中。

    但怎么卖出这些壶,却有很多讲究。当然机车王现在有了自己的直销渠道,可以通过直销渠道售卖这些壶,然而这样会伤了其他渠道的心,而如果其他渠道也卖这些壶,数量又不够。更加难为的是,不愿公开署名的那些壶怎么卖?消费者习惯了询问作者是谁,渠道怎么回答?虽然对于新设计的壶来说,作者真的不重要,越是职称高的壶手,越是保守,新的设计越少,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消费者的习惯是无法轻易改变的,谁会买一把连作者都不知道的全手工壶呢?而且,一旦交易,就能在恒信的平台中查到壶的信息,作者也就知道了,那么那些作者就不再能够匿名,仅仅为了知道作者的话,就会买了立马退,这也是渠道所承受不起的。

    新任命的渠道总监王明义为此头很痛,老板是神龙见首不见尾,他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把手。他穿梭于各渠道商之间,不断地沟通,但还是没有一个成熟的做法。

    沉积很久的好奇猫,又开始发博了,这次,他从产品设计开始评论:

    机车王体验班产品目录发了第二期,总共目录里有三四百把壶,想象自己既然提出过艺术创作的一些理念,到今天,目睹了这些新设计之后,也该用这些理念来评价一番。

    首先应该对所有敢于尝试的体验班学员致以崇高的敬意,人类的文明是在探索中前进的,探索就是走出自己的舒适区,探索就会有痛苦,探索就会有失败。我非常理解机车王紫砂给予大家匿名的权力,在此我也要对机车王紫砂表达我的敬意,作为一家生产机车壶的企业,能够对传统手工业给予扶持和尊重,尤其对普通壶手给予保护,这体现了企业的良心。所以,我尤其要对那些公开署名的作者表达我的敬意,你们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我向诸神祷告,保佑你们能够成功。

    成功是一定的,我坚信。只是走向成功的道路上,会遇到种种问题,也是一定的。

    我先用我的理念,评价两只“著名”的体验壶吧。咦,冷不丁的就起了一个不错的类名,那好,以后我就把这些锐意创作的壶,称作“体验壶”,大家以为如何?

    第一只壶,00034号壶,顾泽燕的作品。这是我最中意的一只壶,其实我应该选择其他壶的,出于大胆创意的角度,但我却最喜欢这只壶,思来想去,还是跟从自己的本心。首先我本来对装饰比较重视,在传统技艺中,唯独装饰能够赋予旧壶型更多的表达能力。对壶的评价,一直是谈论“泥形工款”四个方面,其实在我心中,还有两个方面,就是装饰和烧制,可以把这两个方面都并入“工”之中,但由于艺术创作的特殊性,拉出来独立成为评价标准,不失为一个合适的做法。在未来的传统壶的创作中,装饰会成为越来越重的部分,因为你想表达,唯有通过装饰才能表达更多的内容。

    这只壶,充分体现了这一点。首先是刻字,用文字来传达作者的立意,是最直接的方式,以文抟壶,本是文人壶的精髓,且其铭文,颇见功底,也符合陈曼生所谓“诗文书画,不必十分到家”而要有“天趣”的思想。看了此壶名下的评论,也听了一些壶友的评论,我其实有点奇怪的,其实这只壶,除了泥绘和泥刻的技艺外,是十分符合传统制壶的精神的,即使再保守的审美观,也该对此壶不吝褒奖。何来的争议啊?难道仅仅是因为用了机车壶吗?

    先以我的理解,解释一下铭文,明白了铭文的天趣,自然也就明白了泥绘的天趣,实在是相得益彰。铭文为:“春风何故惹杨柳,去年也曾剪碎心。”贺知章的“二月春分似剪刀”大家都是知道的,有些评论也提到了。作者把“春风剪柳”的比喻当作典故来用,比喻了“剪碎春心”,实在是非常巧妙,同时以“又曾”来表示这是件平常事,颇有过来人看小年轻的感性有种既羡慕又滑稽的心情。有评论曰“小屁孩思春”,实在也是点评得到位,不仅意思到位,而且风趣也到位。可惜只有上半阙,在下不才,续下半阙:

