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终挽歌
繁体版

十五、燕帝的选择

    刘纪还未出镇抚司衙门,就收到宫里来的旨意:“传锦衣卫指挥使刘纪立即觐见。”

    刘纪跟随领路的小宦官穿过长廊,这次不是去的御书房,而是来到燕帝的寝宫。寝宫内弥漫着浓重的药味,显然燕帝的身体状况已经十分严重。

    刘纪进入寝宫,看到燕帝躺在床上,面色苍白,双眼紧闭,只有微弱的呼吸表明他还活着。床头摆放着各种药物,两名御医在旁伺候着。刘纪上前一步,双手行礼道:“臣刘纪参见陛下。”

    燕帝听到声音,微微睁开眼睛,看着刘纪,用微弱的声音说道:“刘爱卿免礼,赐座。”

    刘纪谢过,在一旁的椅子上坐下。他环顾一圈,寝宫内气氛紧张,寝宫内所有人都面色凝重。他明白,恐怕燕帝已经时日不多。

    燕帝屏退所有人,寝宫只剩燕帝与刘纪,燕帝缓缓说道:“刘爱卿,现在朕只想知道那幕后黑手是谁,爱卿可以为朕解惑了吗?”

    刘纪沉默着,幕后黑手迟迟不动手,刘纪所做的所有安排都付之东流。没有行动就没有线索,这使刘纪这两个月调查停滞不前,没有任何进展。现在燕帝选择皇位继承人,几个候选人间却有人包藏祸心。

    “陛下,臣实属无能,未能查出那人是谁。”刘纪道。

    燕帝有些失望,但未责备刘纪,自语道:“朕没时间了,朕293年继位,在位31年,朕一生兢兢业业,却没宏图大志,只是一个守成的帝王。”

    “朕一生有六个皇子。大皇子齐仲义,生性好武,不喜政治,最后只能将他放在西域替朕守国门;二皇子齐仲礼,也是太子,出使南疆国,却在返京途中不幸遇难,殉国;三皇子齐仲仁,自幼多病,6岁不幸夭折;四皇子齐仲仪,聪慧好学,好文采,在国子监协助祭酒;五皇子齐仲天,喜骑射,放他禁军,由禁军三衙封凯教导;六皇子齐仲治整日无事,性情未定。现在所在的4位皇子,朕该如何选择?”燕帝道。

    刘纪清楚知道燕帝并不是在问自己,燕帝现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寻找答案。

    “也许在朕生命的最后一刻才会有最终结果吧。”燕帝轻声说道。

    “陛下,现在最重要的是保重圣体。”刘纪道。

    燕帝从冥想中回神,虚弱道:“朕真的时日不多了,这寝宫外所有人都在等朕拟诏书。可那幕后那人一直如鲠在喉,让朕心有不甘。刘爱卿,不管朕选择谁继位,汝也要继续查出那人是谁。”

    寝宫里充满压抑,在这令人窒息气氛中,刘纪突然想到一个他遗忘的人,道:“陛下,太宗星月楼尹仙呢?刚才在寝官内臣没看到尹仙。”

    太宗是大燕王朝的护国道教,星月楼是全京城最高建筑,尹仙常年居住此楼,尹夫子尹仙是太宗掌教,是超品的存在,是圣者。

    “皇权交替,护国掌教不会干预,只有大燕国有难,护国掌教才会出手。”燕帝已经力不从心了。

    “陛下,臣请御医进来。”刘纪见燕帝没反对,便快步到门外请御医进去。

    门外一众人,忙开口问道:“刘大人,陛下怎么了?”

    “刘大人,陛下不会有事的,对不对?”

    “刘大人……”“刘大人……”

    刘纪轻声安抚众人,轻声道:“各位娘娘、殿下、大人们,陛下需要休息,陛下现在很好,请大家宽心。”

    大燕王朝324年10月23日,丑时,燕帝驾崩。燕帝驾崩的消息快速在京城传开。一时间,京城的气氛变得异常紧张,城门紧闭,仿佛要将这个消息封锁在京城内。

    皇城内外,禁军林立,刀光剑影中透露出一股肃杀之气。禁军严阵以待,警惕地注视着四周,以防生变。

    在燕帝寝宫内,气氛压抑,大宦官洪辰手捧三层密封木匣,神情凝重地站在众人面前。这个木匣承载着燕帝最后的遗愿和嘱托,对于众人来说,这个木匣代表着无上的权力。

    “各位,燕帝遗诏在此。请各位陪同小人等卯时上朝当众宣读。”大宦官洪辰的声音低沉而有力,透露出不容置疑。话语在寝宫内不停回荡,不停敲入众人心里。寝宫内,瑾华皇后、紫瑶贵妃、梦琪贵妃三位神色各异。心中有期许、有不安、有担忧。四皇子、五皇子、六皇子三位皇子则紧盯着那个密封的木匣,眼中闪烁异样的光彩。晋王、武王、韩王三位王爷则相对平静。他们更多时间是在沉思。首辅赵成学、吏部尚书周成儒、兵部尚书裴庆、禁军三衙指挥使封凯、国子监祭酒柳青五位顾命大臣则神色凝重地站在一旁,在这个关键时刻,他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以确保大燕王朝能够平稳过渡。

    整个寝宫内弥漫着一种压抑而紧张的气氛,每个人各怀心事等待着天明的到来,等待着燕帝遗诏的宣读。这场权力斗争的序幕已经拉开,谁将成为最终的胜者,坐在龙椅上,没有人能够预料得到结果。

    324年10月23日,卯时,随着天边逐渐泛起鱼肚白,寝宫的大门缓缓开启。九位皇室宗亲,包括瑾华皇后、紫瑶贵妃、梦琪贵妃以及三位皇子和三位王爷,以及5位顾命大臣——首辅赵成学、吏部尚书周成儒、兵部尚书裴庆、禁军三衙指挥使封凯、国子监祭酒柳青,还有一名手捧密封木匣的大宦官洪辰,共计15人,步履沉重地走出了寝宫。

    一队全副武装的禁军立即上前,形成一道严密的人墙,将这行人紧紧簇拥在中心。禁军士兵们手持长戟,身披铠甲,神情严峻。他们的目光警惕地扫视着周围,确保没有任何威胁能接近这支的队伍。

    一行人在禁军的护送下,缓缓向朝堂的方向走去。此刻,朝堂内已经灯火通明,众大臣肃然立于两侧,等待着他们的到来。抵达了朝堂的门前。大宦官洪臣手捧木匣,率先跨入朝堂的大门。其他人紧随其后,鱼贯而入。