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传说之野史
繁体版

第014章 中国野史集成·路史47卷 十四

    路史卷八

    前纪八

    禅通纪

    尊卢氏

    尊卢氏,是为宗卢。其立政也,官天墬、府万物,莗天下之故,惟以币行。无所甚亲,无所甚疏。抱德扬和,以顺天下,而世用宁焉。治九十余载,位台之阳,葬于浮肺山之阴。

    尊卢氏,又号宗卢。他当政时,管理天地,掌管万物,掌握天下的根本,只是用财物来办事。他对人没有特别的亲疏,总是抱着恩德,发扬和谐,来顺应天下,因而当时的社会安宁。他统治了九十多年,死后葬在台山的南面,浮肺山的北面。

    后有尊氏、尊卢氏、氏。

    后来有尊氏、尊卢氏、氏。

    【自余季甫志学遾通三经,且待且业,未尝终日三商不属意,于是史也。访博士、适异书、讯旅人、求金石之遗豫。是有益,虽奴、客必师。不知祈寒溽暑之为毒,于衡湘得云阳之从,于广都得盘古之祀,于冯翊得史皇之墓,于蓝田得尊卢之采,于衡山得祝融之,于长安得阴康之冢,于肺山得华胥之封,于黄龙得女娲之碣,于荼水得炎帝之陵,于峨眉得黄帝之窽,于雝得帝鸿之坋,于云阳得少昊之堬,于成阳得庆都之,于大山得有虞之文,于陈仓得娥盲之殔,于商于得女英之垄,于杼山得夏后之铭——何多邪?独怪刘子政说汤无葬处,而崔骃、薛瓒俱云济阴亳县今有汤冢。皇覧云:『在亳城北郭,东三里,高七尺。』韩婴所谓帝乙墓者,何谓无邪?按伏韬北征,记愽望城内有汤、伊尹及箕子冢,今悉成丘。而杜征南亦云梁国蒙县北、薄伐城中有汤冢,其西有伊尹、箕子冢,今城内有故冢,方城宜其为是,而记乃称王子乔墓。亳之汤冢,已氏之伊尹冢,颜籀亦固疑之,爰求征地,则又别有汤冢。汉建平元年,大司空史御长卿按录水灾行汤冢者,于汉隶扶风地,有汤池征陌,何谓无邪?然汤之都亳,与葛比,似亦不在兹土。及考秦宁公本纪,『二年伐汤,三年与亳战,亳王奔戎,遂灭汤』,则知周穆桓之时,别自有汤,亦号亳王,为秦所灭,乃西戎之君,葬于征者,而非成汤之墓。继观圣贤成冢记,则汤之冢后魏天赐中已圯矣。铭言二千年困于恩,其明器悉为河东张恩之于河,是知成汤之窆久矣。无没至是,已不复存,子政之言为不苟矣。于戏太古尊卢、祝融、阴康、华胥之陵尚犹历历可知,如此,而成汤之臧不寿独何欤?良可叹也。】

    自从我季甫立志求学,精通三经,一边等待机会,一边从事著述,从未有一天不将心思放在历史上的。因此寻访博士,寻找珍奇的书籍,向过往的旅人打听,搜寻古代金石上的文字。凡是对我有所教益的,即使是奴仆、门客,也一定向他们学习。不知严寒酷暑的侵害,在衡湘间访得云阳、从这两个地方的遗迹,在广都访得盘古祭祀的地方,在冯翊访得史皇的坟墓,在蓝田访得尊卢氏的遗迹,在衡山访得祝融的祭祠,在长安访得阴康氏的坟墓,在肺山访得华胥氏的封地,在黄龙访得女娲的石碑,在荼水访得炎帝的陵墓,在峨眉访得黄帝的洞穴,在雝州访得帝鸿的祭祠,在云阳访得少昊的丘墓,在成阳访得庆都的遗迹,在大山访得有虞氏的遗迹,在陈仓访得娥皇、女英的坟冢,在杼山访得夏后氏的铭文——这些遗迹多得数也数不清啊!只是奇怪刘子政说商汤没有葬处,而崔骃、薛瓒都说济阴的亳县现在有商汤的坟墓。皇覧说:“在亳城的北郭,往东三里,高七尺。”韩婴所说的帝乙的墓,又是什么意思呢?按伏韬北征时的记载,博望城内有商汤、伊尹和箕子的坟墓,现在全都成了土丘。而杜征南也说梁国的蒙县北、薄伐城中有商汤的坟墓,它的西边有伊尹、箕子的坟墓,现在城内有旧坟,方城大概就是这个地方,但记载上却说是王子乔的墓。亳地的商汤的坟墓,已地的伊尹的坟墓,颜籀本来也对此有所怀疑,于是我们寻求实地征验,但却又另外有一个商汤的坟墓。汉建平元年,大司空史御长卿巡视水灾时经过商汤的坟墓,在汉代的扶风地界,有汤池征陌,这又是什么意思呢?然而商汤的都城在亳,与葛国相邻,看来也不在这个地方。等到考察秦宁公的本纪,“二年伐汤,三年与亳战,亳王奔戎,遂灭汤”,才知道周穆桓王的时候,另有一个汤国,也号称亳王,被秦国所灭,是西戎的君王,葬在征地的,并不是成汤的坟墓。接着看圣贤成冢记,那么商汤的坟墓在后魏天赐年间就已经坍塌了。铭文说二千年受困于挖坟的人,墓中的明器全部被河东的张恩扔进了黄河,由此可知成汤的墓穴早已不存在了。没有埋葬的地方直到如今,已经不复存在,刘子政的话并不是随便说说的。唉!太古时代的尊卢氏、祝融氏、阴康氏、华胥氏的陵墓还都历历在目,可以辨认,像这样的情形,而成汤的葬地不长久独独为什么呢?实在是值得慨叹啊!

