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豪1978
繁体版

第200章 《人民日报》为我证明

    林朝阳从副校长办公室走出来,仰天叹了口气。

    正打算骑着车子去陶家一趟,中文系77级的几个学生不知道从哪儿冒了出来,为首的正是昨天晚上游行时见过的刘志达。

    “好小子!”林朝阳一见刘志达就叫了一声。

    刘志达自知理亏,“朝阳,对不住。老师们非逼着我说是谁带头喊的口号,我也没办法。”

    其他几个人也埋怨道:“志达,你也太不讲究了。这要是放在抗日战争时期,你小子妥妥就是个汉奸。”

    “对不住,对不住。”

    昨晚上燕大学生们闹出了好大的动静,连隔壁水木的都听到了,校领导们担心的一晚上没睡好觉。

    今天一早广播站的学生们看热闹不怕事大,又把昨晚发生的事广而告之了一遍。

    大晚上的学生们聚众游行,在燕大这样的名校绝不是一件小事,校领导立刻着手调查昨晚事情发生的前因后果。

    刘志达作为昨晚的几個领头人之一,成了老师们的重点突破对象,一进办公室就交代了个干干净净。

    林朝阳昨晚本来混在人群中很不起眼,结果非得给学生们出主意。

    校领导一看,还有教职工参与,这不得杀个鸡,儆个猴?

    正放假的林朝阳被老丈人陶敬法找到家里,听说校领导要找他谈话,一脸懵逼。

    我就跟着凑了会儿热闹,不至于啊!

    他说不至于没有用,校领导怕啊,虽说燕大如今的风气很开放,但涉及到学生们的突发行动,校领导不敢大意。

    林朝阳被老丈人叫到了学校,进了校领导办公室,见到了副校长张龙翔,他是负责学生工作的。

    昨晚学生们看完比赛突然暴动,吓得他一晚上没睡好觉,这会儿眼圈都是黑的。

    “你说说你,好歹也是个教职工,有没有点大局观?”

    “学生们闹,你也跟着闹?还给他们出主意?”

    “那么多人,黑灯瞎火的万一出点事怎么办?”

    张龙翔对着林朝阳就是一顿输出,学生们都是学校的宝贝,说不得、骂不得,你个教职工我还治不了了?

    等批评完林朝阳以后,他又说道:“这件事不算完,别以为批评完就完事了。”

    “张校长,不至于的,我就是随便喊了一句口号。再说,我那也是爱国口号啊!”

    “跟爱不爱国没关系,是行为和性质的问题。我说了这么半天,伱是一点没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啊!”

    张龙翔看着林朝阳的眼神好像在看死不悔改的罪犯。

    “那学校要给我啥处分?”

    张龙翔盯着他,表情严肃,仿佛要宣判林朝阳的死刑,他口中吐出两个字。

    “警告!”

    这架势摆的,吓我一跳,我当要枪毙我呢。

    林朝阳腹诽了一句。

    好像是生怕林朝阳不理解这处罚的力度,张龙翔解释道:“警告处分期间内,不得聘任高于本岗位的岗位;本年度考核不能确定为优秀等次;职称评定延后一年。”

    林朝阳点点头,很好,这个处分简直是为他量身定做的,一点影响都没有。

    “校长,我这工作其实也可以暂停一下。”林朝阳建议道。

    张龙翔瞪着眼睛,误以为林朝阳是在反讽,怒声道:“不要给我带情绪!你还觉得冤枉你了是不是?”

    “没有没有。”林朝阳连忙摆手,他说暂停工作可不是带情绪,只是单纯想放个假而已。

    你说不放就不放呗,急什么眼啊!

    “朝阳,对不住,晚上我请你吃饭,就当是赔罪了好不好?”刘志达说道。

    “得了吧。”

    林朝阳倒不是真生刘志达的气,昨晚那么多人,就算他不说,也有人说。

    主要是这帮校领导太不讲究了,学生们都是宝贝疙瘩不能动,所以干脆就挑他这个软柿子捏。

    惹到我,你算是踢到棉花上了。

    跟刘志达几人聊了几句,林朝阳来到陶家。

    见到他,陶父问道:“挨完骂了?”

    林朝阳点了点头。

    “什么处分?”

    “警告。”

    陶父微微颔首,笑着问道:“有情绪了?”

    “没有。一个警告而已,也不影响什么。就是学校不讲究,那帮学生闹的那么欢,屁事没有,我就给他们想了个口号……”

    “谁让你是教职工呢。”陶父笑眯眯的说了一句。

    林朝阳张了张嘴,他这教职工当的太悲催了,还不如学生。

    陶父没把学校的处分当回事,林朝阳也没当回事,回到家里,连陶玉书听到这件事也幸灾乐祸。

    “让你没事跟着他们瞎喊!”

    到了晚上,林朝阳化悲痛为力量,坐在书房里奋笔疾书。

    还别说,他写这部本来就是受《一场没有下完的棋》的刺激,本身就沾点主旋律的感觉,昨晚上被学生们这么一鼓动,文思泉涌,笔翰如流。

    次日,想着“假期”还有四五天就没了,林朝阳打算集中精力继续写稿子。

    不想十点多钟,陈健功、梁佐、刘志达三人突然跑到他家,一脸喜气。

    “怎么了?出什么事了?”林朝阳问。

    陈健功将手中的报纸挥得哗哗作响,“朝阳,咱们上《人民日报》了!”

