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太孙殿下千岁千岁千千岁
繁体版

第三十三章 巡视东莱 官职空缺

    未央宫

    早朝,丞相田千秋奏报了位于匈奴旧地的新设郡县的建设情况

    刘彻为诸郡赐名,对于总策略略作指点,偶尔询问太子和汉中王的意见

    接着,就是卫尉请求将马上三件套收归军用,让将士们都配备此物

    刘彻对此也没什么意见,欣然同意

    见群臣已无事可奏后,刘彻命人将提前准备好的诏书拿出来宣读:

    “上谕:

    近日大汉多灾,朕将巡视东莱,为民祈福,固我根本

    诏太子从行,汉中王监国,丞相、御史大夫等人辅政,不得有误”

    诏令刚下

    丞相田千秋带头站了出来:

    “请陛下三思,此行路遥,不知何日能归,且危机重重,不可不慎重啊”

    他当然知道,刘彻此行的目的是求仙,为民祈福什么的说的好听而已

    紧接着,一大批臣子争先恐后地劝谏

    刘据和刘策作为此诏的关于者,也纷纷劝谏,以免落人口实

    刘彻早就猜测到了群臣的反应,对此丝毫不慌:

    “朕意已决,诸位莫要再劝”

    田千秋早就猜到了劝谏无果,便也不再说话

    君臣互相推脱,样子做够了,该考虑正事了

    群臣皆是有口难言,不知从何说起

    往常皇帝出巡,都是由太子监国,这次居然改让太子嫡次子汉中王监国

    这很难不让人联想到秦朝时期,始皇东巡,命公子扶苏同行,结果始皇病死途中,赵高联合李斯篡改遗诏,改令公子胡亥继位

    万一此行途中,刘彻遇到不测,或者,是汉中王…

    总之就是风险太高了

    而且,就算让太子同行,也应让其他皇子监国,再不济也应该是嫡长孙济南王刘进监国

    这么做,难道是已经将刘策内定为皇太孙了吗?

    但是群臣都把这个问题憋在心里,没人敢问,毕竟以汉中王现在的实力和威望,监国也是在情理之中

    今日早朝草草结束,刘彻决定今天便要启程开始巡游,对此他准备已久

    辰时,汉中王刘策带领群臣恭送皇帝和太子等人出发

    次日早朝

    百官到齐后,礼官敲钟,早朝正式开始

    刘策缓缓走上阶梯,回头望了望曾经的站位,在皇帝宝座的下端坐下,缓缓开口:

    “本王首次监国,请诸位多多指教

    然,胆敢在朝堂上出言不逊,公然犯事者,本王绝不姑息”

    从古至今,监国第一天上朝总会杀人立威,这个流程流传至今逐渐形成一种习惯

    而谁都不想成为那个大冤种

    “诺”

    依旧是丞相田千秋开头,向刘策汇报各项工作进度

    对于一些问题,刘策大都是先询问群臣的意见,再加以总结,不懂的地方也会积极提问

    群臣对于刘策这种不耻下问的态度非常满意,顿时好感倍增

    御史大夫商丘成却是一副忧心仲仲的表情:

    “启禀汉中王,自刘屈氂和李广利被抄家灭族,朝廷官员中被牵扯者无数,全部被罢官,朝廷无人

    虽然朝廷高级官员已经填补,但底层官员依旧空缺

    长此以往,恐政局动荡啊”

    刘策略作思考:

    “那便大招贤士,天下之大,岂无一二可用之才”

    这次刘策是真的一时没想明白

    商丘成无奈地说道:

    “汉中王,长安许多士族与其二人或多或少存在联系,他们对此事一直是敢怒不敢言,心生怨气啊

    曾经,臣向陛下提议提拔他们,陛下也是不准

    然,现如今也别无选择了”

    刘策恍然大悟

    在汉朝,大多数的学习资源都掌握在贵族手里,只有贵族子弟才有资格读书

    虽然汉朝时期的贵族还没发展成隋唐世家那样,足以推翻王权,但多多少少也可以左右当地百姓的生活

    而朝廷官员主要有两个来源

    一是军功爵位

    汉文帝前就有‘吏多军功’的说法

    二是郎官

    郎官的职责是守卫宫殿和做皇帝的随从

    主要来源是‘任子’,和‘赀选’

    两千石以上的官吏任职满三年,可举子弟一人为郎官,称为‘任子’

    西汉时的苏武、刘向、霍光等,东汉时的桓郁、马廖、宋均等,都是因家中父兄的功绩被授予官职的

    除商贾外,凡家资满十万者,向政府缴纳一定的钱财就可以做官,景帝时放宽限制,降为四万钱

    文景时期的张释之、司马相如二人是赀选为郎官的

    但贵族子弟和富豪子弟却不一定贤明,且有利于世家垄断官职,把持朝政

    到了汉武帝时期,开始盛行上书拜官

    鼓励天下方正贤良、文学材力之士上书言国事以自荐,皇帝亲自审阅,优者录用,授予郎中、给事中等官,以备顾问

    武帝时,上书言时事得失而求官者以千数,名臣如东方朔、朱买臣、主父偃等,皆以上书而拜官

    再然后就是汉朝最有名的选官制度——察举制

    它的主要特征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具体过程就是多数先由皇帝下诏,令三公九卿、地方郡守等高级官吏,按照一定的名目,把各地品德高尚、才干出众、学识渊博的平民或下级官吏推荐给朝廷,由朝廷直接任官,或经过某种形式的考核择优录用

    如文帝时期的晁错、董仲舒等就是由文帝亲自考校选拔的

    武帝光元元年,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

    所谓孝廉,是孝子和廉吏的简称,于民则举‘孝’,在吏则兴‘廉’,汉代统治者认为,孝是‘百行之冠,众善之始’,廉则是为官之根本,民之表率

    察举孝廉的目的有两个

    一是在地方上选拔一些有才能的官吏

    二是扶持郡国教化,倡导道德礼仪

    但是察举制的不足也很明显,就是太被动了,因此并无规律可循

    察举制给社会底层的寒门子弟提供了上升通道

    东汉后期,官员们为了家族利益,串通一气,相互勾结,官官相护,偏离其初心

    甚至被讽刺道: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最后,就是作为对察举制补充的征辟制

    征辟制分为两部分

    第一就是‘征’,对应的是皇帝征召

    第二就是“辟”,则是贵族及高级官员所纳

    但是征辟制的弊端也很明显

    那就是方便了僚利用辟除以公徇私,这也是导致东汉诸侯割据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