    祝诵氏

    祝诵氏,一曰祝龢,是为祝融。未有耆谷,无所造作,师于广寿,以毓其德。刑罚未施,而民劝化三纲、正九畴序,是以天下洽和,万物咸若。

    祝诵氏,又被称为祝龢,也就是祝融。那时还没有耆谷氏,没有制作发明什么器具,他向广寿氏学习,用以培育自己的道德。当时还没有制定刑罚,但百姓们却互相勉励,遵循三纲五常的道理,端正九类事物的次序,因此天下太平,万物生长繁茂。

    于是听弇州之鸣鸟,以为乐歌,作乐属绩,以通伦类、谐神明,而和人声,是以耳目为之节文也。以火施化,号赤帝。故后世火官因以为谓。

    于是听那弇州山鸟的鸣叫声,用它们的声音作乐曲,创作音乐来配合纺织绩麻,以沟通人类社会的伦理关系,和谐人类与神明的关系,同时与人的声音相应和,使耳目得到调节和节制。人类用火来施行教化,于是号称赤帝。所以后世的火官因此而得名。

    都于会,故郑为祝融之墟。其治百年,葬衡山之阳,是以谓祝融峰也。

    都城在会稽,所以郑国是祝融氏住过的废墟。祝融氏统治了一百年,死后葬在衡山的南坡,因此衡山被称为祝融峰。

    后有祝氏、融氏、宗氏、祝龢氏。

    后有祝氏、融氏、宗氏、祝龢氏。

    赞曰:伊古祝融,人萌揄乐。刑赏未施,何所造作?弇州之声,庸致乐歌,乐希属绩,是为祝龢。以谐人神,以通伦类。顺火开祥,肇称炎帝。承师毓德,三纲以平,万物自若,天衢总清。

    史赞说:远古时代祝融氏,人类生活很美好。没有刑法和奖赏,人们到底干什么?弇州山发出乐声,人们据此编歌谣。乐声传播远又长,称为祝融之和谐。它用来和谐人神,用来沟通人群。顺应火德开好运,首先称道炎帝德。继承师道育群生,三纲五常很太平。万物生长有规律,天下大道总清平。

    【为治而至于乐,然后可以为僃矣。乐者,治之至也。夫人之生天墬同体,莫不有神明之性,湛然中,足不自外入,一蔽于物,则浸淫畔肆,滑丧其天,以至穷人之欲,而不能反其性命之朔,何哉?有血气心知之性,而哀乐喜怒之无常,五綦六凿坏之于外,无以为之节也。】

    【治理得法而达到了快乐的境地,然后才可以说是太平盛世了。快乐是治理的最高境界。人生于天地之间,都具有神明之性,这是从本然状态看,并不需要从外界得来。一旦为外物所蒙蔽,就会逐渐走向邪僻放肆,丧失本然之性,直到竭尽财力物力来满足欲望,而不能返回到生命的本初状态,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人虽然有血气和心知,但哀乐喜怒却没有定规,各种欲念从四面八方袭来,没有什么东西能节制它们。】

    【是以先王因其性之所,自有索其天和,而作为之节,以乐其所自生。而反其朔乐者,人之节,而性之所自有者也。其感人也,深其化人也,着金石、丝竹,无自鸣之声也;羽旄干戚,无自动之容也。藏之于无,出之于虚,必有所缘者矣。声嗟气叹,此天籁之自鸣者也;手舞足蹈,此天机之自动者也。具之于心,作之于气,必有寓者矣。人藏其心,不可测度,而忧喜忿鬰感发于外者,有不可得而抑。是故圣人难免,而治天下本之于心,律小大之称,比终始之序,作乐以应天,深入教化于民,循数以召之,因器以迎之,而乐之伦合德矣。随之以节义,达之以事业,起居视听,事从兄,凡所以行而乐之者,一不外是。夫然。】

