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暮谣
繁体版

随笔31·晚安

    距离考研,已经不足五十天了。

    时间,还真是最不可琢磨的事物,记得上一次想考研时间的时候,还足足剩下了一个百日冲刺的时间呢。

    而我,似乎也没有学进去多少东西?

    与那些早上不到七点就去图书馆,晚上快十点才回宿舍,一天学上十二甚至是十五个小时的孩子们相比,每天也就学个六到八个小时,多一点才堪堪才到十个小时的我,却是未免有些太过于懒散了。

    更何论,手边上还放着包括盖碗、公道杯、品茗杯在内的茶具套装和整盒的茶点,一边刷着网课一边小口咽着品茗杯中的茶汤,时不时再拿一块增重的茶点,哪有一点考研人应该有的紧张和艰苦。

    还真是……

    考研的事,就说到这里吧,再多说,也只是添一些烦恼罢了。

    距离写上一篇随笔,已经差不多有半年的时间了,这个间隔,还真是有些长了。

    大学期间真正意义上的随笔,开始于2019年3月23日,到现在,也已经快要两年了。

    刚刚进入大学时,还保留着高中那用纸张书写的习惯,偶然间有几篇随笔,也不知道随手扔到哪里去了。

    唯一保存完好的,也就只有那变成周记再到月记的“日记”了吧。

    那一次提笔,是为了什么?

    只记得那时耳边不断循环着一首典狱司,其他的,却是看过那一篇随笔都没有多少印象。

    故作玄奥,写得云里雾里的文字,连我自己都瞒过了。

    再看,也只是觉得有几分好笑,无奈一摇头。

    太刻意的文字,反而将一切都抛却了。

    或许,那并不是什么重要的事情吧,一切会忘却的,都不是重要的事情,不是吗?

    典狱司啊……第一次听这首歌,似乎还是因为那个人在微信公众号上的一篇文章中推荐。

    写那篇文章的时候,她已经经历了那些事情。

    就在之前的那个暑假里。

    不知道事件具体,只以为她是被骗了钱的某人,突然智商变为负值,还化身杠精杠了一番。

    这个某人,就是我。

    我想,那个时候,她心里应该是很伤心的吧。

    本是怀着好意,在自己受伤之后劝告学弟学妹们谨慎小心,却被一个智商为负数的杠精抬杠。

    自命清高伪君子,还真是没说错。

    张子暮,其实就是这么一个不堪的人。

    自以为是地觉得自己看了很多书,懂很多道理,以小人之心揣测着身边人的用意,始终保持着一份警惕,不肯融入群体。

    就像是那个只想唱歌的孩子,在见到过人性的黑暗之后,选择化身恶魔“梅菲斯特”,以玩弄人心为乐。

    “他只是个孩子,他只想唱歌。”

    可被他伤害过的人们,又如何唱歌?

    或许,在一首摇篮曲中谢幕,已经是他最好的结局了吧。

    《Lullabye》。

    不得不说,这个谢幕堪称完美,这一首《Lullabye》,也让人印象深刻,每一次听,都忍不住眼角湿润。

    “晚安,伊诺,我的孩子。”

    只是,抱着这先入为主的观念,却也让我,无法再客观地评价这一首歌。

    就像看完《大鱼海棠》后听再听那首《大鱼》,看过《狐妖》后再听那首《梦回还》。

    万剑穿心终不悔,相视一笑轻王权。

    一首歌,一旦成为某个故事的象征后,就再也不能单纯地欣赏这一首音乐了。

    现在的我,真的已经走出来了吗?

    脸上的浅笑,喝茶时的悠闲,又是否是真实的情感表现?我不知道,真的不知道。

    谁又说,那些看似乐观的人不会得抑郁症呢?

    或许,只是因为他们藏得很深,很深。

    或许,我该庆幸我还有这笔尖的文字,能让我直视自己的内心,一次一次审阅自己,不让自己偏离太远。

    这次会再执笔,其实也是因为偶有感触,去整理以前写过的随笔,有了一些感慨。

    感慨,只有在思想的我,才是真正的活着。

    只有拿起笔,才会被岁月铭记的感觉。

    或许多少年后,这些文字也终将不为人所知,湮灭在互联网庞大的数据中,乃至于被消除。

    就连作为一个普通人曾经存在过的证明,都被抹去。

    其实,我写下这些文字,本来就是给我自己看的,因此我可以写得很随意,笔端随着思绪蔓延,不必在乎什么跑题或者跳脱。

    也没有,那般无形的枷锁。

    我喜欢这笔端的文字,或者说执着于这此,或许,是因为在这里,我能得到一丝慰藉吧。

    纵然与整个世界都显得格格不入,也还有这最后一方净土。

    我整理的,其实并不只是自己写下的这些文字。

    还有那,让我为之动容,心头升起那般无法用语言形容的感觉的文字,或者说……血书。

    “一切文字,余爱以血书者。”

    直到真正看到这样的文字,我才认为自己明白了一丝王国维老先生写人间词话时的心境。

    至于这句话的第一作者尼采,是在经受了什么才会这么说,没有仔细了解过尼采的我却是不得而知了。

    文字,可以跨越时间与空间的距离,联系两颗同样孤独的心境。

    只是,我当然没有王国维老先生那般的境界,就连如此,都是偶然间踏入,又逃不出了。

    我不会去诉说,除了向当事人。

    就连我理解中的“血书”,是否与他一样,都不得而知。

    因为,对“血书”二字的第一感受,我的理解就是无法用语言形容。

    “因其真”、“因其诚”,或许要比简简单单的“源于生活”要来得深些许,但仍然无法去诠释这两个字。

    甚至会写下这么多文字去描写,也是因为我对自己的描述不自信,甚至,写得越是多,就越是让我感觉偏离原本的心境。

    它不应该被这么重视,更不应该被这么刻意。

    它就在那里,而越是执着,它的身影就越是暗淡。

    因此,我才更想去将那些让我心弦受到触动的文字留下,待我迷茫时再去好好品读,体悟那让人心头微痛却又欲罢不能的感觉。

    就此打住吧,写到这里,我的心就已经乱了。

    晚安。

    ——2020年11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