    春风何故惹杨柳,

    去年也曾剪碎心。

    苏白望尽桥头断,

    到死不见女妖精。

    哈哈,看到雷峰塔就想起白素贞,我从小就认为白素贞是最漂亮的,不接受反驳,至少,腰身是细的。

    第二支壶,00013号,匿名壶,无名壶,我叫它“素英迎凤”壶,顾名思义。这只壶的亮点有两处:一处是流和把的造型,其实壶型的一大限制在于它是实用器,所以流和把是怎么也扔不掉的,这造成了成形的不对称和重心的偏移,于是大家看到很多壶型越做越扁,重心下落,就是为了不自觉地稳住视觉重心;同时壶流也越来越多采用短流、嘟嘟流等方法,以减少对整体的影响,其实这种变化是不经意的,但客观上就是这样的效果。但此壶,却把两边拉对称了,而且恰到好处地成为了一对翅膀。不是说这种做法前人没有尝试过,但这只壶是很有目的性地做了这样的处理。另一处亮点是低部如意纹的使用,既成为吉祥的装饰,又象征着雏凤破壳而出,也是极巧妙地处理。没有这如意纹,这鸟就会大腹便便,不是凤凰而是企鹅了。整个造型并不细长而视觉上却显苗条,很好的创作。至于装饰,落英缤纷,视觉上真的很美,有点西方瓷器的特点,也是不拘一格。

    可惜,不知何人所作,不过不会变成无名氏的,我相信底款还是会落的,至少机车王体验班的人会知道作者是谁。在此我不禁很想问一句,做出好东西还要躲躲藏藏,这是谁的错?

    其实想评价的壶还有几个,但不想把文章写得太长了,咱们转入下一个话题:如何增加壶设计的表达能力。

    其实茶壶的表达能力是有限的,毕竟是实用器,需要拿来泡茶。但我想到中国古诗词,其实古诗词的字数也一样受很大的限制,所以长久以来,中国古文学发展出一套我称之为典故的系统来。比如我们用的成语,四个字就能表达相当规模的意思来,成语字典这么厚一本,为现代文学也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工具。好的诗人,往往是善用典故的,我再次举李白的《蜀道难》为例,前面四句:“蚕虫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何以秦塞通人烟“,就有很复杂的历史典故,蚕虫,就是四川的蚕宝宝,蜀锦用的丝就是蚕虫吐出来的,鱼凫,是种水禽,都江堰的渔民用来捉鱼,都是成都的特产,同时这两者又是古蜀国的开国时期的王,这样既阐述了历史,又含有浓浓的四川风情。而四万八千年,更是有很深的历史典故,史书里有蚕虫“秉于人皇”,按照《史记。三皇本纪》,三皇有一说为天地人三个时期,各四万五千年,蚕虫建国时人皇时期,四万五千年,在加上五帝时期到李白所在的唐朝三千年,正好四万八千年,这个厉害了,一下就把整个诗的张力拉满。

    再比如,李商隐被认为用词晦涩,其实是他最能用典。比如他最著名的《锦瑟》一诗: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中间四句,一句一个典故,立刻华丽无比,让人遐想无限。

    那么什么该是紫砂壶的典故呢?其实也是有的,有些是借鉴青铜器的,比如各种云纹、龙纹、兽纹、如意纹。除此之外,陈曼生的铭文,也把一些形打上了典故的烙印。其实很多人无意中总结了某些部件的形,可以成为代表某种意思的典故,比如“上新桥”的壶扭,就成为一种象征;“一帆风顺”壶的壶扭也是一种象征;水滴壶的同心圆,也成为一种象征,渔翁的笠帽,也可以成为一种象征。这些象征性的部件,经过重复使用和叠加,就成为了紫砂壶的典故。当然,这需要积累,也需要有意识的使用。

    下一个话题,如果我想买这些体验壶,怎么能买到?

    想了半天,匿名的壶肯定有顾虑,不好卖,但是署名的壶,是可以卖的。问题是谁卖?进入商家渠道,恐怕不合适,没量,给谁都不好。不如作者自己卖吧,反正现在有数字证书,不怕作假。还有一个办法,就是干脆机车王卖体验壶,不过好像机车王卖手工壶和其卖机车壶的定位不符,有点难为人的意思,不知各位壶友怎么想。

    除此之外,本人其实也有点想法,我特别想找吴倩华和黄维帮我定做两把壶,一把自己喝茶时用,自我欣赏,一把和朋友喝茶时用,装逼也能找些谈资。我不会设计,但我有想法,也能胡诌几句歪诗,想找吴倩华是因为她思维跳脱,出人意料,这个我喜欢;想找黄维是因为他沉着稳重。但是我怎么找他们?能否机车王紫砂做个中介?其实有些朋友是能做设计的,就是要人实现,那么也需要一个中介,找一些不能设计但是技艺出色的老艺人,他们没职称,价格也可以便宜点。总之,是需要一座桥梁的,也需要定出些规矩。对于自己设计的壶友,那肯定要有软件,一般的工业设计软件都可以胜任,但需要统一。听说机车王的体验班开产品设计的课程,估计软件使用应该是其中的一项内容,可以就选他们教学用的软件。嗯,就这样,完美。

    当然,都是我在瞎想,机车王是不是接茬,就不知道了,也许有其他人愿意做中介这个生意呢?抛砖引玉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