    【因此,古代的帝王就顺着人的性情,自己探索它的天赋和谐,并制定出礼仪制度,使人们能愉快地生活。而恢复人的天赋和谐,就是礼制,它是人们内心所固有的。礼制感化人心,非常深入;礼制教育人,效果十分显著。使用金石丝竹乐器,是使它们发出符合礼制的声音;舞动羽旄干戚,是使它们作出符合礼制的容态。礼制蕴藏在看不见的地方,表现在听不到的地方,但一定有它存在的道理。人们内心的声嗟气叹,这是天籁的自动鸣响;人们内心的手舞足蹈,这是天机的自动表现。这些内心情感都蕴含在内心,表现在气息上,也一定有它存在的道理。人们掩藏内心的真情,使人无法测度,但喜怒哀乐等情感却会在人的外部表现出来,这是无法抑制的。因此,古代的圣人也不能完全免除这些情感,而治理天下却以人心为本。他们研究事物的大小,比较事物的始终,制作音乐来应和天意,深入民间进行教育,按照礼制来引导人们,使用各种乐器来迎合人们,这样,音乐的条理就与道德相合了。然后再用礼义来节制人们的言行,用事业来引导人们向上,人们的起居、视听、行动、待人接物,以及一切使生活快乐的事情,无不如此。只有这样,才可以。】

    【故至龢日以积,而乖争之念消;至顺日以积,而拂戾之气冺。五官七体毕,顺其正,而君臣、父子、兄弟、夫妇、长幼、朋友莫不相和,而不相倍。诗以志之,书以着之,易以通之,礼以体之,春秋以守之,本末相从,五者道,故得阴阳序次,声动气随,而物,而乐成矣。情深而文明,德盛而化神,旁魄,沨沨驿驿,而庶物之露生。天墬之德产,莫不诱然,皆作动荡,血脉流通,精神浃于骨髓之间,而固其肌肤之会,鼓舞品汇,陶冶姓族,而不自知。故中声发越,而塞于天墬之间郊焉,而天神格庙焉,而人鬼享凡以出乎素,有之龢中声,自至而然也。中声者,一性之龢,而与天墬八方之气相为;流通者也,人为之主,而情为之本,律为之用,而器为之居。六间六始,所以为之用金石、丝竹、陶匏、革木,则所以为之居也。】

    因此,和谐日渐积累,乖戾争斗的念头就会消除;柔顺日渐积累,违逆乖张的气焰就会平息。五官七体都和谐顺畅,君臣、父子、兄弟、夫妇、长幼、朋友之间就没有不相互亲和的,而没有相互背离的。《诗经》用诗歌来记载它,《尚书》用文字来阐明它,《易经》用阴阳变化来疏通它,《礼记》用礼仪制度来体现它,《春秋》用它来记载历史,坚守这些原则。根本和枝末互相配合,这五个方面就是道。因此阴阳各得其所,次序井然,声音一发动,气息就随之而应,万物也各得其所,于是音乐也就形成了。感情深沉而文采显明,道德高尚而教化神奇,广大无边,和谐动听,万物就纷纷显露出生机。天地的德性孕育万物,万物无不感动,都生气勃勃,血脉流通,精神贯通到骨髓之中,而坚固其肌肤,鼓舞万物的生长,陶冶人类的性情,而人们自己并不知道。《礼记·乐记》说:“中声发越,而充塞于天地之间。”又说:“郊祭时,天神降临,庙祭时,人鬼享用祭品。”凡此都是出于平和之声。有了平和之声,自然会有这样的效果。所谓中声,就是人的性情与天地八方的元气相和谐,流通顺畅。人是万物的主宰,而情感又是人的根本,律吕是用来协调的,而乐器是用来演奏的。六律六吕开始演奏,用金、石、丝、竹、陶、匏、革、木八类乐器来演奏,这就是中声所寄托的乐器。

    【升歌下筦,贵人声也,歌钟在左,歌盘在右,人声之佽也,而五声以为之。侑宫肩信,而意;征肩礼,而神;龣肩仁,而魂;商肩义,而魄;羽肩智,而志。宫弘一舒,征以疾,龣防而约,商散而明,羽展而虚。变宫生征,变征生商,变商生羽,变羽生龣,变龣生宫,而五音之气协矣。五音协,而五运之气平,五纬之行正,黄钟以生之,中正以平之,而四六之气得矣。黄钟者,律之本,而中正者,历之源也。在律为声,在历为气,以故律历同起。冬至声生于三始,而历原于三统,以故黄钟之律,本于三寸;三吕之为,三十有六三,律之为,四十有二,而黄钟之本立矣。六始为律,六间为吕,律准干,吕准坤。是故六阳乘位,而始于复;六阴乘位,而始于垢。阴成于坤,阳成于干。干卦巳,而位亥;坤位申,而卦亥。】