    “上什么《人民日报》?”

    “你自己看!”陈健功将报纸递给他。

    林朝阳一眼就看到了第二版右侧“特写”一栏里的通讯稿,标题是一句他很熟悉的话——

    《“团结起来,振兴中华!”》。

    通讯稿不长,区区不到四百字,没用两分钟便看完了,内容写的正是前天晚上发生在燕大里的那场学生运动,让林朝阳印象最深刻的,无疑是通讯的最后两句话。

    “由燕大青年职工林朝阳同志率先喊出的这八个字铿锵有力,激荡起青年们浓重的爱国情怀。

    也正是这短短的八个字,深刻融合了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必定成为此后一代青年立志报国的行动宣言,成为一个时代集体记忆的价值标签。”

    看完通讯稿,林朝阳心里熨贴了。

    我就说我喊喊爱国口号怎么了?学生们碰不得,我林朝阳就碰得了?

    他现在就想拿着这份报纸跑到张龙翔的办公室甩到他脸上,当我教职工好欺负是不是?

    看到没?《人民日报》都看不惯你们校领导的倒行逆施,为我证明了!

    等林朝阳看完了报纸,陈健功三人又兴奋的讨论了一番,刘志达说道:“朝阳,有了《人民日报》的表态,你就不用怕学校的处分了。”

    林朝阳故作轻描淡写,“处分就处分了,不耽误咱爱国!”

    几人一听,肃然起敬。

    从前段时间指点梁佐收拾嚣张的日本留学生,到前几天大家听说林朝阳因为剧本涉及到对抗战时期日本人的美化,与燕影厂发生冲突,再到今天。

    朝阳用他的实际行动深刻证明了什么叫爱国主义者!

    《人民日报》这篇通讯发表影响是广泛的,原本只是一场普通的学生运动,经过《人民日报》这样国家级权威媒体的宣传,首先在性质上已经定了性,这是一场爱国主义运动。

    燕大校方要对林朝阳进行的处分,自然也成了无稽之谈。

    几人正说着话,《人民文学》的崔道义来到了林朝阳家里,告诉了他一个好消息。

    “朝阳,《高山下的花环》得奖了!”

    崔道义所说的奖,自然是全国优秀中篇奖,算着时间,获奖名单确实也该公布了。

    听闻自己的得了奖,林朝阳面色淡然,“哦,这是好事。”

    一旁的陈健功听到这个消息就没办法淡定了,他有些紧张的问崔道义:“崔老师,评奖结果出来了?您知道短篇的评奖结果吗?”

    陈健功要是问其他杂志的编辑,他们还真不一定会知道,顶多是知道自家杂志上发表的作品获奖与否。

    可崔道义是《人民文学》的编辑,全国优秀中、短篇评奖活动是文协主办的,但具体实施可是由《人民文学》编辑部来负责的,对于评奖结果他自然是一清二楚。

    这个时间点,编辑部同事们正积极的联系获奖作家和杂志,名单除了没见报之外,几乎都已经公开化了,所以崔道义也没有隐瞒。

    他问道:“你想问谁的作品?”

    林朝阳笑道:“他问自己的,《丹凤眼》得奖没?”

    崔道义上下打量了陈健功一下,“你是陈健功?”

    听到他的问话,陈健功心中一喜,崔道义对他和他的作品有印象,这说明什么?说明他肯定是得奖了啊!

    “对,我是陈健功。”

    崔道义笑了起来,“恭喜你了,健功同志!”

    得到了确定答案,陈健功一下子蹦了起来,“我得奖了!我得奖了!”

    陈健功激动万分,他身旁的梁佐和刘志达也为他高兴,反观林朝阳,仍旧是一脸平静。

    崔道义看了看陈健功,又看了看林朝阳,心中感叹,就冲着这份淡然和从容,林朝阳已经与同辈作家拉开了距离。

    “朝阳,这次不光是你的《高山下的花环》得奖了,你的另一部作品《小鞋子》也获奖了。《高山》是一等奖,《小鞋子》是二等奖。”

    崔道义的话音刚落,那边陈健功几人的庆祝声戛然而止,一脸不可思议的看向了林朝阳。

    又拿了一个奖?一人双奖?

    这画面,为什么似曾相识?好熟悉啊!

    听着崔道义的话,林朝阳平静的脸上终于露出几分讶色,“拿了两个奖?”

    “对,还是一人双奖!你这可是复刻了去年的辉煌成绩啊!”崔道义满面笑容的说道。

    去年的第二届全国优秀短篇奖,林朝阳以《牧马人》和《秋菊打官司》同时入围,一人双奖,成为了当时授奖仪式上最闪亮的崽,事后还在文学界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这可是全国性的文学评奖活动,能得奖已经可以说是文学界的佼佼者了。

    一人双奖,其含金量自然不言而喻。

    谁也没想到,去年那一次竟然只是开始。

    1981年的春天,林朝阳再次在首届全国优秀中篇奖当中斩获双奖。

    这样的成绩,已经不能用前无古人来形容了,后面恐怕也不会有来者。

    本来得知自己获奖的陈健功正沉浸在巨大的喜悦之中,可他看着林朝阳,不知道为什么,那股喜悦好像被对冲掉了。

    他,快乐不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