    升歌开始时先击筦,这是贵人的声音,左边敲击钟,右边敲击磬,这是人声的辅助,五声为它们伴奏。宫声宽厚而舒长,征声轻疾,角声抑扬而收敛,商声高亢而明亮,羽声轻柔而虚远。变宫生征声,变征生商声,变商生羽声,变羽生角声,变角又生宫声,这样五音之气就协调了。五音协调,则五行之气也平正,五星的运行也合乎轨道。黄钟律管产生宫声,宫声居中而平正,这样四季六气的节候也就确定了。黄钟是音律的根本,宫声是历法的开始。在音律上是声,在历法上是气,所以音律和历法是同时产生的。冬至那天,声音开始于宫、角、徵三声,而历法则开始于统天、统地、统人的三统。所以黄钟律管的长度,以三寸为本。三吕的长度是三十六寸,十二律的长度是四十八寸,这样黄钟律管的长度就确定了。六律为阳,六吕为阴。阳律以子、寅、辰、午、申、戌六阳位为所配之位,开始于复卦;阴吕以丑、卯、巳、未、酉、亥六阴位为所配之位,开始于垢卦。阴形成于坤卦,阳形成于干卦。干卦的终了是亥位,坤卦的开始也是亥位。

    【亥者,乾坤之交,阴之极,而阳之所繇始也。引于申,该于亥,是故亥为阳,月水之位也。人之孩,草之荄,皆自始矣。干为大赤,坤为大黑赤,入黑以成玄,玄中生白,造化出焉。孩于亥,根于艮,而三白之化寓矣。赤黑配于干,而三白生乾坤,媲于亥而三统出。是故乐由阳来,而水化律,有五声十二律之变,既而六十卦之合。得六十卦之合,得而十日十二辰之数制矣。因而六之当,期之日致矣。】

    【亥时,是乾和坤两卦交合的时候,是阴气的极点,而阳气也由此开始生发。申时与亥时相连接,而阴阳交合于亥时,所以亥时是阳气的开始,也是月亮和水所居的位置。人是从婴儿开始成长的,草木是从根芽开始生长的,都是从开始孕育的那一刻开始的。乾卦代表大红色,坤卦代表深黑色,深黑色中包含红色而形成了黑色,黑色中显现出白色,万物的变化创造就由此开始了。婴儿在亥时孕育,草木的根芽在艮卦时开始萌发,而白色的变化也就蕴含在其中了。红色和黑色配合在乾卦中,乾卦就生成了天,坤卦就生成了地,与亥时相配合,天、地、人三才之道就显现出来了。所以音乐是从阳气那里产生的,而水则是确定音律的标准,有五声和十二律的变化,然后有六十卦的配合。懂得了六十卦的配合,也就懂得了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相配合的规律了。进而将六十四卦与六相配合,就会应时而至了。】

    【气不顿进,律无独成奏,黄钟歌,大吕奏,大簇歌,应钟以合声也。听乐均权,土灰度晷,景候钟律,以谐气也。声合,而后神示之降出可期;气谐,而后阴阳之进退可效,相生相化。轻者,黈之;重者,溓之;畸者,我之;讹者,削之;而五运、六气、九宫、四治之难去矣。体用相权,弥纶布,于以退乎不正之气,而召乎不及之气。是故春宫秋律,而百卉凋;冬宫夏苓,犹寓之造化而取之也。】

    五音之气不能顿然前进,十二律不能独自完成。先奏黄钟之宫的音,再奏大吕之商的音,再奏大簇之角的音,最后奏应钟之羽的音,使五音相和。听辨音乐的均和,用土灰测定日影的长短,观测候气之钟律,使五音与天地之气相谐和。声音谐和,然后神明的降临就可期待;五音之气谐和,然后阴阳的进退就可验证,相互滋生,相互转化。五音中轻浮的,要加以抑制;重浊的,要加以发扬;乖异的,要加以纠正;错误的,要加以删削。这样,五运、六气、九宫、四治等规律就不难掌握了。五音与五运相权衡,其作用就能普遍地施展,用它来退散不正之气,招引不及之气。所以,春宫而奏秋律,百花就会凋零;冬宫而奏夏律,犹如寓有造化的力量而取得相应的效果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